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2)
三.免疫调节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异常。HBV长期感染可导致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时可激发自身免疫,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采取免疫调节治疗显得非常重要。常用免疫调节药物有胸腺激素、白细胞介素、特异性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以及中草药类如冬虫夏草、灵芝、黄芪等。其中胸腺激素可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诱导淋巴细胞形成E玫瑰花结、增强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的反应,增强抗体形成、恢复抑制性T细胞功能、增加MIF及γ-干扰素和淋巴毒素的生成,促进NK细胞的杀伤活性,同时可能还有直接抗病毒作用。胸腺肽常用剂量为4~8mg肌注,qd,疗程1~3个月。α1胸腺肽(日达仙)1.6mg,皮下注射,每周2次,疗程6个月。1996年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进行的临床验证结果显示单用胸腺肽α1,其抗病毒疗效与干扰素相似,但胸腺肽应答产生渐进和持久,对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 DNA阳性的病人亦有效。文献报道,除注射部位疼痛、不适外,胸腺肽α1的副作用极少。因此,对于不能耐受干扰素或已出现肝功能失代偿而病毒复制仍活跃的病人可选用胸腺肽α1抗病毒治疗。
, http://www.100md.com
四.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最根本的治疗措施,数种作用机理不同且可能有效的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或用于临床治疗,其中,对干扰素-α和拉咪呋啶的研究最为广泛,在很多国家已批准其用于临床,积累了不少这些药物应用的经验。
1. 干扰素-α:干扰素为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免疫应答时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和直接抗病毒作用,从而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增强宿主的免疫反应,并具有抗纤维化作用,减少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其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肝细胞表达HLA-I类抗原,促进受HBV感染的肝细胞被CD8+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清除。其直接抗病毒作用主要表现在诱导2',5'-寡腺苷酸合成酶的表达,促进寡腺苷酸合成、激活核酸酶L(RNaseL)使之降解新合成的HBV DNA,从而阻断HBV DNA的复制;它还可诱导蛋白激酶的表达,通过磷酸化而灭活真核细胞起始因子(eIF-1),使蛋白翻译不能进行。最近还发现干扰素能够抑制HBV基因增强子-l的活性从而抑制其复制。
, 百拇医药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有20多年,目前主要应用于临床的干扰素为基因重组α-干扰素。α-IFN的主要适应症为血清HBsAg,HBeAg及HBV DNA阳性且转氨酶升高的病人。治疗的直接目标是HBV DNA转阴(斑点杂交法),HBeAg血清转换(HBeAg消失,抗-HBe出现),转氨酶复常。经多年的临床治疗观察,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肯定,其总有效率为30%~50%。治疗前血清ALT水平较高(大于2倍正常值)、HB-VDNA水平较低(小于100pg/ml)、肝活检可见活动性组织学改变(炎症与坏死)和肝纤维化,病期短,无并发症如肾衰或无合并HIV感染者,干扰素α一般可有良好的反应。对于HBeAg阴性、抗-HBe阳性的病人,不论干扰素的剂量疗程如何,其疗效均不好。临床常用剂量为3~6 MU,隔日1次肌注,疗程4~6个月。最近欧洲学者报道延长疗程至8个月可明显提高疗效。另有报道,用小剂量口含c4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治疗46例,每日含化干扰素一片(20flu),连续治疗6个月,结果HBeAg及HBV DNA的阴转率分别为41.9%和58.3%。治疗前ALT水平低(正常参考值上限的1.3~3倍)的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较低。干扰素治疗前应用激素可能增强疗效,但已有这种方案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一旦HBeAg发生血清转换,80%以上的患者可保持疗效,长期随访过程中HBsAg可能消失,不过这种情况在亚洲患者非常少见。病毒前C区变异(HBeAg阴性,HBe抗体阳性,HBV DNA阳性)的患者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仍可发生应答,但治疗结束后通常复发。长期随访研究表明,无论是干扰素治疗导致的或者是自发的HBeAg血清转换,在延长生存期、防止肝衰竭及肝细胞癌(HCC)方面是有益的。然而,干扰素治疗通常会引起不良反应,如流感样症状、抑郁、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患者一般可以耐受继续用药,但有时需要调整剂量。对于肝功能失代偿的患者,干扰素治疗可能是危险的。对于肝硬化患者,由于血清转换期间肝炎发作,干扰素治疗可能会导致肝功能失代偿。, http://www.100md.com(周霞秋 秦爱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异常。HBV长期感染可导致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时可激发自身免疫,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采取免疫调节治疗显得非常重要。常用免疫调节药物有胸腺激素、白细胞介素、特异性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以及中草药类如冬虫夏草、灵芝、黄芪等。其中胸腺激素可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诱导淋巴细胞形成E玫瑰花结、增强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的反应,增强抗体形成、恢复抑制性T细胞功能、增加MIF及γ-干扰素和淋巴毒素的生成,促进NK细胞的杀伤活性,同时可能还有直接抗病毒作用。胸腺肽常用剂量为4~8mg肌注,qd,疗程1~3个月。α1胸腺肽(日达仙)1.6mg,皮下注射,每周2次,疗程6个月。1996年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进行的临床验证结果显示单用胸腺肽α1,其抗病毒疗效与干扰素相似,但胸腺肽应答产生渐进和持久,对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 DNA阳性的病人亦有效。文献报道,除注射部位疼痛、不适外,胸腺肽α1的副作用极少。因此,对于不能耐受干扰素或已出现肝功能失代偿而病毒复制仍活跃的病人可选用胸腺肽α1抗病毒治疗。
, http://www.100md.com
四.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最根本的治疗措施,数种作用机理不同且可能有效的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或用于临床治疗,其中,对干扰素-α和拉咪呋啶的研究最为广泛,在很多国家已批准其用于临床,积累了不少这些药物应用的经验。
1. 干扰素-α:干扰素为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免疫应答时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和直接抗病毒作用,从而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增强宿主的免疫反应,并具有抗纤维化作用,减少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其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肝细胞表达HLA-I类抗原,促进受HBV感染的肝细胞被CD8+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清除。其直接抗病毒作用主要表现在诱导2',5'-寡腺苷酸合成酶的表达,促进寡腺苷酸合成、激活核酸酶L(RNaseL)使之降解新合成的HBV DNA,从而阻断HBV DNA的复制;它还可诱导蛋白激酶的表达,通过磷酸化而灭活真核细胞起始因子(eIF-1),使蛋白翻译不能进行。最近还发现干扰素能够抑制HBV基因增强子-l的活性从而抑制其复制。
, 百拇医药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有20多年,目前主要应用于临床的干扰素为基因重组α-干扰素。α-IFN的主要适应症为血清HBsAg,HBeAg及HBV DNA阳性且转氨酶升高的病人。治疗的直接目标是HBV DNA转阴(斑点杂交法),HBeAg血清转换(HBeAg消失,抗-HBe出现),转氨酶复常。经多年的临床治疗观察,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肯定,其总有效率为30%~50%。治疗前血清ALT水平较高(大于2倍正常值)、HB-VDNA水平较低(小于100pg/ml)、肝活检可见活动性组织学改变(炎症与坏死)和肝纤维化,病期短,无并发症如肾衰或无合并HIV感染者,干扰素α一般可有良好的反应。对于HBeAg阴性、抗-HBe阳性的病人,不论干扰素的剂量疗程如何,其疗效均不好。临床常用剂量为3~6 MU,隔日1次肌注,疗程4~6个月。最近欧洲学者报道延长疗程至8个月可明显提高疗效。另有报道,用小剂量口含c4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治疗46例,每日含化干扰素一片(20flu),连续治疗6个月,结果HBeAg及HBV DNA的阴转率分别为41.9%和58.3%。治疗前ALT水平低(正常参考值上限的1.3~3倍)的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较低。干扰素治疗前应用激素可能增强疗效,但已有这种方案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一旦HBeAg发生血清转换,80%以上的患者可保持疗效,长期随访过程中HBsAg可能消失,不过这种情况在亚洲患者非常少见。病毒前C区变异(HBeAg阴性,HBe抗体阳性,HBV DNA阳性)的患者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仍可发生应答,但治疗结束后通常复发。长期随访研究表明,无论是干扰素治疗导致的或者是自发的HBeAg血清转换,在延长生存期、防止肝衰竭及肝细胞癌(HCC)方面是有益的。然而,干扰素治疗通常会引起不良反应,如流感样症状、抑郁、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患者一般可以耐受继续用药,但有时需要调整剂量。对于肝功能失代偿的患者,干扰素治疗可能是危险的。对于肝硬化患者,由于血清转换期间肝炎发作,干扰素治疗可能会导致肝功能失代偿。, http://www.100md.com(周霞秋 秦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