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424529
为大禹守陵四千年的姒氏家族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13日 厚朴中医网
     在绍兴市郊,一个家族四千多年来一直以活化石的姿态顽强地证明着大禹存在的真实性。他们的职业是为大禹守陵。从公元前1923 年,一直守到今天。战争、瘟疫、自然灾害曾给他们带来灭族之灾,最凄凉的时候阖族只剩下父子三人。至今这个家族在全世界也只有不过千余人。他们创造了一个英雄家族悲壮的史诗。中科院把这个家族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有外国史学家惊叹,这是只有伟大的中国人才能创造出来的最伟大的人间奇迹。农历六月初六,姒氏家族要举行古老而神秘的祭禹仪式,会稽山上弥漫着浩浩上古遗风。会稽山,就在绍兴城东南6公里处。据先秦典籍记载,华夏始祖黄帝的玄孙、伟大的治水英雄大禹就埋葬在这里。禹下葬后100年,这里就叫禹陵村了。相传农历六月初六是禹王的生日,因此,每年的六月初六,会稽山下禹陵村的村民们都要举行古老而神秘的祭禹仪式,仪式是禹的儿子启当政时创制的,一直流传到今天。祭祀从这天夜里开始。夜幕刚下垂,禹陵前立即变成人的海洋。香烟缭绕烛光飘摇之中,人们跪在地上,无论是白首老者,还是黄发幼童,神情都是那么肃穆。他们一声声地呼唤祖先禹王的名字,吟诵着流传了四千多年的“经文”———“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姒大牛说,此歌名叫《五子之歌》,为禹的五个孙子所作,歌词大意颂扬禹的功德。颂歌字字含泪句句传情,一直唱到次日凌晨3时。那一夜,会稽山的山上山下弥漫的是上古时代的遗风流韵。公元前2023 年,禹因病亡,葬于会稽,100年后,其七世孙姒无余受命守陵。姒氏家族的人向记者出示了一部《姒氏世谱》,这是一个备受中科院关注的珍贵文献。该谱曾被南宋著名文学家王十朋修正过。王十朋官至龙图阁学士。龙图阁为宋代名阁,是珍藏皇帝御书、典籍和全国各姓世谱等的地方。绍兴的姒氏族人请他帮助修复世谱,主要是因为他能够饱览一般人难以见到的各种世谱和文史资料,从而补充姒氏代代相传的世谱的不足。果然,王十朋拿出了一部珍贵的皇家藏本《姒氏世谱》。官本与民本的合一,这就是记者看到的被中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姒氏世谱》了。谱中记载,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他从舜那里继承王位后第十年,即公元前2024 年冬天,他也像虞舜那样从都城平阳牗今山西临汾市或太原市或河南安阳牘出发向东南狩猎巡视。他来到了妻子女娇的故乡茅山,这里是古越人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随从们按照他的要求在山上给他造了一个极其简陋的行宫,即一座草房,院子的正中树了一杆巨大的龙旗,龙旗之下,插着一柄象征王权的玉钺。他就在这样的行宫里住了下来,并传令四方诸侯,务必在次年的春天来到茅山,他要考核大家的政绩。春天到了,禹在茅山上大会各路诸侯,对政绩突出的进行封赏,同时也杀了一个不守政令的防风氏。为了纪念这次成功的“干部考核”,禹将茅山改为会稽山,会稽即会计,即考核功绩的意思。秋天到了,这位白发苍苍的八旬老人对臣下说道:“我恐怕要死在妻子的家乡了。把我葬在这会稽山上,用芦苇做椁,桐木做棺就可以了。墓穴不要挖得太深,下面不要触及泉水。不要为了埋我而劳役这里的人民,更不要因为我的墓在这里就不让民众耕种这块田地。这样我才安乐。”公元前2023 年夏历八月,禹病逝于行宫。王族及大臣们根据他的遗嘱将他埋葬在会稽山的北麓。禹的儿子启继位后,在禹陵的北面立了宗庙,春秋进行两次大规模的祭禹活动。然而,到了他的儿子太康时,由于遭到后羿、寒浞的相继篡位,使祭禹断绝了四十年。夏朝的第六代君王,也就是禹的六世孙少康即位后,为使祭禹的活动延续下去,就封他的庶子姒无余为越王,命他率家人在会稽为禹守陵,并主持春秋两季的祭祀。所赐田地可以不向国家缴税,而全部用在守陵的日常开支和祭祀上面。这样,姒无余就成了姒家第一个为大禹守陵的人。在紧靠禹庙的西北侧,姒无余和他的家人住了下来,渐渐地就成了一个禹陵村,村民从古至今全部为姒氏。第一次衰败成了千古之谜:十二世祖之后,竟有27世无王,禹陵只有姒氏庶民在默默地看守,祭祀活动自然中止。巧用神话推出新王,禹四十三代孙勾践使姒氏振兴起来。《姒氏世谱》写到姒氏第十二世时,笔调忽然黯淡了下来———“十二世祖越王娄……传立商世,徒有空名,而无权位,不能自立。”也就是说到了商朝的时候,姒氏家族不再有人做越王,而且王位一丢就是27世。然而,姒氏家族没有离开禹陵村,依旧在那里守着禹陵。这种状况贯穿了整个商代、西周和多半个东周。这个家族在这1000 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怎么了,为什么商代君主们如此压迫他们呢?为什么西周的历代诸君也不闻不问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呢?然而,世谱里却没有留下任何明确交代,成了千古之谜。大约是到了春秋末年,为了复兴祭禹,这个家族创造出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有一只神鸟飞到了会稽山,它口里的一粒种子落在了田里,于是长出了水稻,我们姒家的人就用新长出的水稻祭祀我们的禹王,我们家族有个小孩,刚一出生就会说话,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鸟禽来了,鸟禽来了。他还指着苍天对禹陵说,我是无余君的后代,快快恢复对先王禹的祭祀呀。我们也好为百姓到上天那里去请命,到鬼神那里去通融。”这个作品传到了中原,周王室竟没有表示什么异议。于是,姒氏家族大喜,趁势在嫡系长房里选出一个名叫姒无壬的,大家推举他做了新的越王,此人是禹的第四十代孙。从此,祭禹又恢复了。传到第四十三代,就是灭掉吴国成就了霸业的勾践,当他接受周元王无可奈何的封赏时,他是何等的神气膺扬啊。他不仅仅是雪洗了吴国带给他的耻辱,他的倚天长剑斩去的是家族一千多年的郁闷。他是姒氏家族自夏亡以后,第一个到中原潇洒走一回的人。勾践在禹陵旁重修了一个气势雄伟的禹庙,姒氏家族再度兴旺起来,祭禹也随之走入正常化。家族在一次次衰败中苦苦挣扎,灭族之灾频频袭来,最凄凉的一次全族只剩父子三人,姒氏依旧坚守禹陵岿然不动。由于千百年来坚守在一个小山村里,不与外界交流,血缘过于亲近,致使人的繁衍能力、免疫能力都受到极大限制。到今天为止,全世界姒姓的人也不过是1130 人,而禹陵村占了一半。因此,姒氏家族在历史上衰多兴少,他们是在一次次衰败中、甚至是在一次次遭遇险些灭族之灾中苦苦挣扎坚守禹陵。为使家族兴旺起来,姒氏的族长终于做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定,这就是除了留一部分人守陵外,其他族人可以到外地谋求发展。这样,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二百年间,姒氏有很多人走出山村去经商做工求学,这使不断衰败的家族获得了兴旺的机会。上个世纪40年代,日军攻陷绍兴,姒氏家族生灵涂炭,几乎后继无人。抗战胜利后,又不断有家族的人从外面回来,肩负起守陵祭禹的重任。如今,除了村里有429个姒氏后裔外,各地牗包括海外牘还有500多人,这在姒家的历史上算是兴旺的了。而这是与18世纪那个英明的决定有直接关系的。新中国给姒氏家族带来新生,姒氏家族的千秋功勋得到周恩来的高度肯定。为守陵祭禹再立新功,家族一步一步走向繁荣。早在1939 年,姒氏家族的人就接触了中国共产党人。这一年,周恩来到浙江视察抗战,时届清明,他来到大禹陵祭禹,高度评价了姒氏几千年来守陵的传奇伟业。1949 年10月1日,姒氏家族看到了华夏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共和国诞生。他们听说周恩来做了这个新中国的总理后,心中充满了希望。1952 年,姒氏家族投书《解放日报》,反映禹陵古迹荒废的情况。不久,浙江省致函绍兴县,命其尽快修整。1995 年5月15日,******视察禹陵,并为大禹陵牌坊题写坊额“大禹陵”。如今,禹陵村的姒氏家族已和绍兴人民一起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守陵已不再是他们的唯一职业。但他们仍然要为禹陵尽各种义务。禹第一百四十一代孙姒绍品今年已经83岁,他每天仍要在禹陵前走来走去,嘴里说着谁也听不懂的古越方言。这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家族,或许中国科学院不久就要出版的《姒氏家族》能解开它的全部谜底。(摘自《人物》),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