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评论
编号:10191708
对大专教材《中医学基础》的几点看法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81期
     近因吾女正学《中医学基础》,因而有了详细阅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的供专科中医学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学基础》的机会,也就有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字数偏多:该教材440千字,比1984年出版的全国统编本科教材《中医学基础》的22.90千字几乎多出了1倍。在涵盖内容基本相同、学时明显缩短的情况下,这么厚的教材对于刚入门的学生来说,除了囫囵吞枣,别无选择。这与减轻学生课程负担的时代呼声和少而精的教学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二、观点偏颇:该教材有一些新提法还是可取的。如在藏象中将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生理特性分开来讲;在心的生理特性中提出“心为阳脏而恶热”、“心火主降”、“心欲软而苦缓”;认为肝主疏泄体现在促进脾胃功能、调畅精神情志、维持血和津液的正常运行、调节生殖机能等。但是,也有一些新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如认为“心主血”包含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心行血”,其二是“心生血”。固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心生血”三字,但由于它不能指导临床实践而几乎被后世弃而不用,这是中医实事求是、代有发展的结果。而本教材用《血证论》“火者,心之所生,化生血液,以濡全身”一语来论证心生血“系指心火将水谷精微等物质‘化赤’生血的功能”,显得苍白和勉强。何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生血”三字之后紧接着就是“血生脾”,难道我们也要把这句话当真理吗?即使编者认为“心生血”的观点很有探讨价值,也应该先发表文章专门探讨,或供研究生讨论而不应该让大专生掌握。再如,该教材将肝的生理特性归纳为三,第一是“肝主升发”,并解释说“肝气的运动特点以升发为顺”。脾气以升为顺,肺气以降为顺,这些都是符合临床实际、耳熟能详的名言。而“肝主升发”、“肝气的运动特点以升发为顺”则颇感生疏。好在该教材引用了原文:《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在脏为肝……其政为散,其令宣发。”而且说“临床上常从行气解郁或清降镇潜立法,以遂其升发之性”。我们临床上是常用平肝、泻肝、镇肝等法,但并无“以遂其升发之性”的初衷。如果说“肝为刚脏,其气易逆易亢”,所以常用清降镇潜等法,则于理方通。然而,这句话却正是该教材肝的生理特性的第三点。将“肝主升发”和“肝为刚脏,其气易逆易亢”并列作为肝的生理特点,既显“肝主升发”有画蛇添足之感,又显“主”字用得随意和无据。实际上,如果用肝易升发来解释“肝为刚脏,其气易逆易亢”倒是比较确切的。
, http://www.100md.com
    三、行文随意:教材讲究基本、定型、公认的东西。因而,行文用语也相应要求清晰、公允、畅达、准确和规范。该教材可以看出一些语意含糊和对某些概念随意扩大内涵的问题。比如肾藏精的问题。该教材在讲到肾所藏之精有先天与后天之分时,说“后天之精,一是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二是五脏六腑之精。部分后天之精可以储藏于肾”,行文较为含糊。按文意是肾有藏部分“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之作用,但不知何以为据。如果说,此处的肾藏精是指“五脏六腑之精”,倒还容易理解和接受,那又何必在此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并列呢?该教材的第四章讲到精时指出:“其中输布到脏腑的水谷精气,成为脏腑功能的物质基础,故又称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充盛,其剩余部分归藏于肾,成为肾精的组成部分。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本来说到这里已经很清楚了,有理有据。但是后面紧接着加的一句话又把人搞糊涂了。即“由于后天之精源于饮食水谷,故又称为‘水谷之精’”,这句话把本来很清的一潭水又搅浑了,既无必要,也未见依据。反映了该教材用语的随意性。再如三焦的概念虽然自古就不统一,但在将三焦作为脏腑来看待这一点上还是没有异议的。可是该教材却指出:“上焦指横膈以上部位,包括胸部(含心肺)、头面部、上肢等;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二肠,以及下肢等。”试问,头面部、上肢、下肢是脏腑吗?这些部位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的功能吗?就光其中的“二肠”一词,也不难看出编者行文的随意性。, 百拇医药(王三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