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病理研究新进展(3)
有些作者报告,在脑动脉瘤病人中高血压患者所占的比例较对照组高。Alvarez等通过人工肾梗塞及增加一侧脑血流诱导鼠高血压,几个月后有些鼠产生了动脉瘤。Amano报告了诱导产生的高血压鼠其脑动脉壁表现为玻璃样变。这些研究难以解释正常血压下脑动脉瘤的病因学。Austin等证实高脉率和突然的血压增高可以导致动脉瘤囊内的涡流增加。由于动脉瘤主要由胶原组成,弹力纤维含量减少,瘤壁弹力减弱,这种突然的血压增高可以引起动脉瘤扩大和破裂。但是,Steiger将动脉瘤的发生归因于高剪切应力的作用。在已经形成的动脉瘤中,他发现与血流相关的作用力很小,血流动力学作用与动脉瘤继续增长和破裂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Nakatani等对实验诱导的鼠动脉瘤模型进行了流体力学研究,应用显微流体显像技术发现动脉瘤底部的血流速度很慢几乎停滞不流;在动脉瘤口远端受到的切应力最大。而 Crawford报告动脉瘤破裂部位多数在瘤底部,位于瘤颈者很少。这又提示动脉瘤的破裂可能与瘤壁受到切应力后进一步导致对瘤底的膨胀压力增加有关。
性别与脑动脉瘤的关系
, 百拇医药
40岁以上女性脑动脉瘤发病率明显增高。这一现象无法用人群中女性人数偏高或高血压的性别年龄分布特点来解释。有的学者推测女性血管可能存在易于动脉瘤形成的遗传特点,也可能是类固醇激素对胶原增生有影响而促进动脉瘤的形成并阻碍其修复。Nagata等经动物实验研究认为脱氧皮质类固醇对动脉瘤的发生不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Suzuki等报告雌二醇可能促进动脉瘤的发生和生长。
家族性脑动脉瘤
在同一家族中可以出现一个以上脑动脉瘤患者,这一现象早有报告,包括了发生于孪生兄弟的脑动脉瘤,有些甚至提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可能性。Norggard研究了45例病人的遗传标记物,报告了18种不同抗原中的3种与脑动脉瘤有关系,但由于数量太少,难以肯定是否有生物学意义。Stenbens认为脑动脉瘤如此常见,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于同一家族中。但是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动脉瘤的家族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Schievink随访了76例病人,其中1/5病人的动脉瘤性SAH是家族性的,并认为这种倾向并非偶然。Alberts通过分析以前的资料,认为这种家族聚集倾向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onkainen的统计结果说明在脑动脉瘤家族中,脑动脉瘤的发病率为10%,大约为普通人群的10倍,因而支持家族性脑动脉瘤可能是遗传性疾病。总之,脑动脉瘤的发病是否具有家族遗传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多数学者赞成对可疑有家族史的病人亲属进行DSA或MRA筛选,以发现 无症状的脑动脉瘤。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囊性脑动脉瘤病理发生机制的观点是:大部分学者认为获得性内弹力层的破坏是囊性脑动脉瘤形成的必要条件。因为这一层是保证脑动脉壁强度的重要结构。内弹力层退变可能是动脉硬化、炎性反应和蛋白水解酶活性增加所致。内弹力层退变,脑动脉分叉处中膜缺失或中膜纤维结构、排列异常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共同存在促使脑动脉壁更为薄弱。动脉硬化常与囊性脑动脉瘤伴发,但动脉硬化在动脉瘤形成过程中的确切作用尚不清楚。高血压并非主要致病因素,却可能使囊性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更为容易。总之,脑动脉瘤的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可能与动脉硬化有关的炎性反应和白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影响蛋白酶的表达,调节动脉壁的降解和合成代谢失衡有密切关系。, 百拇医药(韩利江)
性别与脑动脉瘤的关系
, 百拇医药
40岁以上女性脑动脉瘤发病率明显增高。这一现象无法用人群中女性人数偏高或高血压的性别年龄分布特点来解释。有的学者推测女性血管可能存在易于动脉瘤形成的遗传特点,也可能是类固醇激素对胶原增生有影响而促进动脉瘤的形成并阻碍其修复。Nagata等经动物实验研究认为脱氧皮质类固醇对动脉瘤的发生不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Suzuki等报告雌二醇可能促进动脉瘤的发生和生长。
家族性脑动脉瘤
在同一家族中可以出现一个以上脑动脉瘤患者,这一现象早有报告,包括了发生于孪生兄弟的脑动脉瘤,有些甚至提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可能性。Norggard研究了45例病人的遗传标记物,报告了18种不同抗原中的3种与脑动脉瘤有关系,但由于数量太少,难以肯定是否有生物学意义。Stenbens认为脑动脉瘤如此常见,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于同一家族中。但是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动脉瘤的家族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Schievink随访了76例病人,其中1/5病人的动脉瘤性SAH是家族性的,并认为这种倾向并非偶然。Alberts通过分析以前的资料,认为这种家族聚集倾向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onkainen的统计结果说明在脑动脉瘤家族中,脑动脉瘤的发病率为10%,大约为普通人群的10倍,因而支持家族性脑动脉瘤可能是遗传性疾病。总之,脑动脉瘤的发病是否具有家族遗传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多数学者赞成对可疑有家族史的病人亲属进行DSA或MRA筛选,以发现 无症状的脑动脉瘤。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囊性脑动脉瘤病理发生机制的观点是:大部分学者认为获得性内弹力层的破坏是囊性脑动脉瘤形成的必要条件。因为这一层是保证脑动脉壁强度的重要结构。内弹力层退变可能是动脉硬化、炎性反应和蛋白水解酶活性增加所致。内弹力层退变,脑动脉分叉处中膜缺失或中膜纤维结构、排列异常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共同存在促使脑动脉壁更为薄弱。动脉硬化常与囊性脑动脉瘤伴发,但动脉硬化在动脉瘤形成过程中的确切作用尚不清楚。高血压并非主要致病因素,却可能使囊性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更为容易。总之,脑动脉瘤的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可能与动脉硬化有关的炎性反应和白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影响蛋白酶的表达,调节动脉壁的降解和合成代谢失衡有密切关系。, 百拇医药(韩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