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痹证的认识及治疗
中医“痹证”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纤维组织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等疾病。
痹证,是一种以皮肤、肌肉、筋骨、关节等处酸麻重着、疼痛,甚至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为主证的一种病证。若病久不愈而又复感外邪,邪气会深入脏腑,造成脏腑气血阻滞,从而形成脏腑痹。
中医“痹证”的病因,历来都是以《内经·痹论》“风寒湿之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着为痛痹;湿气胜着为着痹”为依据。《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日:肌痹,伤于寒湿;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节酸痛,寒气重,名日:骨痹”。痹证的症状特点:一是局部疼痛或游走性疼痛;二是局部关节肿胀或重着,引起关节肢体功能障碍,屈伸不利。对痹证的治疗首先是止痛和恢复关节功能;其次是调理气血,恢复经脉之顺畅;第三是补虚滋养脏腑之精血,以求巩固疗效。
, 百拇医药
一、行痹(又称风痹)
证候:肢体肌肉关节疼痛,游走不定,而以腕,肘、髋、膝、踝等大关节为多见,甚或关节疼痛不灵活,或恶寒发热,舌白滑,脉浮缓。
分析:肢体肌肉关节疼痛,为风寒湿热阻痹气血,经络不通之症;疼痛游走不定,时上时下,或左或右,为行痹的独有特征,风性善行数变,风与寒湿相合,导致阴阳俱病,故为风痹。痹痛阻滞过久,关节失其气血之濡养,故运动不灵活;发热恶寒,是表邪外束,正邪相争之故;苔白滑脉浮缓,均为风寒湿邪侵袭初期的表现。
治法:以祛风通络为主,佐以散寒除湿为辅。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20g,羌活12g,桂枝6g,当归15g,秦艽15g,茯苓15g,黄芩12g,苡仁30g,防已15g,石楠藤20g,海风藤15g,乌梢蛇15g,生姜10g。
, 百拇医药
二、痛痹(又称寒痹)
证候:肢体关节剧烈疼痛,屈伸更痛,痛有定处,自觉骨节寒凉,得温则痛减,苔白滑,脉沉紧或弦紧。
分析:寒为阴邪,其性收涩凝滞,气血阻闭,故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关节屈伸,则气血欲通而不能通,故更疼痛;阴寒凝滞,阳气不得运行,故关节冷痛;得温热稍舒,因气血暂通,故疼痛缓解;脉沉紧或弦紧,苔白滑为寒湿内盛之征象。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
制川乌20g,附子5g,麻黄10g,细辛5g,桂枝6g,干姜10g,蜂蜜30g,炙甘草10g,海风藤20g,威灵仙10g,防风15g,仙灵脾15g,海桐皮20g。
, http://www.100md.com 三、着痹(又称湿痹)
证候:肢体关节重著疼痛,阴雨天更甚,痛有定处,甚则腰脊冷痛,足肿;苔白腻,脉沉缓。
分析:湿为阴邪,其性重着沉滞,故湿痹肢体关节重著冷痛;腰脊为督脉上行下达的必经之路,寒湿内着,故腰脊冷重;寒湿下注,故足肿;苔白腻,脉沉缓,为湿邪入内,脾阳不运化之征象。
治法:除湿运脾,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苡仁30g,苍术10g,茯苓20g,羌、独活各12g,防风15g,麻黄6g,桂枝6g,制川草乌各15g,防己15g,秦艽15g,白术20g,狗脊20g。
讨论: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除有以上种种表现外,尚可有气血不足,或肝肾虚弱等症状,各型痹证迁延日久,都由肌肤经络而入脏腑,此时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痹阻,痰瘀互结而见关节肿大变形、顽固性疼痛、活动不灵活,或腰膝酸软无力,耳鸣,或胸痹、心悸、气短,舌质青紫,或有瘀斑,脉沉涩。治疗当补虚扶正、活血行瘀、化痰通络,方选“三痹汤”或“身痛逐瘀汤”,酌加黄芪、全蝎、乌梢蛇、地鳖虫等药物;也可配服“大活络丹”或“小活络丹”。根据脏腑受损的程度和性质,可相应地采用补气养血、养阴扶阳、气血阴阳并补之法治之。, http://www.100md.com(陈厚财)
痹证,是一种以皮肤、肌肉、筋骨、关节等处酸麻重着、疼痛,甚至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为主证的一种病证。若病久不愈而又复感外邪,邪气会深入脏腑,造成脏腑气血阻滞,从而形成脏腑痹。
中医“痹证”的病因,历来都是以《内经·痹论》“风寒湿之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着为痛痹;湿气胜着为着痹”为依据。《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日:肌痹,伤于寒湿;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节酸痛,寒气重,名日:骨痹”。痹证的症状特点:一是局部疼痛或游走性疼痛;二是局部关节肿胀或重着,引起关节肢体功能障碍,屈伸不利。对痹证的治疗首先是止痛和恢复关节功能;其次是调理气血,恢复经脉之顺畅;第三是补虚滋养脏腑之精血,以求巩固疗效。
, 百拇医药
一、行痹(又称风痹)
证候:肢体肌肉关节疼痛,游走不定,而以腕,肘、髋、膝、踝等大关节为多见,甚或关节疼痛不灵活,或恶寒发热,舌白滑,脉浮缓。
分析:肢体肌肉关节疼痛,为风寒湿热阻痹气血,经络不通之症;疼痛游走不定,时上时下,或左或右,为行痹的独有特征,风性善行数变,风与寒湿相合,导致阴阳俱病,故为风痹。痹痛阻滞过久,关节失其气血之濡养,故运动不灵活;发热恶寒,是表邪外束,正邪相争之故;苔白滑脉浮缓,均为风寒湿邪侵袭初期的表现。
治法:以祛风通络为主,佐以散寒除湿为辅。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20g,羌活12g,桂枝6g,当归15g,秦艽15g,茯苓15g,黄芩12g,苡仁30g,防已15g,石楠藤20g,海风藤15g,乌梢蛇15g,生姜10g。
, 百拇医药
二、痛痹(又称寒痹)
证候:肢体关节剧烈疼痛,屈伸更痛,痛有定处,自觉骨节寒凉,得温则痛减,苔白滑,脉沉紧或弦紧。
分析:寒为阴邪,其性收涩凝滞,气血阻闭,故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关节屈伸,则气血欲通而不能通,故更疼痛;阴寒凝滞,阳气不得运行,故关节冷痛;得温热稍舒,因气血暂通,故疼痛缓解;脉沉紧或弦紧,苔白滑为寒湿内盛之征象。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
制川乌20g,附子5g,麻黄10g,细辛5g,桂枝6g,干姜10g,蜂蜜30g,炙甘草10g,海风藤20g,威灵仙10g,防风15g,仙灵脾15g,海桐皮20g。
, http://www.100md.com 三、着痹(又称湿痹)
证候:肢体关节重著疼痛,阴雨天更甚,痛有定处,甚则腰脊冷痛,足肿;苔白腻,脉沉缓。
分析:湿为阴邪,其性重着沉滞,故湿痹肢体关节重著冷痛;腰脊为督脉上行下达的必经之路,寒湿内着,故腰脊冷重;寒湿下注,故足肿;苔白腻,脉沉缓,为湿邪入内,脾阳不运化之征象。
治法:除湿运脾,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苡仁30g,苍术10g,茯苓20g,羌、独活各12g,防风15g,麻黄6g,桂枝6g,制川草乌各15g,防己15g,秦艽15g,白术20g,狗脊20g。
讨论: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除有以上种种表现外,尚可有气血不足,或肝肾虚弱等症状,各型痹证迁延日久,都由肌肤经络而入脏腑,此时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痹阻,痰瘀互结而见关节肿大变形、顽固性疼痛、活动不灵活,或腰膝酸软无力,耳鸣,或胸痹、心悸、气短,舌质青紫,或有瘀斑,脉沉涩。治疗当补虚扶正、活血行瘀、化痰通络,方选“三痹汤”或“身痛逐瘀汤”,酌加黄芪、全蝎、乌梢蛇、地鳖虫等药物;也可配服“大活络丹”或“小活络丹”。根据脏腑受损的程度和性质,可相应地采用补气养血、养阴扶阳、气血阴阳并补之法治之。, http://www.100md.com(陈厚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