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1)(1)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全身性的自身免疫病,其特征是慢性的炎性关节病变,并伴有全身多个系统受累。未经系统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反复迁延多年,最终导致关节畸型、功能丧失。近年来,自身抗原、病毒感染、 HLA-DRβ1、T细胞受体(TCR)以及细胞凋亡等方面的研究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HLA-DR及TCR多肽、基因治疗、疫苗以及一些中药制剂的研究则预示着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方向。本文基于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从免疫学的角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发病机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世界各地的各个种族均有发病,无明显地域性差异。其发病率为0.1% --- 0.2% (男)和0.2% --- 0.5%(女)左右,而患病率为0.2%---0.5% (男)和0.5%---1.5%(女)。然而,在北美印第女人的Pima、Yakima和chippewa部落,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率为5%左右。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在40一50岁后更为常见。纵观近年来的大量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可能是一个受抗原驱动的"激发-链锁反应"式的病理过程。感染、分子模拟及自身免疫反应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及迁延的中心环节。而遗传、内分泌及环境因素等则增加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易感性。
, 百拇医药
一、感染因素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和分布不具有典型的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但这并不能除外感染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诱因的可能性,因为感染因子可能引起携带某种基因的易感个体患病。虽然感染与类风湿牲关节炎发病的因果关系尚无肯定的结论,但是,许多研究从滑膜组织中分离到了病原体或其基因。并已证实滑膜或软骨中有某些病原的基因序列。
变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 )和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可能是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最为相关的两类细菌。前者的菌体表面抗原与HLA一DR4,以及11型胶原α1链有相同序列(1)。后者中的热休克蛋白(HSP)65含一段与软骨中一种糖蛋白同序的氨基酸(2)。这些细菌可能借助菌体蛋白与患者自身蛋白的交叉免疫反应而致病。在病毒感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中,以EB病毒的研究最多,主要集中在EBV抗体、基因检测及EBV抗原与DRβ1共同序列的关系三个方面。与正常人相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可检出较高滴度的多种EBV抗体。然而,EBV感染率在正常人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却无明显区别,许多人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高滴度EBV抗体可能是继发现象。但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核抗原(RANA)的研究表明,这种与EBV有关的抗体的阳性率及滴度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均明显高于其它自身免疫病及正常人。提示RANA很可能是一种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交叉反应的EBV特异性抗原。
细小病毒B19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众说不一。有人发现77%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滑膜中有B19基因。100%的活动性滑膜炎的滑膜组织表达B19抗原VP一1, OA及健康对照组无VP-1表达。这些结果表明B1,可能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致病中发挥了作用(4,5)。但是,B19感染是类风湿牲关节炎的诱因还是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尚待研究证明。
其它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关系的病毒,包括CMV、肝炎病毒及多种逆转录病毒,如I型人T细胞病毒HTLA-1、I型和II型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等。但是,迄今为止无确切的证据表明它们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有原发性致病作用。, 百拇医药(栗占国)
[发病机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世界各地的各个种族均有发病,无明显地域性差异。其发病率为0.1% --- 0.2% (男)和0.2% --- 0.5%(女)左右,而患病率为0.2%---0.5% (男)和0.5%---1.5%(女)。然而,在北美印第女人的Pima、Yakima和chippewa部落,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率为5%左右。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在40一50岁后更为常见。纵观近年来的大量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可能是一个受抗原驱动的"激发-链锁反应"式的病理过程。感染、分子模拟及自身免疫反应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及迁延的中心环节。而遗传、内分泌及环境因素等则增加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易感性。
, 百拇医药
一、感染因素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和分布不具有典型的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但这并不能除外感染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诱因的可能性,因为感染因子可能引起携带某种基因的易感个体患病。虽然感染与类风湿牲关节炎发病的因果关系尚无肯定的结论,但是,许多研究从滑膜组织中分离到了病原体或其基因。并已证实滑膜或软骨中有某些病原的基因序列。
变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 )和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可能是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最为相关的两类细菌。前者的菌体表面抗原与HLA一DR4,以及11型胶原α1链有相同序列(1)。后者中的热休克蛋白(HSP)65含一段与软骨中一种糖蛋白同序的氨基酸(2)。这些细菌可能借助菌体蛋白与患者自身蛋白的交叉免疫反应而致病。在病毒感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中,以EB病毒的研究最多,主要集中在EBV抗体、基因检测及EBV抗原与DRβ1共同序列的关系三个方面。与正常人相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可检出较高滴度的多种EBV抗体。然而,EBV感染率在正常人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却无明显区别,许多人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高滴度EBV抗体可能是继发现象。但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核抗原(RANA)的研究表明,这种与EBV有关的抗体的阳性率及滴度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均明显高于其它自身免疫病及正常人。提示RANA很可能是一种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交叉反应的EBV特异性抗原。
细小病毒B19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众说不一。有人发现77%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滑膜中有B19基因。100%的活动性滑膜炎的滑膜组织表达B19抗原VP一1, OA及健康对照组无VP-1表达。这些结果表明B1,可能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致病中发挥了作用(4,5)。但是,B19感染是类风湿牲关节炎的诱因还是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尚待研究证明。
其它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关系的病毒,包括CMV、肝炎病毒及多种逆转录病毒,如I型人T细胞病毒HTLA-1、I型和II型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等。但是,迄今为止无确切的证据表明它们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有原发性致病作用。, 百拇医药(栗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