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356357
对“神童教育”说“不”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11日
     继《哈佛女孩刘亦婷》一炮打响后,近日又有《我家笨笨上剑桥》、《轻轻松松上哈佛》、《耶鲁男孩》、《牛津圆梦》等图书陆续问世。望子成龙的家长,无不将此奉如圭臬,如法炮制,恨不得立马也造就出个“哈佛女孩”或“耶鲁男孩”来。

    然而,“千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在一片叫好声中,有一个5岁的青岛小女孩,却勇敢地站出来大声说“不”。据报载,她的妈妈是《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热心读者兼身体力行者。按照刘亦婷的培养模式,这位妈妈每天捧着名著追着女儿,读给她听。小女孩终于忍无可忍,捂起耳朵哭喊道:“我讨厌刘亦婷,我再也不想听名著了!”原本开朗的孩子变得孤僻暴躁,最后不得不求助于医生。喜剧变成了悲剧,好心没得好报。青岛小女孩的哭喊声,但愿会引起千千万万个正在拼命培养“哈佛女孩”或“耶鲁男孩”的家长的反思。

    如今,有一种弥漫于家长中间的、传染性极强的“天才综合症”,“孩子才能骑木马,父母便幻想他将来指挥十万雄师时之马上雄姿;孩子才把一曲抗战小曲哼得上口,父母便幻想他将来喉声一啭彩声雷动时的光景;孩子偶然拨动算盘,父母便暗中揣想他将来或能掌握财政大权,同时兼营投机买卖……”(梁实秋语)为了这远大目标,为了培养一个天才孩子,可怜天下父母们,真是千方百计,煞费苦心,实在让人感动。然而,这种“天才培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否有益,孩子的身心感受如何,家长却很少考虑。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本应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可是却身背父母的沉重期望,为了当一个“哈佛女孩”或“耶鲁男孩”,整天学英语、背唐诗、学钢琴、读名著、学跳舞、练网球,没有节假日,没有自由活动时间,一天到晚都安排得满满的。这样的孩子,也许确实离“哈佛女孩”近了,但宝贵的童年,却因此变得痛苦不堪,了无生趣。于是,父母制造天才的辛勤工作成了对孩子的摧残,普天下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无助的孩子,正不得不痛苦地忍受着这种近乎狂热的“天才教育”。

    哲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丰富多彩,人生道路千变万化,人的志向情趣更是千差万别,幻想用一个模式来克隆出无数“哈佛女孩”或“耶鲁男孩”,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既违反教育规律,又扼杀孩子天性。因而,我们还是应该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的那样: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他们随意去唱去说。还孩子一个愉快幸福的童年,发展他们自由自在的天性,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们对“哈佛女孩”和“耶鲁男孩”表示祝贺,对培养出“哈佛女孩”或“耶鲁男孩”的父母表示敬佩,但决不希望所有的父母都去做神童梦,都去克隆一个天才的孩子,那只会使人误入歧途,剥夺孩子本应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学学那个5岁青岛女孩,大胆地对“哈佛女孩”说“不”!,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