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临床运用
编号:10333984
茯苓甘草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肺胀喘悸83例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13日 清阳客栈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湛江 524000)

    原载于《湖北中医杂志》2001年第7期

    肺胀是一种喘咳日久至胸中胀满,痰涎壅盛,或动辄气促,或伴心下悸和浮肿的病症。类似西医的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等。

    笔者在1996年-2000年间,采用茯苓甘草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肺胀喘悸83例,收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3例中,男48例,女35例;年龄21岁-50岁者18例,51岁-70岁者53例,71岁-85岁者12例。其中体征及X线诊断为肺气肿者78例,伴有肺心病者26例,有嗜烟史者55例;以喘促、动则短气为主症者68例,以咳嗽为主症者15例。

    2 治疗方法
, 百拇医药
    均以茯苓甘草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为基本方:桂枝、茯苓、川贝母、苦参、当归、杏仁、厚朴各10g,生姜6g,炙甘草8g,紫菀15g。

    兼外感者加麻黄、防风各10g;伴心下动悸者茯苓加至15g,酸枣仁15g;唇舌暗紫者,加桃仁5g;热咳甚者加桔梗12g,枇杷叶10g;寒咳者加干姜6g,五味子6g;痰多者加葶苈子10g;无痰而喘者加熟地30g,石膏20g;痰黄或发热者加金银花、连翘各15g,黄芩10g。1剂/d,水煎分2次温服,10天为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

    有效:自觉喘、悸、咳等症状减轻,肺部干、湿罗音消失或减少;无效:自觉症状及肺部体征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83例治疗1个疗程后,喘、悸、咳症状好转者28例;治疗2个疗程后,有效者27例;治疗3个疗程后有效者11例。总有效率为78%。无效者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 http://www.100md.com
    5 典型病例

    张某,男,58岁,1999年12月8日就诊。素有喘息型慢支20多年。近来因感冒诱发喘促,短气自汗,心下悸,微咳,发热38.2℃,痰多白粘稠,咽干不渴,纳呆,唇舌暗紫,苔白腻,脉弦稍数。胸片示:(1)慢支肺气肿;(2)双下肺感染;(3)右心肥大。听诊:双下肺可闻湿性罗音。

    中医诊断:肺胀(慢阻肺并感染)。方药:茯苓、金银花、连翘各15g,炙甘草8g,桂枝、麻黄(先煎)、杏仁、厚朴、防风、川贝母、黄芩、葶苈子各10g,桃仁6g。服药2剂,1剂/d。12月10日:热退,痰减少,仍有气喘、心下悸。拟方:桃仁、知母、当归各6g,茯苓15g,葶苈子、桂枝、杏仁、厚朴、苦参、川贝母、黄芩各10g,炙甘草8g。服3剂,1剂/d。12月13日:热退,喘气减轻,无咳,纳呆,大便少。守上方加莱菔子15g。服3剂,1剂/d。12月16日:喘、悸、咳俱缓解,舌淡红暗,脉弦不数,仍有心下悸、气短、乏力,痰稍多,肺部罗音基本消失。拟方:杏仁、厚朴、葶苈子、当归、桂枝、苦参、莱菔子各10g,茯苓12g,红参、炙甘草、知母各6g,川贝母8g。上方加减调理善后,喘、悸、咳基本消失。痰量减少后,去葶苈子、莱菔子。
, 百拇医药
    6 讨论

    肺胀以喘悸咳反复发作,迁延多年为特征,常伴心下动悸,四末不温,动辄气短不足以息。中医辨证,以咳为主时治咳,喘为主时治喘,心下悸为主时治悸。肺胀发病多系水停痰凝、气虚气滞、痰瘀互结所致。临床证有虚实,实者寒热痰饮,虚者肺脾肾虚。笔者所拟茯苓甘草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肺胀缓解期,具有攻补兼施、虚实兼治的作用。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中,贝母祛痰解痉,苦参清热燥湿,当归止咳活血,合用能改善肺系末端气道与循环阻塞。茯苓甘草汤出自《伤寒论》治“伤寒,厥而心下悸”之痰饮证。方中桂枝配茯苓、生姜以通阳利水、除饮定悸;加桃仁、当归活血,治疗因喘致悸者有一定的效果。两方合用,用治肺胀喘悸咳(急性期转入缓解期)患者尤为适宜。, 百拇医药(王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