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两性时空 > 性研究 > 性文化 > 同性恋
编号:10297357
生命解码:走近同性恋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28日 金羊网
     异性相吸、同性相斥,本是自然规律。然而在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却有那么一群人———同性恋者,他们的情爱发生了错位。这种以同性为满足性欲的对象称为同性恋,同性恋者经常受到与自己同性别的人吸引,这种吸引既有精神上的,又有肉体上的,他们之间会发生恋爱,过性生活。同性恋一般见于16-65岁之间,但以未婚青少年多见,西方国家比东方国家多见。据广州军区第二门诊部泌尿男科主任、广东省性学会理事周少虎介绍,男性中有1%一2%的人是同性恋,有些属于双性恋,即对同性和异性都产生性爱。照此推算,我国13亿人口中同性恋的绝对人数会相当惊人。 “一般人将同性恋看作是性心理障碍,在社会发展中,它经过坏人———怪人———病人———少数正常人的评价。”周少虎如是说。新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认为同性恋的性活动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由此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过去,这个少数族群被遮蔽在黑暗的角落里,受到歧视。现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同性恋酒吧,同性恋文化沙龙也办起来了。网上有许多同性恋网站,出版界有像《朋友》这样的小册子,所谓的同性恋就是“性取向障碍”,这些性心理障碍患者所追求的性爱对象是同性,而不像正常人那样追求异性。如何认识和对待同性恋问题一直是全世界范围内存在广泛争论的问题。其实与国外相比,这一观点已经滞后了将近30年。
, 百拇医药
    同性恋古已有之

    周主任认为,同性恋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事实上从古至今都存在同性恋这一现象,所以认为同性恋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影响。一部分同性恋是与生俱来的,而且他们是这一群体的中坚分子,约占4%,具有相当典型、坚定的指向同性,属于素质型的同性恋。

    另一部分是后天社会、心理因素的结果。例如正常的性心理发展得到不良的家庭或环境影响,成熟的异性恋过程被阻滞或者歪曲。家庭的影响在同性恋的发生上是非常明显的。男同性恋者的母亲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同同性恋倾向的儿子异乎寻常地亲密。爱的排斥性使他们对母亲过分崇拜,其他的女性都看不上,同女人的交往略为失败,从而加强了对异性的应激性拒绝。懦弱无能的父亲也使儿子无法得到一个适当的行为模范。为了儿子听话,常反对粗鲁莽撞行为,而鼓励更富于女性化的活动。生活在男性比较多的环境中,或者经常与异性玩耍,或者被当作异性对待,可能使儿童发生角色认同错乱,形成对异性的恐惧和紧张。
, 百拇医药
    同时也有认为是性开放程度的原因,但必须注意,这只是观念、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同性恋倾向并不会因为某个社会对它持严厉的否定态度而减少,也不会因为社会规范的宽容而增多。

    同性恋者心中永远的痛

    周主任介绍,大约1/4男性同性恋能长期维持配偶关系。更常见的是与陌生男性逢场作戏地发生肤浅的关系,有的男同性恋自己承认有过成千上百个配偶对象。正因为如此,性病尖锐湿疣很为常见;艾滋病在男同性恋中为数也不少。不过在中国70%的艾滋病是通过静脉吸毒传播的,还有大量是通过异性恋卖淫传播的,男同性恋传播比例很低。但对同性恋中的艾滋病传播途径不可不防,应在男同性恋者中进行艾滋病的宣传,提倡使用安全套。

    在同性恋中,抑郁情绪、心身疾病以及自杀都比一般人群为高,其可能因素是:两人结成“亲密配偶”关系,一旦有一方要离开,另一方则会出现明显焦虑不安甚至出现冲动意念和行为,先产生自杀的念头后产生要杀死性伴侣的念头。再加上同性恋者,从小被灌输许多同性恋是肮脏、不道德等的负面概念,以致在许多同性恋者的内心深处常存有不能接受自己性取向,并压抑、或排斥自己的焦虑反应。所以了解自我进而达到认同自我,是同性恋者首先且必须面临的考验。
, http://www.100md.com
    同性恋者的不幸婚姻

    不能忽略我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在很多人心目中根深蒂固。而同性恋是不可能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的。在中国,有许多男同性恋者最终会和女人结婚,这可能是他们同西方男同性恋者最大的区别了。

    周主任认为,同性恋有自己的情人却去和别的女人结婚,至少是对自己感情的伤害;中国文化中存在较大的结婚压力,不仅是为了传宗接代,还有长期的民族文化中积淀下来的强大的行为规范的压力,人人都应当结婚就是其中的一项规范。更多的同性恋者的妻子至今不了解丈夫的性倾向,处于被隐瞒和被欺骗的状态。对于男同性恋者本人来说,这也是他们良心的保护伞。

    既然在婚者的同性恋活动必定是背着女方进行的秘密活动,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败露了怎么办?同性恋活动败露后,牵涉的不只是配偶,还有家庭、单位等方面,但首当其冲的是配偶。
, 百拇医药
    同性恋要不要治疗

    周主任认为,大多数同性恋者具有良好的自我协调能力,并且大多都是高智商,他们不承认自己有病,也不会向医生求助,除非患者有愿望改变自己的同性恋,否则就没有治疗的必要。

    有些同性恋者则属于“自我否定型”同性恋,他们缺乏良好的自我协调能力,痛恨自己的行为,处于严重的自责和心理冲突之中,十分痛苦,加之社会和亲朋的压力,于是能够寻求医治。

    有的同性恋因为人际关系或就业问题要求治疗以减轻或解除痛苦,并就此产生希望改变现状的动机,但大多没有真正的改变愿望。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危机或减轻情绪上的痛楚,并可采用心理治疗来帮助患者更好更现实地适应目前处境。对有强烈动机以改变现状的同性恋(仅在动机十分强烈时才有可能改变),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既用行为治疗又给予心理治疗,包括药物治疗。

    同性恋的预防应自童年开始,当发现他们有些模糊和不自觉的同性恋倾向时,应加强教育和引导。对于已经成年的同性恋者,可以动用心理治疗的技术帮助其找出原因,树立正确认识,在异性交往方面给予适当指导,以促进其行为的改变。
, 百拇医药
    链接:

    一般人对同性恋者常有的误解:

    1.在内心深处,男同性恋者想要成为女性。

    根据研究,80%的换装症者(打扮成异性)是异性恋者,只有10%至20%的男同性恋者会打扮成女性模样。而女同性恋者更鲜少有人会在外表或举止上像个男人婆一样,大部分的女同性恋者均很女性化。大多数同性恋者并不喜欢男性有女性特征,而是更喜欢男性特征。男同性恋者很少模仿女性特征,而一些模仿女性特征的男人却不是同性恋者。

     2.同性恋者憎恨异性。

    大部分的同性恋者满意自己的性别,也不排斥异性,,他们只是宁可与同性维持性或情爱关系。
, http://www.100md.com
    3.同性恋的关系中,总有一人扮演丈夫,一人扮演妻子。

    虽然有些同性恋者在其所建立的关系中会有“夫”与“妻”的角色安排,但大部分的同性恋关系中并没有此种角色的分派。

    4.同性恋者老来难免孤独,生活惨淡

    害怕老来寂寞并非是同性恋者的专利,许多异性恋者,甚至子孙满堂者也有类似的恐惧。确实有不少同性恋者本身也持有“同性恋圈子是属於年轻人的世界”这个刻板化印象,不过有为数众多的同性恋者不同意这个看法。有研究还指出,已被亲人隔绝的老年男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相比,适应更良好。,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