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感染内科 > 02
编号:10300469
医院内真菌感染(5)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5. 5对真菌呼吸链上的电子传递有抑制作用

    5. 6抑制真菌细胞的微小管,阻碍细胞的有丝分裂,同样使真菌的细胞变异,抗真菌药物可供临床应用的远不如抗细菌药物多,对机体无毒副作用的也很少,因人体细胞结构与真菌细胞结构是非常相似的,即都是真核生物细胞结构型。所以用抗真菌药物(深部)时要从机体承受力、真菌细胞结构特点、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来考虑。

    6、真茵耐药机理 真菌耐药菌株的日益增多,已成为真菌病治疗中的一大难题。目前两性霉素B 依然是最

    常用的第一线的抗真菌药物,这是一个抗菌谱较广的药物,除了葡萄牙念珠菌、白圭利毛孢子菌等细胞膜上麦角固醇含量较少的菌种外,几乎所有的真菌都对两性霉素B 敏感。但即使是对这些所谓的敏感菌,两性霉素B 的治疗也不一定都有效。众所周知,两性霉素B 的抗菌作用主要表现在其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相结合,在膜上形成微孔,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引起细胞内容物外渗,导致真菌生长停止,最终死亡,英国的Ke11y 医生认为,真菌产生对两性霉素B 耐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基因突变产主别的固醇代替了细胞膜上的固有的麦角固醇,因而使药物失去结合靶位而不能发挥抗菌作用,他们的研究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别的研究室已分离出了与麦角固醇无关的突变耐药菌株,因此真菌对两性霉素B 耐药的机制远未得到明确的解释。
, http://www.100md.com
    咪唑类抗真菌药包括氟康唑、酮康唑和伊曲康唑,它们也主要作用于真菌细胞膜,干扰真菌细胞的类脂质,特别是固醇(主要是麦角固醇)的合成,达到抑制和杀死真菌的目的。体外实验发现越来越多的病人,尤其是艾滋病、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对咪唑类药物耐药。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两个机制有关:①真菌染色体上控制多药传递外泵蛋白的基因突变,使多药传递外泵蛋白过度表达,该外泵蛋白在人TP酶的作用下可把药物从细胞内泵出细胞外,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使得真菌产生对咪唑类药物尤其是对氟康唑的耐药性,②另一个在分子水平发现的真菌耐咪唑类药物的机制是真菌细胞膜上药物结合靶的改变使咪唑类药物与真菌的结合力下降;该结合靶位是一个与细胞色素P450相关的14一去甲基羊毛固醇(cYp51A1),CYP51A1基因的突变降低了CYP51人蛋白与咪唑类药物的结合力及粘附度,使得药物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因而产生对咪唑类药物的耐药性。真菌基因发生突变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真菌外环境的诱导及滥用抗真菌药物有关。这两种机制可单独起作用或共同起作用,导致真菌在各种不同的水平对各种结构各异的、相互没有联系的抗真菌药物产生程度不同的耐药性。
, 百拇医药
    真菌的耐药性问题目前仍是一个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以上的机制亦未得到进一步的证实,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7、真茵感染的用药选择 目前国内外对真菌病的治疗法有综合疗法,包括去除病因或诱因(如及早拔除导尿管、静脉插管、减少或撤除抗生素、免疫制剂等),联合用药疗法及同时采用手术治疗等。我们体会,对较顽固或较广泛的浅部真菌病及深部真菌感染,均应采取综合疗法。如头癣宜采用“服、擦、洗、剃、煮”五字法治疗,即服药、擦药、洗头、剃发和用具煮沸消毒。对甲癣可采用手术拔甲与内服灰黄霉素联合治疗,对于真菌性脑膜炎及真菌性败血症等严重感染,目前认为应用二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联用,既有协同作用可以提高疗效,又能降低二性霉B的毒性,是最佳治疗方案之一。动物实验表明,白念珠菌感染后,单用5一氟胞嘧啶治疗,其存活率为13.7%,单用二性霉素B治疗,其存活率为15.9%,但两者合用,其存活率为79%,证明两者有协同作用。sOhroter报道10例隐球菌感染的肾移植受体中,5例联合用药均治愈,另5例单用二性霉素B或5-氟胞嘧啶均死亡。此外,二性霉素B亦可与大蒜素、克霉唑等药联用。

    8.抗真菌药物与其他药物间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自咪唑类抗真菌药临床应用以来,尤其是可口服非治疗系统性真菌病的酮康唑问世以来,研究者发现,抗真菌要通过作用于真菌细胞膜合成途径中可影响细胞色素P450的20种酶,尤其是3A4酶,可以与其他有类似作用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抗真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提高或降低抗真菌药的药效,亦可提高或降低其他药物原有药效。, http://www.100md.com(陈世平)
上一页1 2 3 4 5 6 7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