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少山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经验
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 (310006)
原载于《浙江中医杂志》1998年2月
何少山主任医师,业医五十余载,精通医理,在中医妇科治疗上积有丰富临床经验。笔者随师应诊,深感何师治疗急慢性盆腔炎是见解独到,收效显著。现总结如次。
1 急则治标 重在祛邪
盆腔炎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如发热、小腹疼痛、小腹肿块、下阴垂滞腰酸、带下量多、不孕等,类似于中医妇科“症瘕”、“痛经”、“带下”、“不孕”等病证。经行或产后,血室正开,胞宫空虚,秽浊之邪乘虚内侵而致本病。本病初起常表现为高热寒战,小腹疼痛,带下黄浊,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何师认为盆腔炎急性期治疗当以祛邪为主,重在清热解毒利湿,药选柴胡、金银花、连翘、红藤、败酱草、蒲公英、蛇舌草、半枝莲等。如腹胀便秘者,加生大黄;带下黄浊者,加二妙丸;口干舌燥者,加石斛、芦根。前贤指出:妇人产后经行之时伤于风冷,则血室之内必有瘀血停留。故在清热解毒的同时,佐以活血化瘀,常用熟大黄、赤芍、丹皮、桃仁、制乳香、制没药、失笑散等药,力求祛邪务清,防止病情迁延。
, 百拇医药
2 扶正祛邪 攻补兼施
盆腔炎往往是由混合感染几种病原体所致,病情极易反复。许多患者先表现急性期,再转变为慢性期;也有少数患者可以没有急性期表现而直接呈现慢性炎症病变。由于本病病程迁延日久,湿邪羁留,正气渐衰,或因热毒炽盛时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以致余邪未清,正气未复。对盆腔炎慢性期的治疗,何师认为应当体察患者体质之盛衰,病邪之进退,寒热之不同,辨而治之,尤要时时注意扶助正气。常用黄芪建中汤合自拟验方血竭化症汤(血竭、乳香、没药、五灵脂、桃仁、大黄、皂角刺、穿山甲、水蛭、地鳖虫、鹿角片),益气健脾,活血散结,随证加入清热化湿、理气止痛之品,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若病情反复,腰酸下坠者,加川断、菟丝子、炒杜仲。盆腔内有少量积液或盆腔炎性包块,日久不消者,则用防己黄芪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味以健脾渗湿、化瘀散结,颇有效验。现代医学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内源性病原体寄生于阴道内,并不致病,但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局部环境改变,这些病原体即成为致病菌,盆腔炎的发病原因也在于此。研究证实,扶正中药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临床应用扶正法治疗本病确能收到满意疗效。
, 百拇医药
3 攻不伤正 顾护胃气
本病慢性期病程较长,即使是急性期的治疗,为求祛邪务尽,亦要服药较长时间,故保护胃气不受伤害十分重要。何师认为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极易受邪受伤,用药时寒之太过则伤中阳,攻之太过则伤胃气。胃气受伤,中州失健,不利于药物的传化吸收,影响药效发挥,使本病缠绵不愈。治疗时应防患于未然,对于原胃气不和者,要尽量避免使用对脾胃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已显脾胃虚弱者,加四君子汤;胃寒者,加良附丸;嗳气泛酸者,加左金丸;纳呆者,加二陈汤;上腹饱胀者,加保和丸、香砂养胃丸等。对于慢性盆腔炎病情迁延者,何师常选苦参一味,取其清热解毒,又虑其苦寒伤胃,故必加茯苓、炒白术以健脾护胃;用血竭、乳香、没药等活血化瘀散结药时,则兼用乌贼骨、煅瓦楞子养胃制酸,保护胃粘膜。攻不伤正,祛邪时顾护胃气,是何师治疗本病的重要原则,有益于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4 辨证辨病 综合施治
何师指出:要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发展中医学术水平,不能仅仅停留在古人的认识层次,必须熟练地运用现代医学的各种诊察方法,充分了解现代医学的各种治疗方法之利弊,明确诊断,结合辨证施治,进行合理施治。盆腔炎的病因、病理、临床治疗概念在不断更新,应当追踪现代医学来拓展诊治本病的新思路、新方法。盆腔炎急性发作时,何师强调中西医联合治疗,应无门派之见,取长补短,力争给患者推荐最佳治疗方案,待急性炎症控制后,则主张中药巩固治疗,防止其演变为慢性。至于慢性盆腔炎患者,何师常在妇科检查的基础上,注意B超检查,了解有无盆腔粘连,或盆腔积液,或盆腔炎性肿块,辨证辨病结合,使用药物有的放矢。同时重视综合治疗本病,常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对顽固性炎症可获意外之效;或用艾条温熏气海、关元、水道、归来等穴位,以利药力直达病变部位;此法操作方便,安全有效。或用指压法按摩次髎、中髎穴,疏理止痛,简便实用,易于自我保健治疗。患者经期外邪易入侵,病情易反复,何师注重经期用药,合理施治,以求最佳疗效。
, 百拇医药
5 典型病例
胡某某,女,37岁。1997年3月21日初诊。因腹痛高热,于1997年3月1日进某医院住院治疗,西医诊断为急性盆腔炎,经抗炎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而出院。近因小腹隐痛有加剧之势,前来何师处求治。B超检查示:双附件炎性包块,右侧4.7×2.0×1.8cm3,左侧4.1×3.2×2.3cm3大小不均质回声,与卵巢紧贴。诊见:小腹隐痛,腰酸,纳食不化,大便溏泄。舌黯红、苔薄,脉弦细。中医诊断:症瘕,证属热毒余邪未清,气滞血瘀,胃气受损。治拟清热理气化瘀,健脾和中。药用:当归、酒白芍、焦白术、茯苓、酒元胡、徐长卿、炒川楝子各10g,红藤、败酱草各30g,苦参、广木香、制没药、生甘草各5g。每日1剂。入水煎,早晚2次温服。每诊10剂。三诊后腹痛减轻,仍见大便溏、胃纳差,再拟健脾运中,活血化瘀,去酒元胡、炒川楝子,加清炙芪、怀山药、血竭。如此调理,先后共8诊,药80剂,症状消失,B超复查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近日随访未见复发。, http://www.100md.com(章勤)
原载于《浙江中医杂志》1998年2月
何少山主任医师,业医五十余载,精通医理,在中医妇科治疗上积有丰富临床经验。笔者随师应诊,深感何师治疗急慢性盆腔炎是见解独到,收效显著。现总结如次。
1 急则治标 重在祛邪
盆腔炎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如发热、小腹疼痛、小腹肿块、下阴垂滞腰酸、带下量多、不孕等,类似于中医妇科“症瘕”、“痛经”、“带下”、“不孕”等病证。经行或产后,血室正开,胞宫空虚,秽浊之邪乘虚内侵而致本病。本病初起常表现为高热寒战,小腹疼痛,带下黄浊,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何师认为盆腔炎急性期治疗当以祛邪为主,重在清热解毒利湿,药选柴胡、金银花、连翘、红藤、败酱草、蒲公英、蛇舌草、半枝莲等。如腹胀便秘者,加生大黄;带下黄浊者,加二妙丸;口干舌燥者,加石斛、芦根。前贤指出:妇人产后经行之时伤于风冷,则血室之内必有瘀血停留。故在清热解毒的同时,佐以活血化瘀,常用熟大黄、赤芍、丹皮、桃仁、制乳香、制没药、失笑散等药,力求祛邪务清,防止病情迁延。
, 百拇医药
2 扶正祛邪 攻补兼施
盆腔炎往往是由混合感染几种病原体所致,病情极易反复。许多患者先表现急性期,再转变为慢性期;也有少数患者可以没有急性期表现而直接呈现慢性炎症病变。由于本病病程迁延日久,湿邪羁留,正气渐衰,或因热毒炽盛时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以致余邪未清,正气未复。对盆腔炎慢性期的治疗,何师认为应当体察患者体质之盛衰,病邪之进退,寒热之不同,辨而治之,尤要时时注意扶助正气。常用黄芪建中汤合自拟验方血竭化症汤(血竭、乳香、没药、五灵脂、桃仁、大黄、皂角刺、穿山甲、水蛭、地鳖虫、鹿角片),益气健脾,活血散结,随证加入清热化湿、理气止痛之品,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若病情反复,腰酸下坠者,加川断、菟丝子、炒杜仲。盆腔内有少量积液或盆腔炎性包块,日久不消者,则用防己黄芪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味以健脾渗湿、化瘀散结,颇有效验。现代医学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内源性病原体寄生于阴道内,并不致病,但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局部环境改变,这些病原体即成为致病菌,盆腔炎的发病原因也在于此。研究证实,扶正中药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临床应用扶正法治疗本病确能收到满意疗效。
, 百拇医药
3 攻不伤正 顾护胃气
本病慢性期病程较长,即使是急性期的治疗,为求祛邪务尽,亦要服药较长时间,故保护胃气不受伤害十分重要。何师认为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极易受邪受伤,用药时寒之太过则伤中阳,攻之太过则伤胃气。胃气受伤,中州失健,不利于药物的传化吸收,影响药效发挥,使本病缠绵不愈。治疗时应防患于未然,对于原胃气不和者,要尽量避免使用对脾胃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已显脾胃虚弱者,加四君子汤;胃寒者,加良附丸;嗳气泛酸者,加左金丸;纳呆者,加二陈汤;上腹饱胀者,加保和丸、香砂养胃丸等。对于慢性盆腔炎病情迁延者,何师常选苦参一味,取其清热解毒,又虑其苦寒伤胃,故必加茯苓、炒白术以健脾护胃;用血竭、乳香、没药等活血化瘀散结药时,则兼用乌贼骨、煅瓦楞子养胃制酸,保护胃粘膜。攻不伤正,祛邪时顾护胃气,是何师治疗本病的重要原则,有益于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4 辨证辨病 综合施治
何师指出:要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发展中医学术水平,不能仅仅停留在古人的认识层次,必须熟练地运用现代医学的各种诊察方法,充分了解现代医学的各种治疗方法之利弊,明确诊断,结合辨证施治,进行合理施治。盆腔炎的病因、病理、临床治疗概念在不断更新,应当追踪现代医学来拓展诊治本病的新思路、新方法。盆腔炎急性发作时,何师强调中西医联合治疗,应无门派之见,取长补短,力争给患者推荐最佳治疗方案,待急性炎症控制后,则主张中药巩固治疗,防止其演变为慢性。至于慢性盆腔炎患者,何师常在妇科检查的基础上,注意B超检查,了解有无盆腔粘连,或盆腔积液,或盆腔炎性肿块,辨证辨病结合,使用药物有的放矢。同时重视综合治疗本病,常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对顽固性炎症可获意外之效;或用艾条温熏气海、关元、水道、归来等穴位,以利药力直达病变部位;此法操作方便,安全有效。或用指压法按摩次髎、中髎穴,疏理止痛,简便实用,易于自我保健治疗。患者经期外邪易入侵,病情易反复,何师注重经期用药,合理施治,以求最佳疗效。
, 百拇医药
5 典型病例
胡某某,女,37岁。1997年3月21日初诊。因腹痛高热,于1997年3月1日进某医院住院治疗,西医诊断为急性盆腔炎,经抗炎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而出院。近因小腹隐痛有加剧之势,前来何师处求治。B超检查示:双附件炎性包块,右侧4.7×2.0×1.8cm3,左侧4.1×3.2×2.3cm3大小不均质回声,与卵巢紧贴。诊见:小腹隐痛,腰酸,纳食不化,大便溏泄。舌黯红、苔薄,脉弦细。中医诊断:症瘕,证属热毒余邪未清,气滞血瘀,胃气受损。治拟清热理气化瘀,健脾和中。药用:当归、酒白芍、焦白术、茯苓、酒元胡、徐长卿、炒川楝子各10g,红藤、败酱草各30g,苦参、广木香、制没药、生甘草各5g。每日1剂。入水煎,早晚2次温服。每诊10剂。三诊后腹痛减轻,仍见大便溏、胃纳差,再拟健脾运中,活血化瘀,去酒元胡、炒川楝子,加清炙芪、怀山药、血竭。如此调理,先后共8诊,药80剂,症状消失,B超复查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近日随访未见复发。, http://www.100md.com(章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