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新辉煌:SARS之后聚焦中医药发展系列报道之四
永恒的主题
非典的阴霾还没有完全散尽,病体尚在康复,心理还在调整,但人们已经开始了反思。我们回首那场还没远去的严峻考验,整理纷繁的思绪,发现有些问题不论何时都是
一、奉献
非典的不期而至和来势汹汹,使人们猝不及防。在这场人与病魔的特殊战斗中,医务工作者表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非凡勇气,又一次赢得了人们的赞扬和信任。他们操守的职业道德,秉持的科学态度,让我们一次又一次感动。
奉献是高尚的精神,是主动自愿的、可以牺牲自身利益的行为,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因客观环境的改变而使奉献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发生变化。平凡岁月中的奉献,如静静的河水悄悄地流淌,自然而平常,不被人重视。而当突发事件来临时,奉献精神让人们关注和敬佩。在这次抗击非典行动中所涌现的众多先进医护人员,他们的奉献行为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多年的、连续的奉献行为在特殊时期显现的结果。这些医护人员在平时也可能遇到涉及生命危险的工作,但他们的这些奉献并不为人们所知,而这次突发事件,使全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奉献行为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目前人们对医务人员的关注,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在抗击非典行动中显示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还因为他们的奉献行为产生了无比巨大的社会影响,使曾在疫情面前惊恐不安的人们换个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医护人员的职业,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曾经紧张过的医患关系。
, http://www.100md.com
“这是我应该做的。”面对鲜花和掌声,医生护士们说的最多、最朴实的就是这句话。虽然他们并没有把在有高度传染性和性命之虞的非典面前的救护行为自诩为英雄之举,仅仅认为是恪尽职守、职业所为,但一个人在工作中自觉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无私无畏,这就是奉献。奉献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
疫情发生不久,中医药界人士纷纷请缨参战,他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献计献策,积极探索中医药防治非典的方法和措施。对非典从中医药理论、临床实践和历史经验等方面分析,提出了许多严谨而有价值的对策建议,使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非典中充分显示了疗效和优势,使许多病人享受到中医药参与治疗的益处。许多名老中医不顾年事已高,满怀赤诚报国之心,或亲临疫区实地考察,或坐镇后方,以他们深厚的中医学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灵活变通的施治方法,建言献策,传经送宝,救治病人。不能直接参战的医护工作者,也在各自岗位上以实际行动支持抗击非典。中医界这种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民族团结和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利剑,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和尊敬。
, 百拇医药
二、继承
疫情突发,许多医院措手不及,中医院没有退缩。在非典发生早期,广东省中医院接诊了107例病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45例,他们大胆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受到WHO卫生官员的高度赞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是北京市接诊非典病人较早的医院,他们接诊了北京市第二例输入性非典患者。非典的骄横暴戾把中医院毫不留情地推到了前沿,全国各地的中医院也都纷纷加入防治非典的战斗中。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中医药工作者们以科学的精神,勇士的斗志,继承了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使岐黄之术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又一次显示了它的价值和优势。
传染病古称疫病,起病急,传染性强,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对人类的危害极大。一部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中医药与传染病的斗争史。从《礼记·月令篇》中最早记载的“民大疫”,到张仲景讲述的伤寒,再到温病学说的建立,无一不是以传染病为研究对象。历代医家在继承前人防治疫病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疫病防治经验,使中医药著作中疫病防治的散在记述和专著不断问世,大大丰富了中医药学。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的三焦辨证,都是根据时疫特点和实践经验,在磨难中突破,在继承中创立的。
, 百拇医药
非典发生后,许多中医药临床和研究工作者回顾历史,纵观前贤,温故知新,稽古论今,对非典这一陌生传染病进行认识和探索。从中医药能否介入,到中医药如何治疗;从病名的“肺温”、“肺毒疫”、“肺湿疫”等,到非典该属风温、春温和是否兼夹湿邪,甚或与伤寒吻合;从非典中医应分几期,到针灸是否可以参与;从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好,到是否可单纯用中医药治疗等,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制订出多种方案,并在实践中验证。清热解毒、宣肺化湿、透达膜原、益气养阴等治则,麻杏石甘汤、升降散、达原饮、白虎汤、清营汤等方剂,是古人在疫病治疗中行之有效的理法方药,治疗非典也在辨证使用。事实证明中医药确实在干预病程、缩短发热时间、改善症状、减少后遗症、减轻并发症和西药毒副作用等方面有明显作用,在清除内毒素、防止多脏器衰竭、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有很大优势。中医药工作者师古不泥古,灵活中变通,使中医药又一次在防治重大疫病中放射光彩。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只有传承中医精华,秉掌辨证精髓,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只有先继承,才能求创新、求发展。继承是发展中医药的前提,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和发展。非典给了我们教训,也给了我们启示。继承与发展这个老话题又一次提醒我们,继承与挖掘、整理与提高仍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 百拇医药
三、创新
经过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日子,许多人都在反思。随着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不断产生和变异的病原体,人类也必将面临更多的挑战。非典是人类陌生的传染病,它考验我们的医疗管理和技术水平、科研攻关能力和心理应激能力等,也使我们面临一个既新又旧的话题——创新。
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有完整的论治体系。张仲景确立的外感病六经辨证体系,被尊为圭臬准绳,其方被称为“经方”,但随着疫病种类的增加和表现的复杂,后世医家灵活运用经方,大胆突破。金元时期的刘河间主张疫病初期应以寒凉为主,创制六一散、防风通圣散、凉隔散等表里双解剂;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在继承前人学术成就基础上,在病因、发病、治疗上大胆提出一系列主张,如“疠气”说、达原散等;清代众多的温病学家如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戴天章、杨栗山、余霖等,在疫病因脉证治上各有创见,形成了温病学;近现代的张锡纯、吴锡璜、丁甘仁、蒲辅周、邓铁涛、周仲英等,治疗各种传染病融会古今,自成机杼。他们熟谙经典,学以致用,有所创新。所以,没有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就没有中医治疗疫病的成就,也不会产生这许多名医名家。可以说疫病的流行催生了名医名家,乱世出英雄,大疫造名医。
, http://www.100md.com
纵观古今,大凡有所成就者,无不独树一帜,敢于创新,在中医防治疫病史上,也不例外。这次非典,中医辨其属温疫,或谓温热疫毒夹湿,或谓风热之邪与时疫挟夹,或谓热毒、湿毒、瘀毒互结等,中西医结合分期辨证治之,取得了较好疗效。用中医药治疗的病人,在及时控制感染、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恢复期症状上都比单用西药疗效好。不论是伤寒、温热病,还是现代说的乙脑、痄腮、流行性出血热、麻疹、流感、非典,用中医药辨证治疗都显示了较好的疗效。我们要如吴仪副总理所希望的,通过实践和研究,提高我们防治疫病的能力和水平,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的学术和技术,促进中医药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保持中医药的生机和活力。创新应该是中医药发展不竭的动力。
中医的法宝是辨证论治,以此可应对一切旧的、新的疾病,不论是细菌病,还是病毒病,或是衣原体疾病。因为中医治疗疫病不是单单针对具体病原体,而是顾及人体的正邪双方盛衰,强调扶正祛邪,这是中医的特色、个性、精髓。中医要有创新,在科学理念、手段和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和明天,中医理论和实践也应该注入些新的内容,但正如邓铁涛所说:“千万不能丢掉中医的精华,空想创新”。人类虽然历经磨难,但也在不断进步,中医药也应与时俱进,融入些时代的内容,刻记上时代的痕迹。设想几百年、几千年以后,当后世子孙们浏览中医学发展史时,应该让他们看到在公元21世纪初中国发生瘟疫时,中医有大胆创新的成果,有新的学说创立,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名医。
SARS像一条狡狤的毒蛇,在人们没有任何察觉时,从不知的角落里猛窜上来咬人。当遭到奋力反击难以招架时,它又很快逃走,但没人能肯定它不会再窜出来,向人们再次进攻。我们要提高警惕,时刻防备。当疫情来临,要把握机遇,在继承中医药悠久丰富的理论和技术同时,加强创新研究,提出新观点,创立新学说,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http://www.100md.com(海霞)
非典的阴霾还没有完全散尽,病体尚在康复,心理还在调整,但人们已经开始了反思。我们回首那场还没远去的严峻考验,整理纷繁的思绪,发现有些问题不论何时都是
一、奉献
非典的不期而至和来势汹汹,使人们猝不及防。在这场人与病魔的特殊战斗中,医务工作者表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非凡勇气,又一次赢得了人们的赞扬和信任。他们操守的职业道德,秉持的科学态度,让我们一次又一次感动。
奉献是高尚的精神,是主动自愿的、可以牺牲自身利益的行为,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因客观环境的改变而使奉献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发生变化。平凡岁月中的奉献,如静静的河水悄悄地流淌,自然而平常,不被人重视。而当突发事件来临时,奉献精神让人们关注和敬佩。在这次抗击非典行动中所涌现的众多先进医护人员,他们的奉献行为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多年的、连续的奉献行为在特殊时期显现的结果。这些医护人员在平时也可能遇到涉及生命危险的工作,但他们的这些奉献并不为人们所知,而这次突发事件,使全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奉献行为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目前人们对医务人员的关注,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在抗击非典行动中显示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还因为他们的奉献行为产生了无比巨大的社会影响,使曾在疫情面前惊恐不安的人们换个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医护人员的职业,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曾经紧张过的医患关系。
, http://www.100md.com
“这是我应该做的。”面对鲜花和掌声,医生护士们说的最多、最朴实的就是这句话。虽然他们并没有把在有高度传染性和性命之虞的非典面前的救护行为自诩为英雄之举,仅仅认为是恪尽职守、职业所为,但一个人在工作中自觉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无私无畏,这就是奉献。奉献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
疫情发生不久,中医药界人士纷纷请缨参战,他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献计献策,积极探索中医药防治非典的方法和措施。对非典从中医药理论、临床实践和历史经验等方面分析,提出了许多严谨而有价值的对策建议,使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非典中充分显示了疗效和优势,使许多病人享受到中医药参与治疗的益处。许多名老中医不顾年事已高,满怀赤诚报国之心,或亲临疫区实地考察,或坐镇后方,以他们深厚的中医学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灵活变通的施治方法,建言献策,传经送宝,救治病人。不能直接参战的医护工作者,也在各自岗位上以实际行动支持抗击非典。中医界这种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民族团结和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利剑,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和尊敬。
, 百拇医药
二、继承
疫情突发,许多医院措手不及,中医院没有退缩。在非典发生早期,广东省中医院接诊了107例病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45例,他们大胆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受到WHO卫生官员的高度赞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是北京市接诊非典病人较早的医院,他们接诊了北京市第二例输入性非典患者。非典的骄横暴戾把中医院毫不留情地推到了前沿,全国各地的中医院也都纷纷加入防治非典的战斗中。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中医药工作者们以科学的精神,勇士的斗志,继承了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使岐黄之术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又一次显示了它的价值和优势。
传染病古称疫病,起病急,传染性强,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对人类的危害极大。一部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中医药与传染病的斗争史。从《礼记·月令篇》中最早记载的“民大疫”,到张仲景讲述的伤寒,再到温病学说的建立,无一不是以传染病为研究对象。历代医家在继承前人防治疫病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疫病防治经验,使中医药著作中疫病防治的散在记述和专著不断问世,大大丰富了中医药学。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的三焦辨证,都是根据时疫特点和实践经验,在磨难中突破,在继承中创立的。
, 百拇医药
非典发生后,许多中医药临床和研究工作者回顾历史,纵观前贤,温故知新,稽古论今,对非典这一陌生传染病进行认识和探索。从中医药能否介入,到中医药如何治疗;从病名的“肺温”、“肺毒疫”、“肺湿疫”等,到非典该属风温、春温和是否兼夹湿邪,甚或与伤寒吻合;从非典中医应分几期,到针灸是否可以参与;从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好,到是否可单纯用中医药治疗等,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制订出多种方案,并在实践中验证。清热解毒、宣肺化湿、透达膜原、益气养阴等治则,麻杏石甘汤、升降散、达原饮、白虎汤、清营汤等方剂,是古人在疫病治疗中行之有效的理法方药,治疗非典也在辨证使用。事实证明中医药确实在干预病程、缩短发热时间、改善症状、减少后遗症、减轻并发症和西药毒副作用等方面有明显作用,在清除内毒素、防止多脏器衰竭、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有很大优势。中医药工作者师古不泥古,灵活中变通,使中医药又一次在防治重大疫病中放射光彩。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只有传承中医精华,秉掌辨证精髓,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只有先继承,才能求创新、求发展。继承是发展中医药的前提,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和发展。非典给了我们教训,也给了我们启示。继承与发展这个老话题又一次提醒我们,继承与挖掘、整理与提高仍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 百拇医药
三、创新
经过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日子,许多人都在反思。随着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不断产生和变异的病原体,人类也必将面临更多的挑战。非典是人类陌生的传染病,它考验我们的医疗管理和技术水平、科研攻关能力和心理应激能力等,也使我们面临一个既新又旧的话题——创新。
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有完整的论治体系。张仲景确立的外感病六经辨证体系,被尊为圭臬准绳,其方被称为“经方”,但随着疫病种类的增加和表现的复杂,后世医家灵活运用经方,大胆突破。金元时期的刘河间主张疫病初期应以寒凉为主,创制六一散、防风通圣散、凉隔散等表里双解剂;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在继承前人学术成就基础上,在病因、发病、治疗上大胆提出一系列主张,如“疠气”说、达原散等;清代众多的温病学家如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戴天章、杨栗山、余霖等,在疫病因脉证治上各有创见,形成了温病学;近现代的张锡纯、吴锡璜、丁甘仁、蒲辅周、邓铁涛、周仲英等,治疗各种传染病融会古今,自成机杼。他们熟谙经典,学以致用,有所创新。所以,没有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就没有中医治疗疫病的成就,也不会产生这许多名医名家。可以说疫病的流行催生了名医名家,乱世出英雄,大疫造名医。
, http://www.100md.com
纵观古今,大凡有所成就者,无不独树一帜,敢于创新,在中医防治疫病史上,也不例外。这次非典,中医辨其属温疫,或谓温热疫毒夹湿,或谓风热之邪与时疫挟夹,或谓热毒、湿毒、瘀毒互结等,中西医结合分期辨证治之,取得了较好疗效。用中医药治疗的病人,在及时控制感染、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恢复期症状上都比单用西药疗效好。不论是伤寒、温热病,还是现代说的乙脑、痄腮、流行性出血热、麻疹、流感、非典,用中医药辨证治疗都显示了较好的疗效。我们要如吴仪副总理所希望的,通过实践和研究,提高我们防治疫病的能力和水平,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的学术和技术,促进中医药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保持中医药的生机和活力。创新应该是中医药发展不竭的动力。
中医的法宝是辨证论治,以此可应对一切旧的、新的疾病,不论是细菌病,还是病毒病,或是衣原体疾病。因为中医治疗疫病不是单单针对具体病原体,而是顾及人体的正邪双方盛衰,强调扶正祛邪,这是中医的特色、个性、精髓。中医要有创新,在科学理念、手段和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和明天,中医理论和实践也应该注入些新的内容,但正如邓铁涛所说:“千万不能丢掉中医的精华,空想创新”。人类虽然历经磨难,但也在不断进步,中医药也应与时俱进,融入些时代的内容,刻记上时代的痕迹。设想几百年、几千年以后,当后世子孙们浏览中医学发展史时,应该让他们看到在公元21世纪初中国发生瘟疫时,中医有大胆创新的成果,有新的学说创立,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名医。
SARS像一条狡狤的毒蛇,在人们没有任何察觉时,从不知的角落里猛窜上来咬人。当遭到奋力反击难以招架时,它又很快逃走,但没人能肯定它不会再窜出来,向人们再次进攻。我们要提高警惕,时刻防备。当疫情来临,要把握机遇,在继承中医药悠久丰富的理论和技术同时,加强创新研究,提出新观点,创立新学说,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http://www.100md.com(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