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353212
中国文化与“望子成龙”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26日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有一种超值期待,其心之切,其情之真,其无偿付出的牺牲精神都是举世罕见的。当然,他们对孩子的专制、武断、纵容和溺爱也是举世罕见的。

    ·今后的家长在完成抚养的义务时将会更多地发展自己的个人生活的空间,不必完全牺牲自己的幸福,同时也给孩子们更多独立的自主的空间,学会更多地尊重孩子。

    ·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他们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多种技能。

    ·目前的许多所谓素质教育只能算是技术教育或技能教育。人的文化的素质和知识的掌握是有区别的。知识是一种信息,一种工具性的重复性的东西,它往往不具备创造性。而文化素质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能力,它能产生增值产生飞跃。

    ·我们的社会只有成材的标准多元化了,家长才不会把他的意图、愿望、一切未实现的理想都强加给孩子。这也是需要一步一步地达到目标的。
, http://www.100md.com
    受访人: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

    采访人:冯林陈舰平

    时间:2001年5月12日下午四点

    地址:北京市北土城路迎春园金教授家

    采访手记

    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金元浦教授,是笔者(冯林)的好友。他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文化产业研究方面的专家。在平时的交谈中,也知道金老师对中国教育改革特别是对人文素质教育颇有研究,前年他主编了全国第一套《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丛书》,反响很大。当他得知笔者策划此书,十分支持,并专门抽出半天时间在家里接受了采访,又于三个月后,在百忙中拨冗加以手笔润色由因特网上传了过来。本文高屋建瓴,内含了一个文化学者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冷峻的思考与殷切的期待。
, 百拇医药
    冯:现在我们向金教授讨教,探讨一下中国家长"望子成龙"问题。

    金:中国家长的"望子成龙"观念,是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的、有着深厚文化-心理积淀的集体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在中国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家长,都在潜意识中深深地浸透着一种无法去除的"望子成龙"的情结。从生下孩子的那天起,就希望孩子是个天才。取名字时绞尽脑汁,花钱请先生,对八字,凑笔划,要让孩子成为大富大贵之人。这在农村里显得更明显,名字总要挂上什么富呀、贵呀,要找八字和尚取名。现代城市里的家长希望孩子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将来能够兴邦济世,成为改造、主宰天下的大人物,做出大事业来,光宗耀祖;或者投身经济、科技和实业,有大收入、大成就。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有一种超值期待,其心之切,其情之真,其无偿付出的牺牲精神都是举世罕见的。当然,他们对孩子的专制、武断、纵容和溺爱也是举世罕见的。然而一个无情的事实是,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能实现家长的期待,大多数家长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逐级失望,最后无可奈何地接受无情的现实。这只要看看我们现在一般教育的投入就基本上能看出来了。往往孩子在上幼儿园时期,家长的投入最多,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潜在地具有一种成为天才的可能性,家长花多少钱都干。所以现在的好幼儿园"牛"气冲天,园方赞助费易得,孩子入门甚难。其后是上小学。上小学家长们继续争相投资,大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相信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一定会有所作为。所以,宁愿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无论自己怎样艰苦,不能亏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有名气的好小学,家长们争相趋鹜,舍以重金,择校就学。今天报名让孩子上奥校,明天请人给孩子来辅导,家长忙得不亦乐乎,孩子累得东倒西歪。到初中以后,孩子的能力和成绩逐步稳定,除了个别特别突出的,相当一部分在升高中时被淘汰了。这时家长的脑袋才不那么热了,才开始比较冷静比较理智地面对现实。孩子到了高中,以后到底能不能上大学,这才静下心来理智地想一想。直到孩子补学多年,仍然升学无望,家长才慢慢放弃了"逼"孩子成龙的希望,投资才逐步降下来。所以,前些年从收入来看,有一部分城市里的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教师的收入相当不错,而大学老师的收入反而最少。
, http://www.100md.com
    中国的家长们对孩子们的希望是最殷切的,他们的付出也是最多最无私的。比如说那个贵族学校……

    冯:对,谈到贵族学校。我朋友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上封闭式的贵族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封闭式的教育,一次性交二十多万,一直管下去。当然他们还得凑钱。我说:"干嘛呀?你们俩以前是什么样啊?以前不就是小县城的,现在不是也是大人才、干大事啦?你们现在为孩子搞成这样,你们有没有毛病?"然而他们给我算了一笔账:这是一次性投资二十万。假如赞助费,小学给一次,初中给一次,然后高中再给一次,慢慢地给,钱加起来比这还要多。他们觉得还挺划算的。其实,你初中以后投资就可以看出来了。假如成绩好,就已经能够上去了。假如成绩不行,你(家长)再努力也没用。因为社会还有个选拔过程。

    金:所以你看,一到这种时候,中国家长们就会在一般的常识面前"晕菜",既不全面考虑这种投资值不值得,有没有收益,自己能否承受得了,自己的生活会因此而变成什么样。他只觉得,只要是为孩子好,牺牲再多也是值得的;也不考虑孩子愿不愿意,代替他去选择,逼他去做他不一定力所能及的事对孩子是否民主、公平,孩子是否会感到幸福;或者家长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没有听过孩子的心声。"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他好呀。"
, 百拇医药
    所以,谈到中国家长的望子成龙的情结,还是要追根溯源。挖掘中国人望子成龙情结的根源。说到底中国人普遍的望子成龙的情结还是缘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是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它以家族为本位。在过去的时代,一些大家族总是以各种方式推举族人中的杰出青年,按照"学而优则仕"的原则,通过科举来达到参与政治、光大门楣、福荫族人、泽被后世的目的。江南农村的许多家族,每一代每一辈人中总要挑出一二个杰出的人来念书,其它的人从事劳动,种地,来帮助供养他们,要他们最终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为家族赢得利益。将来你要做村长、乡长,能走出去做省官、京官当然最好,走出去肩负着为家族争名望谋利益的大责任。这是封建时代的血缘家族制度的产物,这种风习一直沿袭到今天,还有遗风。另外,封建社会一般家族一般百姓的成功或腾达之路是非常狭隘的,这就是"学而优则仕"的从政之路。在和平时期,平民百姓也只有这一种改变地位身份的进身之阶。只有学而优,才能去做官,只有去做官,才能被社会从上到下都认可,这是惟一的一条成功之路,其他的如从商啊务工啊等都不是非常光明的出路。这种血缘宗法家族制度与封建时代的科举选拔制度相结合,催生了中国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情结。
, 百拇医药
    冯:的确,科举制度选拔是一条独木桥。

    金:这是我们过去的制度造成的。从历史上看,封建时代曾多次替代采用推荐制和选拔制。历史上汉代实行过推荐制,唐代以后是科举制。文革期间的"工农兵学员"实行的就是推荐制,改革开放以后恢复了高考,又实行了选拔制。相比之下,在现代社会中选拔制度比较好一点。还是选拔制度比较公平一点。当然这里还有很多问题。我们原先的高等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和选拔的方式,主要是为国家培养各类干部,毕业以后国家包分配,进入干部管理系统。这是和过去时代一脉相承的、几乎是唯一的成材道路。这就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国奇观:世界上最为严格最为残酷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由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仍处在精英式教育阶段,最明显的是大学教育。这种精英式教育就是通过严格的选拔制度选出少数精英进入大学学习,它的门槛很高。高等学校的这种精英教育和我们原来的干部选拔体制,决定了人们拚了老命也要去上大学,吃皇粮,做干部。这就是"望子成龙"情结形成的第二个历史背景,是我们过去政治一元化时代的干部选拔制度催生的。当然还有其他成因,如经过文革与上山下乡的知青一代,曾被无情剥夺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们把原先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为他们实现自己理想的方式与生命的延续。他们经受过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切肤之痛,对受教育机会极为珍视,因此望子成龙的心更切。
, http://www.100md.com
    (金师母端着杯子进来:请喝水。)

    金:现在我们来看,知青们的下一代是和他们的父母完全不同的另一代人了。这一代人面对是全球化的时代,面对的是一个信息高度爆炸的时代,面对着精神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是科技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一个大众文化流行的时代,是一个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时代,是私欲和消费高度膨胀的时代。

    冯:还是一个物质主义至上、享受、娱乐至上的时代。

    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家长和这样的孩子之间,自然会有极大的反差或代沟。家长们以为,通过我的牺牲,我全心全意的奉献,希望孩子们能成才,适应现代社会的高度竞争的现实。

    也有一些人仍然存有过去农业文化传统的一些观念,还是希望孩子能够光宗耀祖,光大门楣,所以,几乎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们都尽一切力量全心全意、毫无怨言、根本不讲代价地为孩子为下一代服务。
, http://www.100md.com
    但时代毕竟变了。现代社会,大家庭解体了,那种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家族兴旺的最大理想破灭了,也根本不成为其为理想了。现在的人要是几代人住在一起,那不早就烦死了?是不是?现在的青年有几个愿意跟父母住在一起?他们需要自己的空间,个人的空间。冯:的确,如果愿意跟父母住一起,那真是孝子,是挺不错的了。

    金:年轻人结婚的时候,条件已讲清楚,不能跟父母住一起,要自己过,甚至在夫妻之间的关系上也要比过去松散得多了。比如在经济上独立。谁也不能支配谁。现在离婚率大大增加,出现了婚前财产登记呀,协定共同承担某种义务呀,都表明了人的更大的独立性。

    陈:西方社会有,我们现在也有了,出现了星期六家庭。

    金:这种是比较前卫的了。总之,现在那种大家庭制已解体,集体主义也大大地衰落了。过去那种使命感、责任与奉献,上一代为下一代人的无偿奉献,在我们这个时代都将逐渐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那么什么东西凸现出来了呢,那就是一种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态度凸现出来了。就是你,作为父亲的你、母亲的你和作为家长的"你",与作为孩子的"我"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不再是你的私有财产,他不属于你。在我们这个独立价值越来越被尊重的时代,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变得相对平等。我们讲以前家长对孩子奉行一种完全无私的奉献,而孩子则是一种完全的索取关系也无疑将发生变化。这种关系是两向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双方应是对等的。今后的家长在完成抚养的义务时将会更多地发展自己的个人生活的空间,不必完全牺牲自己的幸福,同时也给孩子们更多独立的自主的空间,学会更多地尊重孩子。那种因为"我是为你好"就可以代孩子决定,逼孩子成龙,随意剥夺孩子的正当愿望和爱好是不可取的。毕竟我们的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时代,社会给予普通人的机会、机遇太少,机会的惟一性使人们对它极为珍视。而是否抓住了机会往往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但现在,孩子们在他们生命的任何阶段都会有机会"成龙","成龙"的方式和种类大大增加。而他们的"成龙"更多地已是他们作为社会成员或公民自己的事,家长们只需为他们高兴和祝福就可以了。所以我说,个体的凸现和人与人的新的社会关系的出现,尤其是现代社会的频繁流动,户籍制度的改良,大家庭的解体,甚至小家庭的松散化,个体人经济上的独立及其经济意识,人作为生命的个体意识,都使我们的社会意识迅速地变化着。文化上、政治上、教育上都不同了。以前政治一体化的大一统格局变化了,人们现在有了各种各样的机会。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关系不再完全依靠家族的圈子。不过现在我们还没有完全达到这一步。依靠家族、朋友关系这种情况在中国也还很普遍,像以前靠"吃铁道"发家致富的那个家族偷盗集团,家长带着,族长带着去盗窃,去"发家",就带着很深的封建家族制的遗迹。
, http://www.100md.com
    陈:像现在农村的好多地方的剩余劳动力也是一批批的出去,像搞建筑的建筑村呀,等等。像在我们那边,做模具的到广东去,都是一大批一大批的,你做什么我也做什么,一家兴了带起一个家族一个村庄的一大批人。

    金:这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化时期的一种特有现象。有些转换得好,你看华西村。现在他们已经有意识请现代化的专家来管理。我得招大学生进来。我还要自己办大学。这就比较好。也有干得不好的,像禹作敏,老子天下第一,我儿子、我的村里人是第一等的,其他的人来了老子收拾你;最后逼得致人死命,虽然不是他亲手干的。这样一种管理就必然会失败。这是处于转轨阶段的必然现象。从小农经济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化,改造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或者说国民性的弱点,提高整个民族的人文素质,是最根本的问题。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发生根本的变化。

    抚养子女是家长应尽的义务,家长有责任培养孩子,但那样一种家族式的光宗耀祖的观念,和现代教育观念是不一致的。我国的现代教育正处在一个巨大变化的过程中。现在新一代的高等教育改革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教育,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达到25%至30%,--且不说像美国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大学生达到40%以上,在中国,如果适龄青年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上大学的比例能达到25%至30%,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那种精英式教育的模式。有更多的人上大学,社会受教育机会的多样化,成材模式的多样化,都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家长们的成材"投资"模式,而家长们的心理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到那时,望子成龙还会有,但那可能更多地是对孩子的祝福与祈祷,它将主要承担一种情感交流的功能。古代中国有个传统是根深蒂固的,这就是儒家教育对文化和文化人的尊重甚至崇拜。当然,儒家教育是将人文教育与政治融而为一的,学而优则仕嘛,学好四书五经,为的是升官发财。中国人也尊重世代书香之家。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非常大。他们对文化的贡献表现在他们对文化的承传,形成了整个社会中对文化的崇尚,这非常重要。我的老家江浙一带地方的人总要教育孩子去读书,宁愿花很多钱去培养孩子上学。大家族更要倾尽全族之力去选拔和供养本族的文化人。在那一带,文化人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文化人受到社会的尊重。除了读书能做官之外,那里还有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化能够受到我们整个社会的崇拜,人们觉得文化人是很高尚的。这一种对文化的沉迷,是几千年儒家文化传统积淀的结果,化成了一种民族文化无意识。这我们可以从《儒林外史》中看到,文化人,如果中了举人,就是文曲星下凡,范进的那个做屠夫的老丈人对女婿拍一巴掌,他自己就觉得是一种罪过。这是整个社会多少年形成的一种社会风尚。
, http://www.100md.com
    冯:老百姓对文化是很崇拜的。如敬惜字纸。

    金:但是那种传统在我们20世纪的革命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千年来形成的文化观念被颠倒了。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横扫一切封、资、修文化,所谓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知识越多越反动。造成了文化的全面倒退和社会的全面倒退。

    今天,我们的社会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更多的人有了思想,有了文化,受了教育,他可以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实现自己的想法,还有了更多的参与的机会,有了实现目标的机会,这个社会应当说比以前进步的多了。

    冯:现在社会的两大动力是科技和商业,是科技文明和商业文明,是现在社会的两大动脉。

    一些传统中的、封建的、专制的东西,可以通过它自然而然地予以消解了。科技力量,就像互联网是个典型,你要想控制也控制不了。商业可以带来机会上的平等,比如有些权利可以用钱来买到。说起来,它的力量是一种无形的、而且是根本性的力量。它是推动力量。陈:那种关于望子成龙的神话,现在有两个问题。第一,"龙"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但是问题是现在社会分工不需要许多龙,如不是龙,那怎么办?金:以前孩子成功的方式很少,必须要成"龙"。因为他成功的路很少,机会很少,社会公认的成功方式很少。就是只有从政、做官方式。龙是天子,是政权与权力的象征物。陈:另外,我觉得,家长虽然对龙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总的方式还是没有变。我觉得这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一个非常大的不良影响,就是本来孩子的道路应该是他自己选的,不管他是龙啊还是虫。让他有个选择权利。你家长就不能够非规定他成龙不可--哪怕是对龙的范围调整与扩大了。你认为艺术家是龙,政治家是龙,企业家是龙,但孩子兴趣所在,个性所在,他哪怕做个普通农民,你不能说他不对,就像樊迟向孔子学稼,孔子觉得没出息那样。孩子快乐,只要不违法,他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家长都不应该干涉--只要孩子感到他是幸福的。
, http://www.100md.com
    金:以前我们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一体化,一切都归于政治,所以我们成龙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从政做官。现在我们整个社会发生了变化,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经济占据了我们社会的主导地位,一切工作以经济为中心。人们望子成龙的观念没变,但是望子成龙的"龙"变了--谁能挣到钱谁就是龙。所以,以前许多人认为当了干部,做了官,就是成材了,就是进步了,就是成龙了。现在经济占主导地位,我没上过学,我没文化,只要我能赚到钱,我就已经成"龙"了。这是我们特定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不尊重知识,不尊重文化。这里有一个必然要经历的过渡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这种情况必将发生变化。这种现象一定会过去。东方社会像韩国、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在60年代,我国台湾,韩国、日本的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教授,都经历过遭受歧视和忽视人文的阶段。就像我国前几年,大学教授的收入比不上卖茶叶蛋的。今天我们已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经济、政治、文化同时对社会产生作用。而这三者又互相交融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又相需为用……

    冯:金老师的意思,经济时代过去后,文化的作用将体现得越来越大,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 百拇医药
    金:不错,是这样。我们今天的时代严格地说是一个商业化的时代和物质化的时代,人文精神失落。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对于神性、对于人文终极关怀的精神状态的追求。这种追求在我们以前的传统中一直比较缺乏。这种缺失仍然需要通过教育来弥补。

    冯:这里所说的教育是针对下一代的,其重要意义大家更要注意了。请金老师谈谈人文素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金:我们的社会缺乏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这个社会已经相当物质化了,消费化了,非思想化了。而体现到我们家庭教育里呢,就是人文因素的匮乏。我们的家长是怎么理解素质教育的呢?他们理解的素质培养,首先是学些东西。比如为了与外界交流,将来出国和进外企,必须学好外语,学好计算机,这些都很实用实惠。再比如考什么级,考律师证、会计证等,总是把最实用的东西放在第一位。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他们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多种技能。而我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一种人文品格或文化精神,应落实在人文素质的教育上,中国人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英国人讲培养一个绅士要经历三代,都是讲人文素质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它是要解决人们在心灵深处对待生活本身的态度问题。目前的许多所谓素质教育只能算是技术教育或技能教育。人的文化的素质和知识的掌握是有区别的。知识是一种信息,一种工具性的重复性的东西,它往往不具备创造性。而文化素质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能力,它能产生增值产生飞跃。
, 百拇医药
    陈:比如我们的中学生参加物理、化学的奥林匹克比赛,中国的学生要比美国的好多了,据报道,美国的学生的成绩在全世界排到三十位,而中国的学生有很多拿奖的。这一点都没有用,你看过了十几年吧,这些学生都三十几岁了,但是这时他们拿奖的机会就很少了。而美国的学生在中学知识的积累很少,但是他们很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包括对自信心、联想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然后他们到了大学以后就搞研究和创造。而中国的学生就像工具一样。而那种跳跃式的思想、新工具、新理论的提出,大部分是外国的科学家。按我们现在的这样教育下去,只不过提供了像技术人员一样的工具……

    冯: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金:什么是成功的标志呢?在我们的社会里,凡是个人愿望得到了充分的实现,这就是成功。所以成功的定义是多样的,它会变化。现在我们谈到人文主义教育的时候,是依据我们现在的平台,依据我们面前的可以拥有多种选择的社会基础,这与过去的时代大不相同。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人们对成材已经有多样的选择。比如,将来我们的社会中就会有孩子自愿地去森林,到什么地方去种树,过很简单的生活(这种人现在已经有了)。我们的社会只有成材的标准多元化了,家长才不会把他的意图、愿望、一切未实现的理想都强加给孩子。这也是需要一步一步地达到目标的。
, http://www.100md.com
    现在社会的观念变了,哪怕一个孩子进过教养所,出来以后他还会有机会,还有成功的机会。所以我们的家长,不要把自己的一切强加于孩子。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消费时代,家长们受到社会的主导观念的影响,会更讲实利,更加实惠的。但作为人文主义的教育,要教育我们的孩子在整体素质上的提高。我们的家长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所以有的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弹弹钢琴,并不是一定要让他成为钢琴家。我希望那些小孩子拉拉小提琴,我希望他吹吹笛子……但不要变成孩子谋取职业考试加分的一部分,孩子是被迫的,往往不是发自内心的去做去努力。当然对孩子早期的引导,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我们中国人能理解。但是本来是很好的一种东西,往往由于整个社会对它的实利化改造,已变成了另外一种东西。现在我们注意到法国人、奥地利人或俄罗斯人,他们会掏钱让孩子从小受各种教育,听音乐、看画展,那是一种精神享受。但是我们中国人觉得拿那么多钱看这些东西,觉得不合算。从前讲西方人是性文化,东方人是食文化。而现在的中国人既有食文化,又有性文化。花多少钱吃饭都是舍得的,还有有钱了去桑拿按摩洗头泡足找三"陪"都舍得,但不舍得花钱去听音乐会……以后你作为家长怎样在具体细节上来培养孩子,把这部分弥补起来?不要一提到艺术教育就是学钢琴,学小提琴,而且一定要弄到十级。这样艺术不也就成了实用工具了?我们最好不要这样功利,不要把孩子当作投资的工具或手段。有的家长有意地制造、培养天才少年,把孩子变成赚钱的工具。这都不符合人的天性,都是对人性的异化。有引导、有设计当然也是可以的,但不能强制孩子的天性,剥夺他的欢乐的权利,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这样望子成龙,其结果必然是害子杀子。家庭教育是一个重大课题,中国家长的望子成龙的心理由来已久。我今天只是从这种心理的纵的继承与横的发生及其成因,简略地讲一讲。只是个人看法,讲出来跟大家讨论,希望大家能注意到这种心理与观念对孩子的伤害性,回到培养孩子成长的正确轨道上来,使孩子们健康成长。

    冯:您讲得非常好,对我们也很有启迪。谢谢金老师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访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