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针骨专业 > 针灸治疗 > 针灸科治疗
编号:10294031
针灸可用于防治传染性疾病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08期
     白兴华 朱 江 王燕平(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草药一样,千百年来在治疗传染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应用于流感、疟疾、菌痢、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多种传染病的防治。与使用抗生素等药物直接杀死病原体不同,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激发并增强人体本身所固有的防御能力和调节机制,从而间接地杀死病原体,具有可及早治疗、见效迅速、适用广泛、安全无毒副作用、防治并重等特点。因此,如果能将针灸与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相结合,标本兼治,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将是防治多种传染病比较理想的模式。

    去冬今春暴发的SARS,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中医药防治传染性疾病的作用,但却没有见到应用针灸治疗此病的任何报道。事实上,针灸在防治传染性疾病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如《马王堆古医书》中就有采用灸法治疗疟疾、黄疸等病症的记载。《内经》首次记载针刺治疗传染病,在《灵枢》、《素问》中有专篇论述针灸治疗热病、疟疾等传染病,其他篇章涉及的病症还有黄疸、痢疾、痄腮等;《灵枢·四时气》、《素问·长刺节论》中还提到采用针刺治疗“疠风”,这可能是用针刺治疗麻风病的最早记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素问遗篇·刺法论》认识到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有关并且具有传染性强的特点,因此,十分重视对传染病的预防,强调既要“避其毒气”,更要扶助正气,而扶助正气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根据五运六气的异常变化,制定针对五种可能出现的疫病的“刺疫五法”,认为针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以法刺之,预可平痾。”这种根据气候异常变化而采取积极措施以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方法在今天也具有实际意义。
, http://www.100md.com
    后世医家在继承《内经》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如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根据针刺泻热、温灸散寒的特点,采用针刺治疗三阳病实热证,用灸法治疗少阴病、厥阴病等阴寒证。晋代医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着重于各种急症的治疗,包括霍乱、时气病等传染病,还提出在病人房间内燃烧艾叶芳香辟秽,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蔓延。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提倡火热论,好用“凉剂以降心火”,施行针灸亦宗此法,如“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即取针刺清热泻火之意。明代针灸名家杨继洲总结了前人经验和家传针技编撰成《针灸大成》一书,对伤寒、霍乱、疟疾、痢疾等病集中论述。虽然清代太医院废除针灸专科,针灸发展失去了政府的支持,但其在民间的使用和发展却是无法阻止的。如一些县志记载:道光元年武强县“七月,疫大作,后传方,刺腕出血,活。”(《武强县志重修》卷十);南宫县“七月大疫,死者甚众。刺手腕青筋出紫血,可活。”(《南宫县志》卷七)。1949年以后,针灸理论和临床都有了很大发展,中西医合作开展了对流感、细菌性痢疾、霍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白喉、百日咳、肺结核、破伤风、狂犬病等传染病的临床研究,证实了针灸在治疗传染病上的疗效。
, 百拇医药
    针灸为什么能治疗传染病?根据现代生物医学理论,导致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有害微生物侵犯机体,因此,杀灭致病微生物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毫无疑问,简单地在人体上扎几针、灸几壮或放出少量血液不可能直接杀死微生物。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一定条件下正邪斗争的反映。传染病的发生虽然略有不同,但其变化和转归与人体正气的强弱也是密不可分的。即使传染性极强的疫疠之气,也不是每个接触的人都会被传染;感染以后,也会有轻重不同。因此,在治疗传染病时,应该从祛邪与扶正两个方面入手,祛邪的同时不能忽视人体的正气。现代医学认为,免疫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防御系统,它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识别并吞噬外来病原微生物。临床实践和大量实验研究证实,针灸正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整并增强人体免疫力,扶正固本,从而起到防治传染病的作用。以针刺对白细胞的影响为例,针刺可使白细胞总数增加,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针刺治疗菌痢病人,在3~4小时后白细胞的吞噬指数即见显著升高,吞噬能力亦相应增强。使用抗生素等西药基本上是绕开人体免疫系统,直接杀死或抑制病原体以祛除邪气,而针灸治疗传染病则是通过扶助人体正气从而间接杀灭病原体,即扶正以祛邪。所以针灸在治疗传染病时具有以下特点:
, 百拇医药
    1.及早治疗

    传染病以起病急、变化快为特点,及时正确地治疗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西药治疗之前,必须要识别出具体的病原微生物,并筛选、开发能杀灭该病原体的药品,但病原体会不断变异,因此人类的药物研发和病原体变异形成了一场无休止的竞赛,而事实上人类开发新药的速度总是落后于病原体的变异。针灸是通过激活并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和调节机制来杀灭病原体的,在患者发病的早期就可采取针灸治疗,以阻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如在流感流行期间,出现咽喉微痒、鼻塞或身体不适时,就可选取大椎、合谷、风池等穴,祛风通络,解表散邪;如出现高热,可选取大椎、十宣、耳尖等穴,采用刺络放血加拔火罐,以清热泻火;如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可针刺中府、肺俞、孔最,以宣肺降逆止咳。

    2.见效迅速

    临床上疼痛、呕吐等症状在进针后很短时间即减轻或消失者屡见不鲜,可谓立竿见影,所以《内经》在提及针灸效果时常常说“立已”,这比口服或注射药物需一定时间吸收才能发挥药力要快许多。临床实践证实针灸对传染性疾病常见的症状如高热、疼痛、咳嗽、呼吸困难、咽喉肿痛、呕吐、腹泻、抽搐等都具有较好效果,可在较短时间内使症状得到缓解甚至消除。高热是多种传染性疾病所共有的一个症状,及时有效地控制体温是传染病治疗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采用刺络放血、拔罐或刮痧等方法,能够较快地降低体温,且不易反复。如流感早期用针灸治疗,1小时后升高的体温开始下降,6~15小时可逐渐降至正常,另外,针灸还对恢复期治疗有明显作用。
, 百拇医药
    3.适用广泛

    针灸是通过针或灸刺激体表穴位来调动机体的防御系统达到治病目的的,所以从理论上讲,除少数由毒性极强的微生物所引发的烈性传染病外,针灸对大多数传染病都有较好治疗作用。长期的临床实践也证明,针灸对许多种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引起的感染都有较好疗效。病毒是传染病的主要元凶,在所有传染病中,约70%是由病毒引起的,针灸在治疗病毒性疾病方面尤其具有优势。病毒的最大敌人是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针灸刺激穴位,可激发并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能够加速疾病的自然痊愈过程。

    4.安全无毒副作用

    任何药物都可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果滥用不但会产生耐药性、扰乱正常菌群间的共生关系,还会对机体的免疫和消化系统等造成伤害,如骨髓抑制、肝肾损害、胃肠道反应等。针灸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调节机制,恰到好处地调节人体的平衡,不会有毒副作用。虽然针刺是一种侵入性疗法,会造成一定创伤,但完全可以通过修复机制在短时间内修复,所以只要按规则操作,扎针是非常安全的。
, 百拇医药
    5.防治并重

    针灸既可治疗疾病,又可在疾病未发时扶助正气,未病先防。由于针刺需要专人施治,在预防疾病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灸法使用简便,可广泛用于疾病的预防。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吴蜀之地多瘴疠之气,疟疾流行,非疫区人员来到这些地区多采用灸法以预防疟疾,灸法在当地十分盛行。后世所谓“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的保健灸法,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传染性疾病流行地区或高发季节,应该有组织地开展针灸预防,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临床上常用的防病保健穴位有神阙、足三里、关元、气海、大椎、膏肓俞等。

    当然,针灸绝非万能。针灸治疗传染病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即患者的机能状态和病原体的毒性强弱。如果病人体质较好,正气充盛,病原体的毒性相对较弱,则针灸效果较好,反之则效果较差。针灸治疗传染病,主要是扶助正气,治本的同时又治标;西药治疗传染病,主要针对病原体,杀灭病原体的同时常会损伤正气。因此,临床上如果将针灸与抗生素等药物相结合,标本兼治,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将是治疗多种传染病比较理想的模式。,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