健康的本质和谐 王庆其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1988年WHO在庆祝成立40周年之际宣称:成立40年来,WHO干了三件事,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对健康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
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在对人类生命的本源作了艰苦探索的同时,对健康的本质也作了研究。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和,即健康;不和,则发生疾病。中医学认为,人之生命本源于气,人的生命过程就是气化过程。和谐的气化运动是健康的标志,不和谐的气化运动则是病态的象征。《国语·郑语》中说:“和实生物。”事物间相互关系的和谐,是化生自然万物的根本,人类的健康亦复如此。
《灵枢·本藏》有一段关于健康本质的精采描术:“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体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深奥的文字可能不易理解,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医认为人的气血精神是性命之根本,只有在“血和”、“气和”、“志意和”、“寒温和”的情况下,才是“常平之人”——健康无病之人。这里所说的“血和”、“气和”,是指人体气血运行和畅;“志意和”,是指精神(心理)活动正常;“寒温和”,是指人能适应外界寒温环境,即“天人和”。现简单分析如下:
, 百拇医药
气血和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属阳,血属阴,气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制约。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气能行血,血属气统,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运行于经脉之中,布散于全身脏腑组织器官,以营养全身,从而维持生命的健康。朱丹溪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怫郁”,是指气血运行不畅,是疾病之源。中医治病的大法说到底,即是调和气血四字。古代养生家维护健康长寿的根本道理就是通过养形、养神以协调气血,保持调和。气血和是健康的基础。
志意和 即要求精神(心理)活动保持和畅,也即心理的健康。中医历来重视精神活动在维护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意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形神相得是健康长寿的保障,形神相失是疾病与死亡的根源。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调养精神(心理)健康的养生大法。例如:“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四气调神”,“积精全神”等,通过自律,修身养性,培养健全的人格,以维护精神(心理)的健康。
天人和 天,指自然界;人,指人体。天人和,是在人与天地相应的医学思想指导下,主张人与自然保持和谐,才能维护健康。中医学认为,人产生于自然界,“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作为自然万物之一,与自然界遵循着共同的活动规律,“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人体的生理活动随着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规律,人体的脏腑气血阴阳均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维系人体健康的根本保证。
值得玩味的是,《黄帝内经》关于健康的认识与WHO对健康的定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50余年前WHO颁布的关于健康的新概念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二千余年前中医学提出和谐是健康的本质,这一认识对当今科学的发展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而带来的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日趋匮乏、地球气候的变异、人类疾病谱的不断改变、心身疾病的日益增多等方面问题,正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健康。在中医学所倡导的健康概念指导下,如何维护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心与身的和谐,从而达到脏腑气血等人体内环境的和谐,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命题。中医学关于健康的宏观认识,将会给我们提供深刻的启迪。B15.4, 百拇医药
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在对人类生命的本源作了艰苦探索的同时,对健康的本质也作了研究。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和,即健康;不和,则发生疾病。中医学认为,人之生命本源于气,人的生命过程就是气化过程。和谐的气化运动是健康的标志,不和谐的气化运动则是病态的象征。《国语·郑语》中说:“和实生物。”事物间相互关系的和谐,是化生自然万物的根本,人类的健康亦复如此。
《灵枢·本藏》有一段关于健康本质的精采描术:“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体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深奥的文字可能不易理解,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医认为人的气血精神是性命之根本,只有在“血和”、“气和”、“志意和”、“寒温和”的情况下,才是“常平之人”——健康无病之人。这里所说的“血和”、“气和”,是指人体气血运行和畅;“志意和”,是指精神(心理)活动正常;“寒温和”,是指人能适应外界寒温环境,即“天人和”。现简单分析如下:
, 百拇医药
气血和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属阳,血属阴,气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制约。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气能行血,血属气统,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运行于经脉之中,布散于全身脏腑组织器官,以营养全身,从而维持生命的健康。朱丹溪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怫郁”,是指气血运行不畅,是疾病之源。中医治病的大法说到底,即是调和气血四字。古代养生家维护健康长寿的根本道理就是通过养形、养神以协调气血,保持调和。气血和是健康的基础。
志意和 即要求精神(心理)活动保持和畅,也即心理的健康。中医历来重视精神活动在维护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意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形神相得是健康长寿的保障,形神相失是疾病与死亡的根源。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调养精神(心理)健康的养生大法。例如:“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四气调神”,“积精全神”等,通过自律,修身养性,培养健全的人格,以维护精神(心理)的健康。
天人和 天,指自然界;人,指人体。天人和,是在人与天地相应的医学思想指导下,主张人与自然保持和谐,才能维护健康。中医学认为,人产生于自然界,“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作为自然万物之一,与自然界遵循着共同的活动规律,“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人体的生理活动随着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规律,人体的脏腑气血阴阳均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维系人体健康的根本保证。
值得玩味的是,《黄帝内经》关于健康的认识与WHO对健康的定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50余年前WHO颁布的关于健康的新概念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二千余年前中医学提出和谐是健康的本质,这一认识对当今科学的发展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而带来的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日趋匮乏、地球气候的变异、人类疾病谱的不断改变、心身疾病的日益增多等方面问题,正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健康。在中医学所倡导的健康概念指导下,如何维护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心与身的和谐,从而达到脏腑气血等人体内环境的和谐,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命题。中医学关于健康的宏观认识,将会给我们提供深刻的启迪。B15.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