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坛报:瑞士科学家谈高血压治疗新一页
www.cmt.com.cn/article/030717/a030717.htm
《中国医学论坛报》2003年7月17日讯:
瑞士Lausanne大学高血压和血管内科MichelBurnier、MarcMaillard
引言
目前已经有几种具有口服活性的非肽类血管紧张素II受体1亚型(AT1)受体拮抗剂用于治疗高血压。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相同,即特异性阻断AT1受体。血管紧张素II正是通过这种受体发挥其加压素作用(即,引起血管收缩、肾脏钠重吸收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刺激醛固酮分泌)。这些拮抗剂之间的结构差异使它们表现出不同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这些特点可能影响它们的抗高血压疗效。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一样,作用靶位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但其作用方式的特异性比ACE抑制剂更好。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的结构差别
有些国家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多达6种:氯沙坦、缬沙坦、伊贝沙坦、坎地沙坦、依普沙坦和替米沙坦。氯沙坦是第一个进入临床使用的选择性AT1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口服后通过肝脏将C5-甲基基团氧化使其转化成为亲水的活性代谢产物EXP-3174。坎地沙坦口服制剂是前体药物坎地沙坦酯,这种无活性的酯类化合物在胃肠道吸收过程中被转化为有药理活性的坎地沙坦。替米沙坦是活性药物,与EXP-3174的咪唑基不同,它拥有亲脂性更强的苯并咪唑基。替米沙坦的亲脂性比氯沙坦的亲脂性强5个数量级,即至少强10万倍。所以替米沙坦的组织穿透性非常好,不需要通过转化使其成为活性成分。
作用机制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通过特异性阻断血管紧张素II与AT1受体的结合而发挥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00 字符。
《中国医学论坛报》2003年7月17日讯:
瑞士Lausanne大学高血压和血管内科MichelBurnier、MarcMaillard
引言
目前已经有几种具有口服活性的非肽类血管紧张素II受体1亚型(AT1)受体拮抗剂用于治疗高血压。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相同,即特异性阻断AT1受体。血管紧张素II正是通过这种受体发挥其加压素作用(即,引起血管收缩、肾脏钠重吸收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刺激醛固酮分泌)。这些拮抗剂之间的结构差异使它们表现出不同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这些特点可能影响它们的抗高血压疗效。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一样,作用靶位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但其作用方式的特异性比ACE抑制剂更好。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的结构差别
有些国家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多达6种:氯沙坦、缬沙坦、伊贝沙坦、坎地沙坦、依普沙坦和替米沙坦。氯沙坦是第一个进入临床使用的选择性AT1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口服后通过肝脏将C5-甲基基团氧化使其转化成为亲水的活性代谢产物EXP-3174。坎地沙坦口服制剂是前体药物坎地沙坦酯,这种无活性的酯类化合物在胃肠道吸收过程中被转化为有药理活性的坎地沙坦。替米沙坦是活性药物,与EXP-3174的咪唑基不同,它拥有亲脂性更强的苯并咪唑基。替米沙坦的亲脂性比氯沙坦的亲脂性强5个数量级,即至少强10万倍。所以替米沙坦的组织穿透性非常好,不需要通过转化使其成为活性成分。
作用机制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通过特异性阻断血管紧张素II与AT1受体的结合而发挥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