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424376
中医药学为什么能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11日 厚朴中医网
     谢阳谷(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对中国来说,新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而中医药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中医药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升华。她与中国传统文化同呼吸、共命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医药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之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中医药学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天文学、伦理学、史学等交叉渗透、影响、融合。其深刻的哲理性、科学性和伦理观,横跨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其理论体系、各家学说和诊疗技术无不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东方思维的光辉。
, http://www.100md.com
    中医药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医学理论,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精湛的医疗技术,科学的医疗思想,神奇的医疗效果。其辉煌成就,在世界医学科学飞跃发展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璀璨夺目,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医林之中,中医药学独具特色,光彩照人,堪称东方瑰宝。

    中医药学为什么能绵延发展五千年,屡遭磨难而生生不息,依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这引起了我们深层次的思考。

    一、中医药学有悠久的历史

    中医药学具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是我们祖先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中医药学几千年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继承前人成果,并充分吸收时代先进科学技术和知识,逐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历史,也是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医疗需求中求发展的历史。

    我国自有文字时起就有了医学的记载,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传,中国古代医学的创始人是黄帝、岐伯,因此,医学在中国又被称作“岐黄之术”。早在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代,当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还把疾病的发生归诸鬼神祟蛊的时候,中国的医学已经认识到人体的疾患与饮食起居、喜怒哀乐有关。秦景公时,著名的医生医和已经用大自然的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失和来解释病因,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曾是最先进的病因观。其后经历代名医修订增益,到公元610年,隋朝太医博士巢元方等总结编著成《诸病源候论》50卷,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第—部内容最丰富的探讨病因病理的专著。
, 百拇医药
    就各科的发展讲,早在公元前5世纪,我国的名医秦越人(扁鹊)就掌握了内、妇、儿、五官科等多科疾病的诊疗技术,达到了当时的医学巅峰。公元2世纪,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又在外科方面有所突破,他发明了中药麻醉剂——“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在外科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公元4世纪,化学家、医学家葛洪在炼丹中观察到一些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化学试验,被称为制药化学的先驱。公元7世纪,唐王朝颁行流通全国的《新修本草》,这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早在上古时期,我国就发明了针灸术,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就有先秦的《脉灸经》。11世纪,宋代针灸专家王惟一与能工巧匠一起设计铸造的针灸铜人,是当时最先进的医学教具模型。其他如12世纪法医学家宋慈所著《洗冤录》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14世纪,骨伤科专家危亦林发明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成为骨科史上的创举;15世纪,我国已经开始成功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被称为免疫学的先声,它在世界上传播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所获评价之高都是空前的;16世纪,明代伟大的药学家、医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更是我国古代科学宝库的珍贵遗产,这部传世之作于1590年刊行问世后,不仅在全国,而且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这些史实无一不说明中国医学的显赫成就和在世界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http://www.100md.com
    历史上中医药学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期,都与同时期的世界各国民族医药的发展息息相通,不断汲取外国医药知识,丰富发展中医药学。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在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与印度、日本等国家有着广泛的医学交流。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当时对中医学影响最大的是人体解剖学和“脑主记忆说”。

    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从北洋军阀到国民党政府,都极力主张消灭和取缔中医。1929年,国民党政府通过了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遭到了中医界的强烈反对。到解放前夕,中医事业已奄奄一息。

    与此同时,随着西方医学不断输入中国,一些中医界人士在与西医的不断交流中与时俱进,开拓视野,解放思想,不断汲取中西医两方面的精华,并逐渐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一些汇通中西医的见解和认识。当时最有影响的是著名医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初露端倪。
, 百拇医药
    20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学迎来了空前的历史机遇。毛泽东主席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并号召西医学习中医。1980年,卫生部召开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中医药学在管理体制、物质条件和立法上得到了保证。从此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以及民族医等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走上了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中医药学的发展史既体现了海纳百川的胸襟,又体现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崔月犁同志曾经指出中医的兴旺和衰败,对我们的民族至关重要。要保持中医药学的生机和活力,最重要的是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厚德载物、天下为公等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永远是中医药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根本保证。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撑下,将永远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

    二、中医药有无与伦比的医药文献宝库
, 百拇医药
    中医药学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还表现在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无与伦比的医药文献宝库。我国现存的中医药典籍就有8000余种,记载的处方60000余首,这些医籍是历代著名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反复临床实践,在大量观察事实的根基上,对经验事实进行归纳,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观念和方法,审视问题、整理材料、提炼精华、呕心沥血编著而成,在中医药学的殿堂里树起了一座座丰碑。这些经典使岐黄之术象接力棒一样一代代地传递着、推动着中医学走过历史的长河。后来者往往能从其厚实的内容中不断获得启迪,不时地发掘出珍奇异宝。

    中医的奠基之作首推《黄帝内经》,它集古代东方文化中优秀的哲学、天文、地理、气象、伦理、文学、医学等各种相关知识于一体,不仅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而且影响长达两千年,至今仍被奉为中医学之圭皋,习医业医者必读、必通之经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自成系统的医学经典。

    中医史上又一力作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如果说《黄帝内经》从理论观念上为中医奠定了基础,张仲景则以“辨证论治”为中医临床诊治确立了原则和体系,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治学的核心和基石。《伤寒杂病论》不仅彪炳于医学史册,而且至今指点着人们,若临证严格按“论”索方,多可收效,后世人尊称张氏为医圣。
, 百拇医药
    秦汉出现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另外两部《难经》、《神农本草经》,均指引中医思辨、临证,历两千年而不衰,被后人称为中医学领域的“四部经典”。

    宋朝《太平圣惠方》是官方组织医家花10年功夫编撰而成的综合性医著,是总结公元10世纪以前医学进展的大型临床实用方书。全书共分1670门,录方16834首。它开了官方编撰医学著作的先河。

    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纂的《本草纲目》援引或转引明代以前的各类书籍达一千多种,除《内经》、《伤寒论》、《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籍外,还包括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以及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的大量图书。这一巨著系统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我国医药学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并旁涉了众多相关学科知识,影响遍及整个世界,已成为耸立于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祖先留下的医药典籍浩如烟海,其中不乏里程碑式的著作。明代的《景岳全书》、《类经》集明以前医学之大成;明末《瘟疫论》一书,揭开了中医认识传染病的新篇章;清朝叶桂的《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弥足珍贵的医学遗产堪称伟大的医学宝库。
, 百拇医药
    中医典籍博大精深,深奥难测,非博览群书、穷究医理,无以达到博通义理的境界,只有潜心研究,勤于实践,在崎岖的道路上肯于攀登的人,才能达到中医学的顶点。任何虚伪和骄傲,都将使自己陷于朦胧和肤浅,都将前功尽弃。想学得精湛的中医诊疗技术,必须到中医药学典籍的大海中去淘金探宝,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维源泉。也只有研究这些典籍才能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才能带动中医临床的大发展。

    三、中医药学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学的文献宝库里蕴藏着中医药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式,它是揭开中医学奥秘的钥匙,也是中医药学生生不息的法宝。历史上不少国家都曾经产生过传统医学而且至今仍有遗迹可寻,但没有一个国家的传统医学能像中医这样有其系统、连贯、缜密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临床疗效,并且绵延发展五千年,至今仍著称于世。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了藏象、经络等生命活动现象,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以及病态过程中互相抗衡的“正”、“邪”两种力量的存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两部不朽之作正是在前人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向理性认识过渡而产生的飞跃。它从思维观念、原则和体系上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石,构筑了中医药学的思路与方法。在中医思路与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有意义的症、脉、舌象等信息,以及具有虚实寒热表里等不同态势和趋向的“证”,再通过对“证”的辨析,进一步确立以过程调控为主要倾向的各种治则和治法,并在上述思想指导下,运用天然药物及其组成的方剂与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按摩、气功、养生等独特的诊疗方式控制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中医学理论引入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气”和“阴阳”、“五行”等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治法治则等一整套独特的概念、理论体系。
, 百拇医药
    中医学是一门独特的科学。中医学的概念不是物质实体,而是关系实在。中医学的理论是对关系实在的描述,如“气”是指生命运动的本源,生命运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阴阳五行”则是“气”的表达模型,代表相反相成的运动方式及其运动内部的关系;“脏腑”表示生命活动的五种类型及其相互关系;经络是生命运动走向及其调控、转换过程的路径等等。中医学的思路立足于自然过程、生命过程、病态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并以此来认识疾病的发展态势、趋向以及与健康的转化过程,进而采用过程调控的方法进行治疗。

    “阴阳”是中医认识生命发展过程的理论核心,是中医学的辩证法。它贯穿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不仅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而且在临床上也用于指导诊断和治疗。

    中医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有很高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她的整体恒动观、天人相应观、形神合一论以及邪正标本论,无一不闪烁着自然辩证法的光辉。随着现代科学向微观、宏观化发展,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正在得到日益深刻的阐明。
, 百拇医药
    四、中医药学有独特的诊疗方法和良好的疗效

    中医药学不仅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有独特的诊疗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某些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脉诊、舌诊是中医最具特色的诊疗技术。脉诊、舌诊可以直接、客观、准确而简便地作出诊断。借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后表明,舌诊的诊断符合率高达94%。

    针灸也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它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它不仅对我国民族的繁衍昌盛和疾病的防治功不可没,而且为丰富世界医学及其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针灸疗效好、治疗病种多、使用安全、操作简便、费用低廉,不仅深受我国人民的欢迎,而且也为国际医学界所重视和欢迎。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专病专方,一病一方也是非常实用的中医特色疗法之一。这些特色疗法是中医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经无数次临床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或为祖传不宣之秘,或为师授徒承,经过历代先贤医圣不断积累总结,形成定规而沿用至今。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这些特色疗法,每每获得奇效。运用现代手段和技术对特色疗法进行研究发现某些特色疗法在治病、防畸、防突变以及对艾滋病、戒毒等方面有明显作用。专病专方具有收效迅速、使用方便、药味少、价格廉、疗效突出可靠等特点,尤其是著名医家临证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独到经验,经得起重复,经得起检验,十分珍贵。
, 百拇医药
    中医的特色疗法还有按摩疗法、推拿疗法、刮痧疗法、内病外治法、食物疗法等等。这些疗法对人体健康、疾病防治、康复保健、延年益寿都有所裨益。

    中医药学的许多特色疗法,对一些疾病有良好的疗效。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中医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长期的临床实践所证实。中医药有良好疗效的例子不胜枚举,即使在危重病人的抢救过程中,中医中药、针灸按摩一起上,往往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香港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刘海若能顺利康复,中医药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此外,中医药对通称为“瘟疫”的传染病,从预防到治疗都有较好的效果。历史上,唐宋以来的孙思邈、王焘、吴又可、叶天士、吴塘等众医家不仅对天花、鼠疫、百日咳、麻疹等传染性疾病有较深刻的认识,同时还对于采取隔离、避免水源、饮食污染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

    1956年,我国部分地区先后发生过流脑、肝炎等多种传染病。当年不仅以中医药对患者辨证施治,显示出神奇的疗效。针对易感人群,利用中医药进行大面积预防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百拇医药
    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医疗实践中,中医药与西药联合应用退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呼吸急促、干咳、乏力等主要临床症状,在改善机体缺氧状况,保护脏器功能,减少激素用量,避免副作用等诸多方面,再一次显示出我国传统医学的强大生命力。

    中医药对于急症是如此,对于慢性病的治疗更是潜移默化,得心应手。中医药学从整体上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达到治疗目的,体现了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先进性;中医的个性化、针对性的辨证论治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独特的疗效;中医丰富的养生保健方法有利于亚健康人群的保护;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可以防患于未然;中药源自天然,毒副作用小,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绿色环保”的健康思想。许多疑难杂症和慢性病人愿意寻求中医的诊治,中医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中医药独特的疗效充分证明了中国传统医药学的深厚底蕴和历久弥新的无穷魅力。

    五、中医药学有巨大的天然药物宝库

    中医药学不仅有良好的疗效,有无与伦比的文献宝库,还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绿色药物宝库。宝库中的许多药物世世代代,经过数以万计的人体服用,汰劣存优,不断积累而证明药效。在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进而自成体系,形成中药四气五味,归经性能等独到的药物理论。此外,中药学家对种种生药的炮制加工技术和工艺流程,科学合理,堪称一绝;临床处方用药,讲究不同药物之间的合理配伍,或协同、或拮抗、或平衡,以利最佳药效的发挥,而把毒副作用降到最少;它所形成的方剂理论和无数组“药对”经验,充满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经验。
, 百拇医药
    我国古代医家发现和录用的天然药物,其绝对数量为世界第一,据先秦前《诗经》和《山海经》记载达百余种,东汉我国最早的药学经典《神农本草经》中收录中药365种,唐代逾l500多种,明代《本草纲目》收录动、植、矿等各类药物1892种,附方10096首,插图1160幅。若综合各地单方和草药,近现代其数量已超过万种。最近一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表明:我国的中药资源已达12807种,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中来源于植物的总计11118种,已有200多种进行人工栽培,来源于动物的总计1574种,来源于矿物的80种。而且世界上还有巨大的植物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为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应用和研发提供了潜在的资源条件。

    从绿色药库中开发新药,我国已积累了许多经验。抗疟新药——青蒿素就是其中一例。他是根据我国古书“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而从青蒿中分离提取研制成功的。由于青蒿素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被世界卫生组织作为抗疟药物的推广项目,已在热带一些发展中国家广泛使用。进一步研究表明,经结构改造而制成的“蒿甲醚”,临床治疗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90%~100%。我国药物宝库为世界抗疟药物研究提供了新的领域,受到了国际药学界的重视和欢迎。
, 百拇医药
    目前,我国自己研制的中药新药已达数千种,中药市场不断扩大。中药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重视,从源头上注重对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出无污染的绿色中药,提高药品的质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被誉为传统国宝的中药是我国最具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药产业持续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个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国内外不少专家预测,中医药将成为我国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六、中医药有广阔的市场

    中药不仅受到国人的欢迎,而且出口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它的市场空间无限广阔。中医药不仅对慢性病人有良好的疗效,而且对急危重症、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较好的疗效,同时简便易行,毒副作用小,费用低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很有市场。
, http://www.100md.com
    200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0省市中医医疗需求与服务调查表明:全国中医医疗服务总量约占到医疗服务总量的l/3。中医和中西结合的年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33.41%,约为10.28亿人次。中医医院的资源与服务情况调查表明:全国中医医院年门急诊人次数为1.85亿。全国中医医院年出院人数为386.9万,其中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出院人数约占59.86%。需求调查进一步说明了中医药学是我国的国宝,她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防治疾病、保证人民健康长寿方面有独到的长处。

    在急性病的治疗方面,中医药的优势还鲜为人知。临床疗效比较肯定的有胆道蛔虫、胆囊炎、肠梗阻、急性胰腺炎、阑尾炎等。80~90%的病人不用手术,胆道蛔虫在有的地区100%不用手术。阑尾炎及阑尾脓肿穿孔引起腹膜炎,或者胃穿孔引起腹膜炎等都可以用中医中药治疗,疗效好,病人痛苦少,价钱便宜。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再障、脉管炎、哮喘、宫外孕等疗效也很好。

    —些老年病、慢性病患者也往往求助于中医药,或中、西药并用,各取所长。此次城乡卫生院、卫生室(站)中医资源与服务情况调查:中医与中西医结合门急诊人次占总门急诊人次的比例,城市街道卫生院为52.24%,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为51.91%。表明在城市基层医院,中医中药的使用率占到门急诊量的一半。
, http://www.100md.com
    中医药在城市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农村更是大显身手。中医药在农村享有很高的声誉,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在我国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尚未彻底改善,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基础设施还很落后的情况下,中医药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0省市中医医疗的服务总量调查显示:中医服务的最大提供者是村(街道)卫生室(站),占38.88%;其次为中医医院,占27%;第三为城乡卫生院,占16.03%。城乡卫生院、卫生室(站)中医资源与服务情况调查表明:中医与中西医结合门急诊人次占总门急诊人次的比例,农村卫生院为37.47%,农村卫生室为48.30%。这说明,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大有作为。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特别指出,要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培养一批有执业资格的农村中医骨干,筛选推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更好地解决九亿农民的医疗保健问题。这一决定是党的“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她对于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对于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传统医学以及各民族医药如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和民间草医等必将在农村卫生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必将为WTO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推行“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性伟大医学战略目标提供宝贵经验。
, 百拇医药
    中药的国内外市场更是发展迅速,前景广阔。四川某中药厂,今年1~10月,仅65种天然植物原料药即拿到定单2400个,远销美国、德国、英国、印度、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目前我国已有这样的中药工业企业1100余家,生产品种8000多个,剂型40多种,中药工业总产值547.3亿元,占医药产业的18.63%,实现利润54.8亿元,占医药产业的44.2%。2001年我国仅浙江省中医药出口额即达1625.73万美元,出口额列广东、山东之后居第3位。

    近几年,中医药国际市场的需求迅猛增加,由天然物质制成的药品已占世界药品市场的30%,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达270亿美元;欧盟天然药物销售额5年来平均递增30%以上;美国市场亦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增长;全世界中药市场正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中医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生气勃勃,蒸蒸日上。

    七、中医药受到世界的瞩目

    中医药不仅在国内有广阔的市场,而且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际中医中药热、针灸按摩热,方兴未艾,许多外国学者正在深入研究中医理论,许多外国医生正在运用中医疗法防治疾病。中医药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 百拇医药
    历史上中医药学与世界许多国家有着广泛的交流,中国医药学曾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阿拉伯、印度、希腊等地,既吸收了各国的医学成果,也对这些国家民族医学的形成,乃至整个世界医学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其随行人员黑格将军一行参观了针刺麻醉肺叶切除术,消息迅速传到美国,传遍世界,推动了针刺疗法在美国和世界各国的应用和研究。80年代随着中国人阔步走向世界,澳洲、南美、南非、海湾诸国都先后出现了中医针灸诊所,进入80~90年代,在最趋保守的英伦三岛中医针灸治病也十分红火。

    近年来,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日益活跃。我国已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中医药学的合作与交流;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中国传统医学者居于首位。现在海外医生已不再满足于为期几个月或半年的短期学习,纷纷转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等正规高学历学习,中国日益成为世界人民向往的医学圣地。

    世界性的中医热使许多国家政府开始重视中医药的应用和发展,一些国家已经立法承认中医;国家间的中医药合作进一步加强,在与我国签署的合作项目中几乎都有中医药的项目,俄罗斯、马耳他两国与我国的合作项目中2/3是中医药项目;我国中药“复方丹参滴丸”等已获准进入美国FDA二期临床试验,中医药正在融入发达国家的医药主流市场。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步伐日益加快。
, 百拇医药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中医药的国际化起了很大推动作用。WHO充分肯定中医和针灸的科学价值及其在“人人享有保健”这一目标中的重要意义,并向全世界推广中国的针灸疗法。1991年WHO组织出版了《国际标准针灸穴名WHO科学组报告》,为国际针灸教育和国际针灸学术交流提供了标准化、规范化的名词术语,成为针灸医学史上一项重大成就。1997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要求有关政府“重视使用他们的传统医学(包括药物)体系”。WHO还在许多国家设立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其中在中国设立了12个,有力地促进了各国传统医学的发展。

    面对中医药的国际化趋势,我国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科技工作。1997年,国务院18部委制定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化行动计划”,同时加大了中医药研发及产业化的投入;国家药监局等部门也加强了中医药法规建设和规范管理;“中医药现代化”已列为国家“十五”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四川等五省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2002年11月3日,由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2部委在四川成都联合举办了首次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出席大会的有来自国内外的政府官员、中医药专家及学者等共3000余人。中医药的巨大魅力使大家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成都,中外人士,济济一堂,沸腾的场面使人久久难以忘怀。此次大会规格之高,规模之大,盛况空前,显示了人类对东方文化和中医药学的充分肯定、高度赞赏以及强烈渴求。11月5日,大会期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科技部等8部委联合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年至2010年),进一步吹响了中医药进军国际市场的号角。此次传统医药大会的盛况,使我们感觉到振兴中医药的热流在涌动,更多的人正在走近中医药,更多的人希望了解和认知中医药,更多的人想要接受和信赖中医药,中医药的层层奥秘正在被更多的人揭开和掌握。可以预测,21世纪是中医药国际化的世纪,中药的率先国际化必将带动中医医疗的国际化,而中医医疗的国际化又必将带动中医教育的国际化。中医药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展现灿烂的前景。中医药学发祥于中国,它首先属于中国,但它最终属于全世界、全人类。任重而道远,当古老中医药经过现代科技的洗礼,植根于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候,它必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B20.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