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市场动态 > 分析预测
编号:10195613
新一代催眼药未来不是梦(二)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6日
     3 讨论

    调查显示,目前临床用于失眠症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巴比妥类(第一代)、苯二氮草类(第二代)及非苯二氮革类(第三代)三类,从年度用药金额合计显示,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药物使用频度(DDDs)与1998年相比,逐年下降。三类药物中,巴比妥类药仅司可巴比妥仍在使用,但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只占年度合计的很小部分;而BZD类催眠药年度用药金额逐年上升,使用频度(DDDs)与1998年相比,逐年下降,但其用药频度占年度合计的比例仍以年均95.4%占据首位,且用药频度排序前3位的药品皆属BZD类;对于非BZD类(第三代)催眠药,年度用药金额和使用频度(DDDs)同步逐年上升。表明,BZD类药物仍是目前失眠症药物治疗的主要品种;而非BZD类(第三代)催眠药则逐渐被临床接受,用量稳步增长。

    使用频度(DDDs)显示,镇静催眠药物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BZD类药物下降幅度高于整体下降幅度。与1998年比较,逐年下降幅度为26.34%、22.08%、23.75%、9.938%。这一现象与人们担心长期使用BZD类药物可能引起药物依赖有关。自BZD类催眠药上市以来,由于其具有高效、安全、耐受性良好而成为抗焦虑和失眠领域应用最广泛的药物,据统计(中国处方药,2003,2:66),全球超过5000万人服用苯二氮革类药物。但此类药物在治疗剂量下长期使用出现依赖和戒断症状问题一直受到临床普遍关注。美国FDA也曾建立一套规则,即使用BZD类催眠药最好不超过4周,因此,BZD类药物临床使用受到极大影响,调查结果与此相符。
, 百拇医药
    由于所有的镇静催眠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均有抑制作用,均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依赖性、戒断症状和宿醉现象。为改善此类药物带来的不良症状,1998-1990年相继出现了第三代新的非BZD催眠药,与BZD不同,它能选择性地作用于BZl受体,所以可专门作用于睡眠功能,这类药物主要有佐匹克隆、唑吡坦等,两者作用快,药物持续时间不太长,所产生的遗留效应相对较小,次晨极少产生“宿睡”现象,不影响次晨的精神活动和动作的机敏度;而且剂量积聚小,重复应用也极少积聚,因此较为安全。同时,由于此类药物诱发停药反应的倾向不明显,可以采用全新的“按需”用药方案,故上市后即得到临床认可, 目前已成为治疗失眠症的标准药物。调查显示,尽管第三代催眠药的药物使用频度占年度合计的比例不高,但与1998年比较,1999-2002年分别以65%、27%、47%、71%的增幅上升。表明,第三代催眠药前景看好。但用药金额排序前3位品种显示,1998~2000年,第三代催眠药占2位,2001-2002年只占1位,提示,相对较高的日用金额也影响了第三代催眠药的临床使用。

    失眠症的临床表现形式主要有入睡困难、过早觉醒、睡眠不实和夜间觉醒次数过多等,因此,失眠症合理治疗的前提是正确的诊断,根据病因及病程长短,制定符合每个人需要的治疗方案。目前对失眠的治疗手段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的首要原则是“睡眠卫生”(sleep hygiene),它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都是必要的治疗措施。当失眠很严重而且睡眠卫生和非药物治疗无效时,药物治疗便成为首选。药物选择既要考虑失眠症的特点,又要考虑它们的副反应。半衰期短的药物对入睡困难很有效,但容易形成依赖性和撤药综合症,如三唑仑、咪唑安定;半衰期长的药物对入睡困难和维持睡眠困难都有效,如氟安定、安定、硝基安定等。因此,正确的诊断、选择合适的药品、制定个性化的给药方案是确保失眠症药物治疗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基础。(完),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