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预防保健 > 生活方式 > 信息
编号:10254215
科学家倡导的生活方式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23日 科学时报
     工作是科学家的常态,即使是在特殊的时期。这里,科学家提出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当非典肆虐时,我们关心的是非典本身,当非典不那么肆虐时,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本报约请数位科学家发表了他们对生活方式的看法。

    ●永远都在工作中,工作使人愉快和满足 ●保持放松的心态和乐观豁达的情绪 ●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重要

    ●保持生活作息规律 ●自己生病时,主动戴上口罩 ●建立对传染病的警惕意识

    ●革除生活陋习,夏天特别提倡勤洗澡 ●遵循祖先经过千万年筛选的食谱,不吃野生动物●与自然界和平共处

    工作使人愉快

    邹承鲁院士介绍了他最近的生活:

    1. 工作、工作、再工作。和以前一样,他还是每个工作日都准时去办公室。工作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能使人充实。
, 百拇医药
    2. 锻炼。邹先生虽然年纪大了,但他每天上午都会散步,大约走15分钟的时间,周末30分钟。另外,每天傍晚打太极拳,约十分钟。

    3. 阅读。邹先生主要是临睡前读一段书以帮助入睡。邹先生喜欢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文侦破小说,觉得这种小说能训练思维。也把它们推荐给学生,一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英文水平,二则能促使他们思维严谨:特别是当一切证据都指向某个结论时,一定要谨慎,不但侦破案件应该如此,做科学研究更应该如此。

    4. 生活有规律,总而言之,他的生活是有规律的,虽然没到德国哲学家康德那个程度,但确实是比较有规律。这对他的身体是有利的。

    王元院士的生活同样一如既往:

    1. 练书法。和过去一样,他每天还练上大约一小时的书法。练书法必须聚精会神,能使人心态平稳。
, 百拇医药
    2. 散步。和往常一样,他坚持走路上下班,每天走上一个小时左右,觉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

    面对非典的威胁,比病毒更有杀伤力的是恐慌。科学家们不约而同对科学必将战胜非典充满信心。郑哲敏院士说,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非典病毒的真相,但我们不必恐慌。未知的东西可以被理性的意识所认识。但认识需要过程,人类是从几万年的历史中走来的,中间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包括各种病毒的威胁,这次也同样可以走过来。

    胡亚东教授说,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放松的心态,从这次突发的非典事件来说,放松可以有助于人体免疫力的保持,而在平时来说,保持一种乐观豁达的情绪也是很重要的。

    在这次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很多人害怕不安全,在家中每天都要消毒几次,作为一个化学家,他提醒大家,消毒是有必要的,但我们要有目的地消毒,比如在医院和一些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就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家庭中消毒时他建议要保持适度原则。因为消毒液基本上都属于氧化剂,过度使用反而可能对人体造成一些危害。
, 百拇医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说,精神状态很重要,顾虑应该有一点,但应该正确对待。现在他们有时还跟学生一起到郊外,比如到十三陵去“给肺部换换气”,还是应该放松一些。

    胡亚美院士认为,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坚持工作是健康生活方式中很重要的一点。她说,到2002年底,经她治疗出院的儿童白血病患者已有590多名,这是最让她感到高兴的事,每次看到有患儿出院都让她心里充满愉快与满足感。她说,人的生活不只是物质生活,并且还要有精神生活,而且精神生活更加重要,因此工作才是她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虽然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很累很苦,但通过工作能得到愉快和满足,这才是生活的意义。

    改变我们的卫生习惯

    王元院士发现最近在公共场所吐痰的情况比以前少多了,他说,如果SARS确能长久地改进我们全民的卫生习惯,倒可算是它的一种功绩。

, 百拇医药     说起公共卫生观念,张广学院士回忆起解放前求学时期的亲身体会,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大家都没有什么公共卫生观念,随地便溺很普遍。学校里流行起痢疾。不良卫生习惯使传染病传播速度非常快,最后学校的师生病死了100多,他自己也感染痢疾,病了一年多,好不容易才捡回了一条命。他说,现在把公共卫生的观念向广大社会,特别是农村普及,改变民族的不良习惯非常重要。

    郑哲敏院士每天在散步途中,都会遇到有人随地吐痰,甚至随地便溺。他认为,当前改变一些人习以为常的习惯确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他提到自己在日本学习期间,看到一些日本人如果自己得了感冒,就主动的戴上口罩,这不仅保护自己也保护了别人不受威胁。他说,这是一个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到大多数,这就像发明家做出成果,一定要考虑社会后果一样。胡亚东教授说,通过这次非典疾病的教训,人们应当认识到传染病随时都可能发生,因此我们要正确了解传染病的科学常识,每个人都应当建立起一种警惕的意识。以前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不卫生的习惯,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希望通过这次教训,能让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长期保持下去。
, 百拇医药
    郭慕荪院士看了近日《参考消息》上来源于香港《亚洲周刊》的一篇文章——《反思“非典”肆虐革除十大陋习》,深有感触,深有同感。这十大陋习应该革除:一是乱抛垃圾,二是厕所脏乱臭,三是随地吐痰,四是当众挖鼻孔、擤鼻涕,五是咳嗽打喷嚏不掩口鼻,六是随地便溺及当众放屁,七是少于洗澡,八是爱食用野生动物,九是群食共餐、不用公筷。

    中国医学科学院原院长、病毒研究专家顾方舟说,通过非典,反映出中国人的许多陋习都需要彻底改变,诸如不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扔废弃物,要加大处罚力度,个人卫生尤其需要提倡,特别是天气热了,出汗不洗澡的习惯该改变了,现在经济条件改善了,应该勤洗澡。

    现在大家不怎么关注的一点是,在包括剧院等公共场合集会时的通风问题。过去提倡中央空调,降温可以,就是空调也会带来一些病,比如空调病,通过呼吸道传播的军团菌等。还有劳动卫生,比如接连传来的煤矿事故;还有职业病,都可以说是生活方式导致的病。其他比如艾滋病、一些慢性病也可以说是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
, 百拇医药
    我国公共卫生体制不完善、不健全也是一个大问题,让我们很难及时掌握疫情。以前我们的公共卫生摆不到应有的地位,治病仪器舍得花钱,预防舍不得投入,预防为主,提了多少年了,没有认真落实,“不治已病治未病”,对国家、对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郭慕荪院士谈到非典引来的对生活方式的反思说,人不能什么都吃。吃野生动物,暂且不论破坏生态环境,一旦从动物身上感染到人畜共得的传染病菌,也许就是对人们这种贪得无厌的一种惩罚,而且也累及无辜。

    卫生部原副部长,呼吸系统专家殷大奎说:我认为凡是疾病都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有一定的关系。祖先经过千年万年的反复筛选和淘汰,才留下鸡鸭牛羊猪等适合人类食用的食谱。所以说我们不能什么都吃。

    人应该与自然界和平共处,人类要真正顺应环境而不是破坏环境。森林破坏了,沙漠化了,很多动物没有栖息之地,很多病毒也会再找生存的地方。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最终受益的是人类,与自然不能协调相处,最终新发传染病就越来越麻烦。
, 百拇医药
    殷大奎说,很多事件包括这次非典流行表面看起来是一个突发事件,但实际上还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们逐步认识了这次非典以后,前因后果也会逐渐明朗。

    历史上有很多疾病也是这种情况,比如艾滋病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美国时的确是比较突然的,开始也找不出原因,后来慢慢发现同性恋人群是高发人群,再逐步进行研究才发现可能是动物传染给人的,然后通过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逐步扩大感染。

    还有一种库鲁病开始是发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些小村庄的,当时总人口还不到4万人,发病人数就达到了2千多人,这种疾病首先被一个美国学者发现,该病表现为小脑功能障碍,以后就会表现为全身很多系统的疾病,一般得病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会死掉,病死率达到了100%,后来经过研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这个部落的人有一种风俗习惯,也就是在人死后要取出人脑,由妇女先把人脑搅碎,煮熟后再放在竹筒里分给亲戚朋友吃。

    疯牛病也是有着类似的情况,开始也是表现为供给失调,以后就几乎是100%的死亡,而牛是由于吃了患有搔痒病的羊死后制成的饲料感染的,然后人吃了这种牛肉就会被感染。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人类是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规律的。
, 百拇医药
    倡导人

    王 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邹承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胡亚东: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胡亚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陈可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

    殷大奎:卫生部原副部长、呼吸系统专家、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会长

    顾方舟:中国医学科学院原院长、病毒研究专家

    郭慕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郑哲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

    曹春晓: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

    肖纪美: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张广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张 滂: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

    (■文 / 本报记者 施剑松 王卉 熊卫民 麻晓东),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