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神经外科 > 02
编号:10301050
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一、病因学

    在颅内动脉瘤中,以囊性动脉瘤最为多见,其发生、扩大和破裂的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囊性动脉瘤的先天性或中膜缺损理论认为颅内动脉分叉处的中膜缺损是先天性的,是动脉瘤形成的基础。但是,研究发现无论是动脉瘤病人还是正常人的颅内动脉分叉部中膜缺损均占80%;无论是自然存在的还是用探针损伤造成中膜缺损,其动脉壁的内弹力膜均能承受高达600mmHg的腔内压;动脉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证实,动脉瘤的早期变化并非发生于Willis环分叉顶端的中膜缺损处,因此国外文献已很少提及“先天性动脉瘤”的概念。退行性改变和内弹力膜缺损理论则认为内弹力膜是维持动脉壁强度的主要结构,其退行性改变是囊性动脉瘤形成最主要因素,囊性动脉瘤是致病因素造成内弹力膜损害后引起的获得性疾病。

    二、流行病研究

    当前,颅内动脉瘤仍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疾病。三分之一的动脉瘤病人,出血后未来得及到医疗单位治疗而死亡。在住院治疗的病人中,也有一半死亡或留有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近年来,医务界十分重视对SAH和颅内动脉瘤知识的普及,以便使动脉瘤病人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减少误诊,从而尽早发现和挽救更多的病人。目前尤其强调急诊处理因动脉瘤破裂的SAH病人,特别是SAH后的前几小时的处理。包括立即将病人放置在ICU,及时行脑血管造影,尽快明确出血原因,争取手术时机。
, http://www.100md.com
    三、3D-CT造影对脑血管的诊断价值

    3D-CT造影是将CT获得信号经计算机处理,三维立体显现脑血管彩色图像,并可在监视器上从不同角度观察AVM和动脉瘤等病变的形态、大小和供血动脉的关系。3D-CT造影的临床应用使脑血管病的诊断更加细致而有立体感,尤其是对判断动脉瘤的蒂部位和宽窄有独特之处,为手术夹闭动脉瘤、切除巨大动脉瘤提供了详尽的资料。近期又有报导,利用3D-CT造影对C1-2段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角度分析,保证术中将动脉瘤准确夹闭。

    四、动脉瘤手术治疗

    近年来,国外主张动脉瘤破裂后急诊手术的学者逐渐增多。在动脉瘤出血后几小时内手术,已在许多单位开展。决定是否手术和选择手术时机已不再单单依靠临床分级。有人认为,只要有足够手术技巧和手术经验,早期手术和晚期手术的危险性是一样的。早期手术可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和推迟手术所造成的后遗症。对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继续使用Nimodipin外 ,日本又开发出新药盐酸Fasudil,临床应用5余年后,获得满意结果。除术前连续TCD监测脑动脉,还有人应用TCD术中对载瘤动脉进行探测研究,以寻找防治血管痉挛造成并发症的措施。但近几年关于脑血管痉挛的基础研究仍没有惊人的进展。近年北美多中心对772例病人早、晚期手术进行分析,早期手术0-3天,晚期手术11-32天,术后观察6个月结果,术后恢复良好者早期手术好于晚期手术者。未手术动脉瘤再出血死亡率70-90%,多发生于首次出血后24-48小时,其中20-30%因2周内未及时手术再出血。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在SAH后0-1天手术,一半的病人脑张力高,10天后仅20%病人脑张力高,但未见因脑张力高而出现的脑挫伤造成的术后并发症增多。在出血后的两周内,血管痉挛的发生率高达70-90%,因痉挛死亡率由1960年40%,降至1980年15%,近年为8%。早期手术清除SAH可降低血管痉挛的发生。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我国总计有五十余家医院的神经外科手术治疗3246例颅内动脉瘤,取得较好疗效。

    五、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直径大于2.5cm的动脉瘤属巨大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5-7%,仍是神经外科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治疗的困难是:1)要保护血管及其主要分支的通畅。2)应切除动脉瘤,解除占位效应。3)载瘤动脉需重建。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开展巨大动脉瘤手术切除,载瘤动脉重建的方法治疗动脉瘤75例,主要使用的手术方式有4种:A.直接夹闭并切除动脉瘤;B.切除动脉瘤后重建动脉;C.应用窗式动脉瘤夹重建载瘤动脉;D.颈内动脉慢性结扎,动脉瘤孤立。, 百拇医药(赵元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