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头部仅有一个看不清的创口,敷造一块膏药大小的医用棉纱。海军总医院为沈阳脑出血患者实施遥控机器人手术……
■医务人员正在调试机器人黎元的“手臂”
2003年8月10日上午9点30分,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专家田增民教授将开始为远在600公里以外的沈阳脑出血患者实施遥控机器人手术。他最担心手术中发生两种意外,一是停电,一是网络出现故障。为此医院制订了两套应急方案。
9日记者来到海军总医院,在神经外科田教授的办公室里,两名工作人员正在调试两台计算机,今天的手术,北京方面就全靠这两台连接着宽带网络的计算机了。据田教授介绍,遥控手术中,一台计算机显示手术规划,即患者头部的CT图像、穿刺靶点和病灶体积的大小,另一台计算机则与“黎元”的两只“眼睛”即两部摄像机连接,随时播放现场患者手术部位的情况,遥控医生据此计算患者头部病灶的位置,以确定手术穿刺的位置、角度和深度。
机器人遥控手术离不开电和网络,两者中任何一项出现故障,都能使手术无法正常进行。因此,田教授制订了两套应急方案。方案一:如果术中突然发生网络故障,就立即启用沈阳方面的备用计算机,机器人“黎元”可以根据当地计算机中的指令将手术完成。方案二:海军总医院派了两名神经外科专家到沈阳手术现场待命,如果当地突然停电,北京来的专家可以改用传统的方法为病人继续手术。据田教授介绍,智能机器人“黎元”具备自锁功能,面对突然发生的意外情况,“黎元”可随时紧急停止手术,不会误伤病人。(《北京青年报》讯)
, 百拇医药
[相关报导]世界第一宗北京遥控机器人 沈阳成功动脑手术
一次名为“远程医疗外科机器人临床立体定向手术”的特殊脑外科手术,昨天在中国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成功进行。
现场没有刀、剪、钳、镊等器具的碰撞声,也没有血肉模糊的场面,更没有平常医生护士做手术时大汗淋漓的情景。患者的头部仅有一个看不清的创口,医生用一块膏药大小的医用棉纱敷在病人创口处。
主持手术的是远在北京海军总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田增民教授,而手术执行者是一台名叫“黎元”的机器人。这是海军总医院和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联手在中国国内进行的首例机器人遥控操作手术,也是国际神经外科手术中的第一例。
接受手术的患者是个52岁的男性,名叫邹恩忠,身患脑出血、脑梗塞,患者手术的前期工作已经准备就绪;由于手术是远程遥控机器人进行立体定位,病人的脑CT片等资料在手术前已通过网络发给北京海军总医院。
, 百拇医药
手术过程经互联网 与北京医院联通
上午9点半,患者被推入手术室。他的右侧就是“黎元”的机器人,头部上方架设着三部摄像机,手术室内安置着两部电脑,整个手术过程通过这些设备,经互联网与600多公里外的北京海军总医院控制中心现场保持联通。
随后,医生及专家和北京专家共同开始对机器和网络进行现场调试。
10点钟,随着北京海军总医院专家的命令,手术正式开始。只见机器人“黎元”伸出手臂缓缓地移动到病人的头部进行第一次靶点的注册和校正;随后进行了第二次校准、核实,在第三次校准、核实时,对确定入颅点及靶点进行了更改。
10点30分左右,现场医生、护生开始为患者消毒,注射麻药,切头皮,钻颅骨、送入穿刺针;之后医生通过固定在机器人“黎元”手上的针管抽取颅内淤血。10分钟后便成功地从病人头中抽出10毫升血液。现场没有听到刀、剪、钳、镊等器具的碰撞声、也没有看到血肉模糊的场面、更没有出现平常医生护士作手术时大汗淋漓的情景。记者在一米开外看到,患者的头部仅有一个看不清的创口,甚至没有看到血迹,医生用一块只相当于膏药布大小的医用绵纱敷在病人创口处。
, 百拇医药
病人一直保持清醒
手术中一直保持清醒状态的邹恩忠,此时急切地想抬动因病不能动的右侧肢体,令人惊喜的场面出现了:患者右肢从床上抬起来!现场立刻响起一阵热烈掌声。一位医生说,病人患肢的肌力已从二级提高到了三级。
10点50分,医生宣布手术圆满成功。只见病人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他患病以来已经长时间吐字不清,此刻记者听到他真真切切的声音,“我想见见孩子,想跟爸爸、妈妈说点话……”。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院长裴庆双说,这次手术的成功代表了中国医疗外科机器人领域的先进水平,使中国立体定向技术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沈阳中新电),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