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后的思考
抗击SARS,中医虽谈不上主力,但表现不俗,得到了政府和广大民众的认可。无论是在先前的广东,还是在后来的北京,中西医结合的治疗都受到了广泛好评。全国防治SARS指挥部科技攻关组通告说,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优势明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阶段成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SARS的最佳选择。
笔者所在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的情况也说明了这一点——5月6日按北京市指令,紧急派出一支由22人组成的医疗队赶赴本市长辛店定点医院直击SARS。他们扬己之长,对先后收治的43名SARS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到6月5日,全部患者康复出院,无一例死亡。
抗SARS一役,使人们对中西医联手对付疫病产生了极大的希望,但初捷之际,赞扬声中,我们应头脑冷静地全面总结,特别是找出不足,以利长远发展。这里,我们想以一己之见,就这方面谈谈我们的看法。
我们认为,这次中医界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是动作迟缓,全面大范围地中医介入是在5月8日吴仪代部长讲话之后,而此时,北京的疫情已有近一个月的高峰期了,分析原因,归根到底是准备不足。
, http://www.100md.com
其一,机构、设施、设备等不完备。早年没有西医时,对付瘟疫,靠中医单打独斗,由于历史局限,谈不上组织机构,更谈不上设施设备。建国以后,各级中医医院相继成立,中医的执业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中医也不负众望,除了自己所见长的慢性病、疑难病之外,前些年又在中医急症治疗方面有所突破,这一切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从这次SARS发生以来,我们才突然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淡化了对传染性疾病防治的责任。以北京为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均为纯西医的,至今连一家中西医结合的传染病医院也没有。从各综合性中医医院来看,很少有正规的ICU病房。在重大疫情降临之时,医院的很多急救设备难以满足需求,以呼吸机为例,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是祖孙三代,有的已经老化陈旧。面对SARS肆虐,据我们了解,很多院长很早就已心急如焚,但他们又非常矛盾,虽然他们也想尽最大努力尽早在防治方面有更大作为,但考虑到医院的实际情况,实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
其二,这次疫情提醒我们,从业人员的专业、分工都是相对的。一旦有了重大疫情,常规就要被打破。这次上一线的人员不仅包括大内科,甚至还有外科、骨科、耳鼻喉科大夫。SARS虽为呼吸道传染病,但如果只靠呼吸病专业人员来救治,结果是不可想象的。反观我们中医医院,由于多年没经历过重大疫情,因而平时对人员的相关培训有所疏忽。临阵磨枪,突击培训成为惟一的选择。很多事情甚至要从最基本的做起,如隔离服的穿脱,如何洗脸洗手,紧急时刻就显得很慌乱。大多数人平时没受过培训,防护知识缺乏,早期医护人员高比例感染究竟与此有多大关系,虽然难以评估,但与之有正相关,是不容置疑的。
, 百拇医药
其三,重视中、青年医生在非常时期的作用。中医同西医相比,历来重视年长专家。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医学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是一门经验的科学,临床经验至关重要,因而资深专家一般水平较高,也受患者欢迎。然而,从这次抗SARS中我们看到,对付急性传染病,老年专家不能充当主力,主要理由有三:1.他们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要保护。2.已有统计数字,年长患者死亡率最高,所以不能冒然让他们上一线。3.从生理上讲,他们的体力已不能负荷一线的工作强度。在这次事件中,中青年专家的作用突现出来了。他们年富力强,知识、经验、精力都比较丰富,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了主力队员。笔者认为,对中、青年医生放手应再多一些。
其四,对信息缺乏敏感。这一方面不仅仅是我们中医,西医乃至管理部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些年来,各地都在强调数字化建设,大中城市更是如此。但实战检验发现,我们这方面还远远不够。广东去年11月份已有SARS发生,其后还有多伦多。通过互联网这条高速公路,信息从广州转到北京仅需数秒时间而已。不幸的是多方面原因造成了相关信息未能充分沟通,使人们尽早了解和防备SARS。我们认为,平时我们总在口头上讲现在是信息时代,但我们从思想深处还缺乏对信息价值的认识和重视。一种完全没见过的新病种出现了,作为医务工作者,事过半年,我们很多人对其竟一无所知。不仅如此,在其后的工作中,医院办公室里的传真机每天十几小时响个不停,大家好象已经忘记了互联网这条高速路。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在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信息资源的整合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概括起来,我们认为,我们有成绩,但也有很多不足。人类前进的道路是艰难的,今后我们会不断面对各种新型传染病的挑战。我们要不断加强相关的工作。作为医疗机构,平时就要在硬件、软件各个方面做好“战备”。我们的中医院校虽已开设很多现代医学课程,但还应加强传染病的基础教育,千万不能忽视这方面工作。我们在人员的使用和培养上,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以老为宝”的传统,但也要放手培养、使用中青年专家,使他们能在关键时刻上得去,打得赢。此外,我们中医医院尤其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使得信息的搜集、整理、传输、加工都步步到位,环环相通,平时就应该有专门人员广泛收集有价值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使中医得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 http://www.100md.com(王书臣 张继增)
笔者所在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的情况也说明了这一点——5月6日按北京市指令,紧急派出一支由22人组成的医疗队赶赴本市长辛店定点医院直击SARS。他们扬己之长,对先后收治的43名SARS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到6月5日,全部患者康复出院,无一例死亡。
抗SARS一役,使人们对中西医联手对付疫病产生了极大的希望,但初捷之际,赞扬声中,我们应头脑冷静地全面总结,特别是找出不足,以利长远发展。这里,我们想以一己之见,就这方面谈谈我们的看法。
我们认为,这次中医界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是动作迟缓,全面大范围地中医介入是在5月8日吴仪代部长讲话之后,而此时,北京的疫情已有近一个月的高峰期了,分析原因,归根到底是准备不足。
, http://www.100md.com
其一,机构、设施、设备等不完备。早年没有西医时,对付瘟疫,靠中医单打独斗,由于历史局限,谈不上组织机构,更谈不上设施设备。建国以后,各级中医医院相继成立,中医的执业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中医也不负众望,除了自己所见长的慢性病、疑难病之外,前些年又在中医急症治疗方面有所突破,这一切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从这次SARS发生以来,我们才突然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淡化了对传染性疾病防治的责任。以北京为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均为纯西医的,至今连一家中西医结合的传染病医院也没有。从各综合性中医医院来看,很少有正规的ICU病房。在重大疫情降临之时,医院的很多急救设备难以满足需求,以呼吸机为例,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是祖孙三代,有的已经老化陈旧。面对SARS肆虐,据我们了解,很多院长很早就已心急如焚,但他们又非常矛盾,虽然他们也想尽最大努力尽早在防治方面有更大作为,但考虑到医院的实际情况,实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
其二,这次疫情提醒我们,从业人员的专业、分工都是相对的。一旦有了重大疫情,常规就要被打破。这次上一线的人员不仅包括大内科,甚至还有外科、骨科、耳鼻喉科大夫。SARS虽为呼吸道传染病,但如果只靠呼吸病专业人员来救治,结果是不可想象的。反观我们中医医院,由于多年没经历过重大疫情,因而平时对人员的相关培训有所疏忽。临阵磨枪,突击培训成为惟一的选择。很多事情甚至要从最基本的做起,如隔离服的穿脱,如何洗脸洗手,紧急时刻就显得很慌乱。大多数人平时没受过培训,防护知识缺乏,早期医护人员高比例感染究竟与此有多大关系,虽然难以评估,但与之有正相关,是不容置疑的。
, 百拇医药
其三,重视中、青年医生在非常时期的作用。中医同西医相比,历来重视年长专家。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医学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是一门经验的科学,临床经验至关重要,因而资深专家一般水平较高,也受患者欢迎。然而,从这次抗SARS中我们看到,对付急性传染病,老年专家不能充当主力,主要理由有三:1.他们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要保护。2.已有统计数字,年长患者死亡率最高,所以不能冒然让他们上一线。3.从生理上讲,他们的体力已不能负荷一线的工作强度。在这次事件中,中青年专家的作用突现出来了。他们年富力强,知识、经验、精力都比较丰富,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了主力队员。笔者认为,对中、青年医生放手应再多一些。
其四,对信息缺乏敏感。这一方面不仅仅是我们中医,西医乃至管理部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些年来,各地都在强调数字化建设,大中城市更是如此。但实战检验发现,我们这方面还远远不够。广东去年11月份已有SARS发生,其后还有多伦多。通过互联网这条高速公路,信息从广州转到北京仅需数秒时间而已。不幸的是多方面原因造成了相关信息未能充分沟通,使人们尽早了解和防备SARS。我们认为,平时我们总在口头上讲现在是信息时代,但我们从思想深处还缺乏对信息价值的认识和重视。一种完全没见过的新病种出现了,作为医务工作者,事过半年,我们很多人对其竟一无所知。不仅如此,在其后的工作中,医院办公室里的传真机每天十几小时响个不停,大家好象已经忘记了互联网这条高速路。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在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信息资源的整合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概括起来,我们认为,我们有成绩,但也有很多不足。人类前进的道路是艰难的,今后我们会不断面对各种新型传染病的挑战。我们要不断加强相关的工作。作为医疗机构,平时就要在硬件、软件各个方面做好“战备”。我们的中医院校虽已开设很多现代医学课程,但还应加强传染病的基础教育,千万不能忽视这方面工作。我们在人员的使用和培养上,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以老为宝”的传统,但也要放手培养、使用中青年专家,使他们能在关键时刻上得去,打得赢。此外,我们中医医院尤其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使得信息的搜集、整理、传输、加工都步步到位,环环相通,平时就应该有专门人员广泛收集有价值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使中医得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 http://www.100md.com(王书臣 张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