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208533
SARS过后反思《温病学》课程内容的合理性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92期
     《温病学》作为中医专业本科层次必修的四大经典之一,是明清许多医家在总结、继承前人有关热病理论和经验基础上,结合各自在医疗实践中的体会,创造性地总结出的一门独立学科。不同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其他三门古典课程以书籍本身为单位,反映出某一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我们在教学中将温病学作为一个学科分支,在古人现有医籍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编撰、形成一部教科书的时候,面临着几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其一、是否保持了学科的完整性;其二、教学中的侧重点何在;其三、在本科层次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如何。另外,还必须充分认识到代表着一个层面或一种级别的教材、尤其是中医类本科教材的影响面。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原因和各种综合社会因素影响,中医是卫生工作中的必不可少的,尤其在农村是主要的力量。中医师的医技水平和医疗理念直接影响“网底工作”质量,而他们的知识充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层面的统编教材的质量。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对现有的《温病学》教材进行反思:第一、作为学科完整性而论,应该说已是面面俱到,全面反映了温病学派的各种主要学术观点;仅就传染病角度考虑,如教材中对“戾气”致病性质和特点的描述,急性传染性病管理上报办法,病种大头瘟、烂喉痧的描述,吴又可《温病论》和余师愚《疫病篇》原文选著评注等,对中医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充实起到了应有作用;第二、以《温病学》教材中的侧重点看,现行《温病学》教材,大体分为三部分,绪论主要涉及温病学的概念、发病、辨证、诊法、治疗、预防等内容;各论主要讨论了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八个病证;名著选以讨论叶天士《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陈平伯《外感温病篇》、薛生白《温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吴又可《瘟疫论》、余师愚《疫病篇》等为主。仅就以传染病为内容的教学篇幅看,虽有论述,但显然不够,尤其是在病证讨论中,以季节发病占主导地位,传染病仅大头瘟和烂喉痧,而所选传染病种不能反映中医对“戾”气致病的理、法、方、药基本规律;第三,从传染病相关知识在中医教育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分析,同样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本科以下水平的中医教育许多学校已将《温病学》这门课程从教学计划中删去;而在整个中医专业课程设置中有关传染病的内容,只有在《中医学基础》中有关“戾气”的基本概念和《温病学》中涉及到。如此且不说没学过《温病学》的学生,即便是学过,由于所学内容不能系统化,以致重大传染病出现之时,许多医生的思维中没有形成明确的预防、治疗、调养传染病的“程序”。才会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时,少有人敢“挺身而出”接受挑战和学到用时方觉少的感叹!
, 百拇医药
    SARS“检验”使我们反思到中医专业对传染病防、治、护系统教育知识的迫切性,发现我们专业知识结构的不足。在此没有任何指责和批评的意思,因为人的认识水平也需要时间过程,任何事情发生,我们只需要理智、冷静地思考,今天怎样面对,对明天有何启示。SARS激发了我们反思(如SARS到底是季节性温病还是称瘟疫更为合适;SARS的病位到底是初发膜原还是肺),也激发了我们对《温病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迫切性,因为SARS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内与我们人类共存,今天的在校生可能就是明天的临床治疗、防护SARS的医务工作者,我们今天战胜了SARS,明天我们还会面对其他传染病种或新的传染病种。显而易见,我们需要应对传染病这一大类疾病的中医系统理论。我们的任务是在适当的时候重新编写《温病学》教材,将传染病相关内容列出专章讨论,并在各层次中医专业教学中体现出来。(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洪 蕾),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