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研应创新思路
张德英(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我们从事每一种工作,首先应当有明确的目的,其次应当使用与之相宜的方法。同理,搞中医科研,也必须首先明确目的,即发展中医;其次,应当明确方法或路径。如果目的不明确,就可能做无用功;如果工作方法不当,则事倍而功半;如果科研路径偏斜或错误,不仅徒劳往返,还恐误入歧途。反思以往的一些中医科研工作,确实存在着路径不明、思路不清、方法不当的现象。如果我们能对此认真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找准今后的方向,就会为将来的中医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科研存在的问题
1.生搬硬套,以西律中。我们常说,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学术体系。但在实践中,有人常常忽略这一点。譬如:在病因方面,对于某种具体的疾病来说,西医有病菌、病毒等单一的病因,而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不仅仅是外邪,更主要的、更看重的是具体患者的身体状况,更强调的是其内因。我们的不少中医科研,恰恰把内因轻视乃至忽略了。所以,某中药“杀灭某某病毒(病菌)”之类的科研结论,在别人运用的时候,自然常常大打折扣。在诊断方面,西医较重视体征,即医生之所见;而中医认为病人为本,医生为标,因而比西医更加重视病人的主诉,即病人的感觉。在许多情况下,中医的治疗,与其说是治疗某某病,倒不如说是在调治这个人。所以,“某某方剂治疗西医的某某疾病”之类的科研结论,一旦他人运用,便时有失灵之感。在科研实验对象的选用上,由于西医建立在脏器、组织、细胞等精确的实体结构基础之上,故常选用动物做实验对象,使用实验药物作用于动物的这些实体结构,以观察该药物引发的变化,从而确定其疗效和毒副作用。而中医对人体的观察,看重的常常不是这些实体结构,而大多是一些功能及信息,其结构也常常是一种理论模型,以此确定的众多疾病的证候中蕴涵了复杂的社会、精神因素。而建立在实体结构基础上,人为的、单一的因素所造的动物证候模型,大多忽略了疾病的社会、精神、人文因素,故这些“动物的证候”不能代表“人的证候”。在科研方法上,西医崇尚精确、清晰,而中医则清晰与模糊并重,精确与混沌同用。若单纯强调精确与清晰,企图将“纳呆、口苦、痰多”等等,都予以数字化的精确表述;企图将中医的证候都予以准确的组织结构定位,乃至于最终以西医的病名代替中医的证候,这不仅做不到,还可能闹出笑话。
, 百拇医药
2.忽略整体,以偏概全。中医看待疾病,着眼于整体,所论之证候常常涉及全身多脏器、多组织。而使用现有的西医检测手段进行诊察,或许有所异常,或许未见病变,但无论如何,用西医的检测所得,来囊括所有中医的证候,或囊括某一中医证候的所有内涵的想法,在现代是无法实现的。就是说,用现有的西医理论,还远不能涵盖内容深广的中医理论,用西医理论去“规范”、“代替”中医理论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如果一讲肾虚,就将眼盯住西医的肾脏,或把它等同于某些激素的变化,则难免会出现认识误区。因为中医的肾虚未必都有肾脏的病变,也未必都有激索的异常。且证候的形成,常常由体内和体外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而致,但我们在建立“证候模型”的时候,却理想性地把一个本来是很复杂的证候简单化,把一个内外多方面综合性的病因单一化(而且多为外在因素),这样的“模型”,与中医的证候原型相比,在发病的机理上已经出现巨大误差。再加上认定所造“证候模型”与原证候一致的依据,通常是罗列若干与原证候相同的症状表现,而对于脉象、舌象这些对中医辨证十分重要的内容,却通常缺少记录或因无法得到而缺如。所以,将这样的“动物症状集合”来表示“病人的证候”,如同以骨骼标本代替病人一样,未免失于偏颇。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某些中医科研由于路径和方法不够明确,或照搬西医的套路,所以难以得出对中医的发展提高有重要意义的结论。
中医科研应怎样搞
1.中医科研的目标
众所周知,科研是为了使中医进步和提高。但中医的进步和提高,不在于将它的术语和内容换成西医的语言(尽管西医的语言是通俗的)。如果说,两个医学之间,确实有一些相同或相通的地方的话,搞一些这样的“翻译”,对中医的普及或许有些意义。但这并不等于中医的提高。笔者要强调的是:中医和西医的名词术语(包括完全同名的名词术语),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词义的交叉”,而不是“词义的重合”(还有的是大相径庭、风马牛不相及)。关于这一点,请那些疾呼“与国际(西医)接轨”的学者务必注意。那么,什么是中医的提高呢?笔者认为:中医的提高主要应表现在它效用的增强上。譬如:在中医理论方面,对以往理论中的错误进行纠正,或对其尚未发现的内涵作深入发掘,或拓宽其应用范围,或揭示其对现代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在临床治疗方面,使中医治疗的疾病谱更广,或使某些疾病的疗效更高,或对流行病找到容易掌握的基本治疗思路,或对疑难病的治疗有所突破,或为现代病找到处理和治疗的套路、原则,或对世界各国的地域性疾病的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在保健方面,不仅对我国不同地域的民众,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养生保健提出有效的方略。另外,让中医这种科学的新理念渗透到其他学科,发挥中医的启迪指导作用,促进其他学科的进步。以上所列举,都是中医的提高,都应属于中医的科研成果。当然,这里所说的提高效用,不完全是满足于眼下的实用,也不局限于获取点点滴滴的治疗经验或取得零零星星的治疗效果。重大的意义还在于将这些经验和效果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系统的学说。
, 百拇医药
2.中医科研的模式
真正的科研成果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而科研模式是服从于这一目标的。应当说,只要属于中医的科研成果,不管它事先是否立项,都应当得到承认,都可以给予资助和奖励。研究者可以事先申报科研项目,也可以在完成后申请鉴定其成果。不仅如此,为免于漏“宝”,我们还应多注意发现和搜集出现在各种学术刊物上的中医科研成果。其次,研究的方法在符合中医的基本发展规律和体现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应允许其多套路、多方法。比如:科研成果可以是文献研究,可以是考古发现,可以是民间挖掘,可以是临床实践探索,更可以是临床和基础的一体化研究。这样的科研未必都要有西医科研设计那样的格式,未必都要经过实验室或动物的实验。因为比起动物的实验来,临床上的、人体上的验证更具有可靠性,更应得到我们的认可。最后,科研成果的鉴定,应能得到中医同道们广泛的认同。暂时难以确定对否的科研结论,可由行政主管部门选定临床实验基地进行临床检验,这样的基地应有多个,以确保检验的广泛和公正。
综观中医的发展史,几千年来,中医师们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不过,这些科研既没有挂上正式的科研标牌,也没有指望得到哪个人的奖赏。但每一个杰出的医家都对中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今天,我们有了政府的多方支持,这是一个亘古未有的优越条件,我们理应充分利用之,以引导和促使中医师们及中医科技、教育人员,多出真正的中医科研之果;我们更应正确使用之,让当代的张仲景们切实得到政府的支持。这样,中医的辉煌将不再是一个愿望和口号,她将在一个不太远的将来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百拇医药
我们从事每一种工作,首先应当有明确的目的,其次应当使用与之相宜的方法。同理,搞中医科研,也必须首先明确目的,即发展中医;其次,应当明确方法或路径。如果目的不明确,就可能做无用功;如果工作方法不当,则事倍而功半;如果科研路径偏斜或错误,不仅徒劳往返,还恐误入歧途。反思以往的一些中医科研工作,确实存在着路径不明、思路不清、方法不当的现象。如果我们能对此认真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找准今后的方向,就会为将来的中医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科研存在的问题
1.生搬硬套,以西律中。我们常说,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学术体系。但在实践中,有人常常忽略这一点。譬如:在病因方面,对于某种具体的疾病来说,西医有病菌、病毒等单一的病因,而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不仅仅是外邪,更主要的、更看重的是具体患者的身体状况,更强调的是其内因。我们的不少中医科研,恰恰把内因轻视乃至忽略了。所以,某中药“杀灭某某病毒(病菌)”之类的科研结论,在别人运用的时候,自然常常大打折扣。在诊断方面,西医较重视体征,即医生之所见;而中医认为病人为本,医生为标,因而比西医更加重视病人的主诉,即病人的感觉。在许多情况下,中医的治疗,与其说是治疗某某病,倒不如说是在调治这个人。所以,“某某方剂治疗西医的某某疾病”之类的科研结论,一旦他人运用,便时有失灵之感。在科研实验对象的选用上,由于西医建立在脏器、组织、细胞等精确的实体结构基础之上,故常选用动物做实验对象,使用实验药物作用于动物的这些实体结构,以观察该药物引发的变化,从而确定其疗效和毒副作用。而中医对人体的观察,看重的常常不是这些实体结构,而大多是一些功能及信息,其结构也常常是一种理论模型,以此确定的众多疾病的证候中蕴涵了复杂的社会、精神因素。而建立在实体结构基础上,人为的、单一的因素所造的动物证候模型,大多忽略了疾病的社会、精神、人文因素,故这些“动物的证候”不能代表“人的证候”。在科研方法上,西医崇尚精确、清晰,而中医则清晰与模糊并重,精确与混沌同用。若单纯强调精确与清晰,企图将“纳呆、口苦、痰多”等等,都予以数字化的精确表述;企图将中医的证候都予以准确的组织结构定位,乃至于最终以西医的病名代替中医的证候,这不仅做不到,还可能闹出笑话。
, 百拇医药
2.忽略整体,以偏概全。中医看待疾病,着眼于整体,所论之证候常常涉及全身多脏器、多组织。而使用现有的西医检测手段进行诊察,或许有所异常,或许未见病变,但无论如何,用西医的检测所得,来囊括所有中医的证候,或囊括某一中医证候的所有内涵的想法,在现代是无法实现的。就是说,用现有的西医理论,还远不能涵盖内容深广的中医理论,用西医理论去“规范”、“代替”中医理论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如果一讲肾虚,就将眼盯住西医的肾脏,或把它等同于某些激素的变化,则难免会出现认识误区。因为中医的肾虚未必都有肾脏的病变,也未必都有激索的异常。且证候的形成,常常由体内和体外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而致,但我们在建立“证候模型”的时候,却理想性地把一个本来是很复杂的证候简单化,把一个内外多方面综合性的病因单一化(而且多为外在因素),这样的“模型”,与中医的证候原型相比,在发病的机理上已经出现巨大误差。再加上认定所造“证候模型”与原证候一致的依据,通常是罗列若干与原证候相同的症状表现,而对于脉象、舌象这些对中医辨证十分重要的内容,却通常缺少记录或因无法得到而缺如。所以,将这样的“动物症状集合”来表示“病人的证候”,如同以骨骼标本代替病人一样,未免失于偏颇。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某些中医科研由于路径和方法不够明确,或照搬西医的套路,所以难以得出对中医的发展提高有重要意义的结论。
中医科研应怎样搞
1.中医科研的目标
众所周知,科研是为了使中医进步和提高。但中医的进步和提高,不在于将它的术语和内容换成西医的语言(尽管西医的语言是通俗的)。如果说,两个医学之间,确实有一些相同或相通的地方的话,搞一些这样的“翻译”,对中医的普及或许有些意义。但这并不等于中医的提高。笔者要强调的是:中医和西医的名词术语(包括完全同名的名词术语),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词义的交叉”,而不是“词义的重合”(还有的是大相径庭、风马牛不相及)。关于这一点,请那些疾呼“与国际(西医)接轨”的学者务必注意。那么,什么是中医的提高呢?笔者认为:中医的提高主要应表现在它效用的增强上。譬如:在中医理论方面,对以往理论中的错误进行纠正,或对其尚未发现的内涵作深入发掘,或拓宽其应用范围,或揭示其对现代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在临床治疗方面,使中医治疗的疾病谱更广,或使某些疾病的疗效更高,或对流行病找到容易掌握的基本治疗思路,或对疑难病的治疗有所突破,或为现代病找到处理和治疗的套路、原则,或对世界各国的地域性疾病的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在保健方面,不仅对我国不同地域的民众,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养生保健提出有效的方略。另外,让中医这种科学的新理念渗透到其他学科,发挥中医的启迪指导作用,促进其他学科的进步。以上所列举,都是中医的提高,都应属于中医的科研成果。当然,这里所说的提高效用,不完全是满足于眼下的实用,也不局限于获取点点滴滴的治疗经验或取得零零星星的治疗效果。重大的意义还在于将这些经验和效果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系统的学说。
, 百拇医药
2.中医科研的模式
真正的科研成果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而科研模式是服从于这一目标的。应当说,只要属于中医的科研成果,不管它事先是否立项,都应当得到承认,都可以给予资助和奖励。研究者可以事先申报科研项目,也可以在完成后申请鉴定其成果。不仅如此,为免于漏“宝”,我们还应多注意发现和搜集出现在各种学术刊物上的中医科研成果。其次,研究的方法在符合中医的基本发展规律和体现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应允许其多套路、多方法。比如:科研成果可以是文献研究,可以是考古发现,可以是民间挖掘,可以是临床实践探索,更可以是临床和基础的一体化研究。这样的科研未必都要有西医科研设计那样的格式,未必都要经过实验室或动物的实验。因为比起动物的实验来,临床上的、人体上的验证更具有可靠性,更应得到我们的认可。最后,科研成果的鉴定,应能得到中医同道们广泛的认同。暂时难以确定对否的科研结论,可由行政主管部门选定临床实验基地进行临床检验,这样的基地应有多个,以确保检验的广泛和公正。
综观中医的发展史,几千年来,中医师们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不过,这些科研既没有挂上正式的科研标牌,也没有指望得到哪个人的奖赏。但每一个杰出的医家都对中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今天,我们有了政府的多方支持,这是一个亘古未有的优越条件,我们理应充分利用之,以引导和促使中医师们及中医科技、教育人员,多出真正的中医科研之果;我们更应正确使用之,让当代的张仲景们切实得到政府的支持。这样,中医的辉煌将不再是一个愿望和口号,她将在一个不太远的将来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