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小儿科 > 小儿内科杂病
编号:10192517
宋爱人杂病调理琐谈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84期
     宋爱人(1897~1963),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人,我国近代著名中医学家。他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在书法、国画方面颇有造诣。18岁立志于医,尽得苏州名医顾允若薪传,擅治外感时病,屡建力挽狂澜、起死回生之奇功。晚年时则以调理杂病著称,论治肺痨、鼓胀、中风等病每有独到之处。有《医径读本》、《春温伏暑合刊》、《马氏临床学铨证》、《顾庭纲医案选按》、《伤寒论脉学串解》等著作传世。宋老门人弟子甚多,临证有暇,喜与弟子问难答疑,教学相长。学生们曾要求他谈谈有关杂病调理的问题,宋老作了详尽的回答,今简述于此,以飨同道。

    世俗所说的“杂病”,大多指内伤而言,即指病情复杂,又须经过长期治疗才能得到痊愈,或者也有时愈时发,久延不愈者。此类病虚损的证候为多,但是病延日久,气血有所瘀滞,情志有所抑郁,风寒暑湿之邪有所留着,所以病情往往既有虚的一面,也有属于实的一面,也就是说,旧病新邪,相互夹杂,有更虚更实的变化。《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但是邪正虚实之间,到了病久而深,确是迭相因果的。前人说得好,“大实有羸状,误补则痼疾难愈;大虚有实候,误泻则精气益伤”。此中辨证论治要做到丝丝入扣,理法周详,比之外感伤寒具有显著的六经证型可据者,要复杂得多了。所以对于杂病调理,不是一般的治疗,而是要配合多方面的方法,遵循四诊八纲,考察病情的来踪去迹,既要全面掌握已经问到的、见到的脉证,还要根据脏腑标本、五行制化的相互关系来了解尚未出现的病情的发展趋向,这样才能充分把握疾病的本质,作出正确的治疗。
, 百拇医药
    在诊治过程中,要求对具体病情作出具体的分析和归纳,然后决定治疗方法。既要掌握它的原则性,又要运用它的灵活性。如病有标本,正气是本,病邪是标;病因是本,症状是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治病必求于本”是辨证施治的一条基本原则。但是在具体治疗中,如何处理正气与病邪、病因与症状、先病与后病的关系,则又有它的因势(病情)因时的灵活性。

    首先要分析标本缓急。在临床中不仅要分清病证的标本,而且有一个如何着手治疗的问题,即先治其本,还是先治其标。既不是一概都以治本为先,更不是随意处理。古人说:“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这已经是一个灵活处理,但也不尽然。如温热病亡阳欲脱,是个急证,就必须先固其本(指正气),用回阳救逆为先,也可说是急则治本了(救治正气虚脱)。所以应该说,对病情起到关键性的病证,必须首先治疗,这是掌握“标本缓急”的要点。总的说,缓急主次要分得清,掌握得准,不仅是外感如此,内伤亦如此,尤其是错综复杂的病候,说不定原因之中还有原因,病证之外另有病证,因果相循,兼并重迭,更增加了诊治的难度。
, http://www.100md.com
    其次,要掌握虚实的分治、合治。病证之属虚属实,首先要辨其真假,然后辨别是单纯的实证或虚证,还是虚实兼夹证;是先实而后虚,还是先虚而后实;是虚多于实,还是实多于虚。张景岳说:病有“微虚微实”,有“甚虚甚实”,也有“二虚一实”、“二实一虚”,种种不一。必须详加审辨,分析邪正双方在病证中所占地位及其强弱的对比,不能以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应根据不同情况,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或祛邪以安正,或扶正以祛邪。此外,还须注意两点:一,无论实证虚证都要分清何脏何腑,气血阴阳;二,掌握脏腑气血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转化情况。只有这样,治疗才能有的放矢,切中病情。

    第三,燮理阴阳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导致偏盛偏衰,即可产生疾病,甚则亡阴、亡阳,阴阳离决而危及生命。所以张景岳说:“凡治病者,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求得其本,然后可以施治。”施治之法,无非调之使平而已。
, http://www.100md.com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所以阴阳偏盛之病,主要表现在寒、热两证。治法则须“损其有余”。阴气盛,大多为寒邪犯中,或水气壅滞。杂病中以脾肾病变为多见,肝经寒厥时亦有之。一般用温中祛寒,或温阳化水,以抑其阴。阳气盛,在杂病中大多为五志之火偏亢,尤以心火上炎、肝火亢盛为多见。治宜清热泻火,以抑其阳。《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这种寒热多属虚证。阴虚不能制阳,表现为虚热证,治宜养阴滋水,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不能制阴,表现为虚寒证,治宜扶阳补火,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些都是一般的正治大法。至于临床上的具体病证,病情往往是比较复杂的,治疗也就不是如此单纯。

    对阳虚或阴虚证的治疗,在用药配伍方面,须考虑阴阳的相互依存关系,补阳时纯用阳药,补阴时纯用阴药,都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盖阳虚证并不是阴气之有余(指精血津液),扶阳即所以济阴,不能用以损阴;阴虚证并不是阳气之旺盛(指命火、元阳),养阴是为了济阳,不能用以损阳。所以在补阳方中需少加养阴药以存津,补阴方中应少加补阳药以护阳,一则是防止阴阳之偏颇,二则是取其阴阳互根、阳生阴长之理。前人如王冰、张景岳论之甚详。

    杂病范围广泛,有些病证涉及多个脏腑,宋老在诊治中的特点是:重视脾肾二脏,尤其对久病更是这样。他指出:“熟腐水谷,变生精微……则有坤元之火(指脾阳),此火变糟粕,蒸精微,奉生而周于性命,为后天之元也。”“化生营卫,变而为血,上以奉养心肺,下而充藏肝肾,无不取之于中焦脾胃。故脾胃不立,而欲求虚证之恢复,几无此可能。”又说:“肾为真阴元阳之所系,五脏之阴非肾不滋,五脏之阳非肾不发。所以为人生之根基。在一定情况下常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关键。”这是他在治疗杂病中重视脾肾的理论根据。, http://www.100md.com(衷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