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感染内科 > 09
编号:10300632
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2)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1.急性肝细胞毒型

    (1) 急性肝炎型:

    病理特点:轻重不一,但多表现为重症。① 轻症:点状或灶状坏死或急性弥漫性肝炎;② 重症:带状或大块性坏死,伴有网状支架塌陷,汇管区和肝小叶内可有炎症细胞浸润、淤胆和枯否细胞增生。

    临床表现:有应用异烟肼、氟烷、醋氨酚等药物史;起病似一般病毒性肝炎,有乏力、纳差、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尿色深等前驱症状,1~2天后症状逐渐加重,黄疸加深并伴有肝脏肿大、压痛,重症可呈肝功能衰竭表现,并发肝昏迷而死亡。

    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增高,吲哚青绿(ICG)排泄试验延迟,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严重者总胆红素(TBIL)增高或出现胆酶分离现象。

    (2)急性脂肪肝型

    病理特点:肝细胞内有大量脂肪小滴沉着,亦可为脂肪大滴。四环素、门冬酰氨酶所致急性脂肪肝为微泡型(脂肪小滴),阿司匹林在急性病毒感染患儿中应用多诱发Reye综合症;氨甲喋呤、硫唑嘌呤和嘌呤霉素等引起的脂肪肝多为巨泡型(脂肪大滴)。

    临床表现:病人多有感染性基础疾病,大量静脉应用四环素3~4g/d,连续3~5天以上,尤其易于发生在妊娠期患肾盂肾炎的妇女,有者于短期内摄入过量阿司匹林等药物发病。主要表现为厌食、乏力、恶心、上腹痛、黄疸、肝肿大,重者有呕吐、呃逆、尿少、感觉迟钝等。病死率高,多死于呕血、休克及昏迷。

    实验室检查:① ALT明显增高,微泡型脂肪肝可达正常的5~20倍;巨泡型脂肪肝轻至中度增高,多为正常的1~3倍;② 血清TBIL一般[9](表4)。

    (1) 毛胆管型(又称单纯淤胆型)

    病理特点:肝小叶中心区的肝内淤胆,一般无实质细胞损害及炎症反应,毛细胆管内有胆栓、肝细胞和枯否细胞内有胆色素沉着。电镜下可见毛细胆管腔扩大,微绒毛变短或消失,高尔基体肥大,毛细胆管周围的溶酶体增多。

    临床表现:有应用睾丸酮(3~4个月)或口服避孕药(1~2个月)史;黄疸出现前已有BSP潴留,ALT增高等改变,黄疸较轻,可有瘙痒等梗阻性黄疸的表现;ALP及胆固醇(TC)大多正常。

    (2)肝毛胆管型

    病理特点:毛细胆管、肝细胞和星状细胞内有胆汁淤积以小叶中心区为著,汇管区有单核、淋巴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早期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肝细胞呈气球样变性、羽毛状变性和灶性坏死等,电镜可见毛细胆管扩张,微绒毛减少、变形或消失,偶有内质网破裂和肿胀。

    临床表现:1~4周内有服用氯丙嗪等含卤素化合物药物史;起病似急性病毒性肝炎,有轻度乏力、纳差伴发热,数天后出现黄疸、皮肤瘙痒、尿色深等梗阻性黄疸样症状,黄疸一般持续1~4周,少数可较长。

    实验室检查:ALT、BSP、TC增高,ALP明显增高。, http://www.100md.com(姚希贤 南月敏)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