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248414
心衰治疗的新问题:神经内分泌不协调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98期
     近年来,心力衰竭的治疗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从短期的、血流动力学及药理学措施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其目的是有利于改变衰竭心肌的生物学性质。应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阻断其与心肌重塑之间的恶性循环,是治疗的关键。

    迄今为止,已有大量临床试验表明,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病残率,并能改善和逆转心肌重塑。其中,主要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临床试验亦表明,神经内分泌拮抗剂的联合应用还有协同作用。例如,单独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相对死亡危险性下降了24%;而合并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进一步下降至36%。在溶解剂试验中,把合用或不合用β受体阻滞剂者分为两组,治疗后因心力衰竭住院的相对危险性分别下降60%和30%。在集合治疗试验中,合用或不合用β受体阻滞剂组,死亡的相对危险性分别下降58%和27%。

    然而,近年来有关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拮抗剂的临床试验却屡告失败,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加中性内肽酶抑制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肿瘤坏死因子a拮抗剂。
, 百拇医药
    由此,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就是:神经内分泌的不协调。

    在美国,研究者进行了诸多此类试验:例如,主动试验,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加中性内肽酶抑制剂与依那普利比较,共入选5772例患者,随访2年,结果二组的死亡率、住院率差异无显著性,说明中性内肽酶抑制剂并不优于依那普利,且发生低血压、眩晕者较多。又如,发展试验,应用非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12.5~25mg,每日2次,治疗1613例心功能Ⅲb~Ⅳ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级终点为死亡或心力衰竭住院。结果,试验组未能改善患者预后,且衰竭加重,表现为钠水潴留、水肿加重,出现于用药早期,并持续于长期用药过程。其结果与动物实验研究观察完全不同,机制不明。再如全然试验,应用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治疗548例心功能Ⅱ~Ⅳ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访24周,终点为左心室收缩末容量,应用磁共振成像观察,结果各剂量组的左心室收缩末容量均无显著下降,6分钟步行试验变化也不大。另外,应用肿瘤坏死因子a拮抗剂进行试验,观察24个月,因治疗组对死亡率和病残率的不良作用,试验提前终止。另一项肿瘤坏死因子a拮抗剂试验,是对150例心功能Ⅲ~Ⅳ级患者治疗6周,结果因治疗组101例患者中7例死亡,而对照组49例患者无死亡,而美国安全委员会建议试验提前终止。
, http://www.100md.com
    为什么试验会失败?有以下可能的解释:

    错误的假说?然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临床试验,已有大量的正面证据。在过去10年中,心力衰竭临床试验的相对死亡危险性已下降了46%。

    错误的目标?例如,应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治疗急性心力衰竭与慢性心力衰竭不同,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在急性心力衰竭时能起有利的代偿作用,因而,可能不宜加以阻断。

    错误的药物?推测其可能有细胞毒性。

    错误的剂量?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的早期试验,应用较大剂量,对血细胞、肝有损害。

    错误的人群?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存活的心肌细胞太少,因而,不容易对生物学治疗起效应。如一些试验入选的均是较重的心力衰竭患者。
, http://www.100md.com
    过度的血管扩张?例如:一些药物的治疗组发生低血压均较多,很可能与血管过度扩张有关。还有些试验组引起钠水潴留,也可能是由于血管过度扩张诱发。

    神经内分泌拮抗已达顶峰?或过度抑制有害?一些试验使患者血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大幅度降低,比轻度降低者死亡率反增高,如再加用β受体阻滞剂则反不利。

    以上述种种可能的解释说明,各个临床试验失败的原因还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但值得注意的是,血管过度扩张合并低血压的问题。因为,随之而来的神经内分泌激活的危害,很可能撤销原先所预期的神经内分泌抑制的有益效应。其次,要真正明确是否有神经-内分泌的不协调,临床试验中必需增设受试药物的单独应用组,而这又有悖于伦理道德。因此,要进一步扩展神经内分泌拮抗剂联合应用的协同作用,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目前,能够肯定的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加β受体阻滞剂有益,重症患者可再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百拇医药(戴闺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