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肾联合移植(1)
胰肾联合移植(Simultaneous 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ation SPKT)已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治疗I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可以完全脱离外源性胰岛素及血液透析,维持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肌酐在正常范围。接受肾移植的I型糖尿病患者比血液透析的同类患者存活时间长;同时接受胰肾移植的I型糖尿病患者10年存活率明显高于单纯接受肾移植的患者(1,2) 。糖尿病所导致的慢性病变如神经病变等也有不同程度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胰腺移植大多数情况下与肾脏移植同时进行(SPKT);也可以在肾脏移植一段时间后进行( PAKT );在没有合并肾功能衰竭的情况下,可以单独进行胰腺移植(PTA)。自1966年第1例胰肾联合移植成功以来至1997年底,全世界共完成10000余例;美国每年进行胰肾联合移植1000余例,其中SPKT占85%,PAKT占10%,PTA占5%(3、4) 。
一、胰腺移植的适应症
I型糖尿病病人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应当进行胰肾联合移植;I型糖尿病病人合并肾功能衰竭已接受肾移植的患者可以再进行胰腺移植;I型糖尿病病人,应用外源性胰岛素难以控制病情,发生过低血糖昏迷或有并发症倾向,即使肾功能正常,可以单独进行胰腺移植。
, http://www.100md.com
二、胰腺移植的外科技术。
1966年Kelly 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1例胰腺-肾脏联合移植,他将供体胰腺头部切除,保留胰腺体尾部,结扎胰腺导管,动、静脉分别和髂血管吻合,移植于髂窝;肾脏植于另一侧髂窝。移植后患者血糖正常,可以不用外源性胰岛素,患者存活2个月。1966-1973年,Lillehei等(5) 进行了13例胰腺移植,其中9例与肾脏同时移植;12例采用胰-十二指肠与空肠吻合的方法进行胰腺外分泌引流,1例胰腺头部直接与肠道吻合;1例胰腺有功能存活超过1年。
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胰腺移植半数是全胰腺或胰腺-十二指肠移植;半数是节段胰腺移植;无论哪种方法在当时成功率都非常低。到1977年,共完成胰腺移植64例,1年移植物有功能存活为3%,1年人存活率为40%(6) 。Gliedman 等(7)在70年代早期发明了将胰腺导管直接与输尿管吻合进行胰腺外分泌尿路引流的手术方法。80年代,Sollinger 等(8) 对尿路引流的方法加以改进,将节段胰腺或带有部分十二指肠的全胰腺直接与膀胱吻合;这一方法可以通过监测尿淀粉酶的变化诊断排斥反应;尿淀粉酶的变化先于血糖的变化,明显提高了移植物的存活率。
, 百拇医药
70年代中期,Groth 等(9) 应用节段胰腺与受者Roux-en-Y 肠袢吻合进行胰腺移植。70年代末期,Dubernard 等 (10) 应用胰管注射聚合物堵塞胰腺外分泌功能的方法进行胰腺移植,可以避免肠液内细菌感染,这一方法曾被许多移植中心接受;但是,胰管注射后容易导致胰腺纤维化,影响胰腺的长期功能。80-90年代,胰腺移植根据外分泌引流的不同主要有3种方法:1、胰腺导管堵塞;2、胰腺外分泌经膀胱引流;3、胰腺外分泌经肠道引流。胰腺静脉回流经门静脉或体循环途径。80年代末期大多数移植中心采用经膀胱胰腺外分泌引流途径;且文献报告该方法胰腺移植物1年存活率高于经肠道途径(11) 。
进入90年代,许多学者仍在不断探索胰腺移植的手术方法。堵塞胰腺导管的节段胰腺移植方法被淘汰。经肠道引流胰腺外分泌的手术方法逐渐被受到青睐。很多移植中心在外科技术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经肠道胰腺外分泌引流的同时,静脉回流经门静脉途径。这种方法更加符合生理。在外科手术方法的比较过程中,发现经膀胱途径术后并发症高于经肠道途径。Pirsh 等(12) 报告经膀胱途径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为12%,而经肠道途径为5%(P=0.06);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生率经膀胱组为21%,肠道组为8%(P=0.04);霉菌感染发生率膀胱组为17%,肠道组为4%(P=0.04);尿路感染发生率肠道组明显低于膀胱组20%:63% 。因此,他认为经肠道引流胰腺外分泌胰腺移植的方法符合生理,优于经膀胱途径。Sollinger等(13) 总结了1985年-1997年的500例胰-肾联合移植的病例,经膀胱途径388例,经肠道途径112例;其中术后因胰瘘、尿路感染、尿外渗及血尿而需将膀胱胰腺外分泌引流改为经肠道途径者占24%。其它学者的经验(14,15) 也认为经肠道途径可以减少或避免术后胰瘘、尿路感染、代谢紊乱等并发症;移植物存活率高于膀胱组。此外,Nymann等(16)报告,经门静脉-肠道引流途径胰腺移植术后,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经体循环-膀胱引流组,可能和胰腺静脉血直接回流进入肝脏具有免疫保护作用有关。总之,自1995年以后,经门静脉-肠道引流途径的胰腺移植方法因其比较符合生理逐渐被大多数移植中心接受。, 百拇医药(和不朗)
一、胰腺移植的适应症
I型糖尿病病人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应当进行胰肾联合移植;I型糖尿病病人合并肾功能衰竭已接受肾移植的患者可以再进行胰腺移植;I型糖尿病病人,应用外源性胰岛素难以控制病情,发生过低血糖昏迷或有并发症倾向,即使肾功能正常,可以单独进行胰腺移植。
, http://www.100md.com
二、胰腺移植的外科技术。
1966年Kelly 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1例胰腺-肾脏联合移植,他将供体胰腺头部切除,保留胰腺体尾部,结扎胰腺导管,动、静脉分别和髂血管吻合,移植于髂窝;肾脏植于另一侧髂窝。移植后患者血糖正常,可以不用外源性胰岛素,患者存活2个月。1966-1973年,Lillehei等(5) 进行了13例胰腺移植,其中9例与肾脏同时移植;12例采用胰-十二指肠与空肠吻合的方法进行胰腺外分泌引流,1例胰腺头部直接与肠道吻合;1例胰腺有功能存活超过1年。
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胰腺移植半数是全胰腺或胰腺-十二指肠移植;半数是节段胰腺移植;无论哪种方法在当时成功率都非常低。到1977年,共完成胰腺移植64例,1年移植物有功能存活为3%,1年人存活率为40%(6) 。Gliedman 等(7)在70年代早期发明了将胰腺导管直接与输尿管吻合进行胰腺外分泌尿路引流的手术方法。80年代,Sollinger 等(8) 对尿路引流的方法加以改进,将节段胰腺或带有部分十二指肠的全胰腺直接与膀胱吻合;这一方法可以通过监测尿淀粉酶的变化诊断排斥反应;尿淀粉酶的变化先于血糖的变化,明显提高了移植物的存活率。
, 百拇医药
70年代中期,Groth 等(9) 应用节段胰腺与受者Roux-en-Y 肠袢吻合进行胰腺移植。70年代末期,Dubernard 等 (10) 应用胰管注射聚合物堵塞胰腺外分泌功能的方法进行胰腺移植,可以避免肠液内细菌感染,这一方法曾被许多移植中心接受;但是,胰管注射后容易导致胰腺纤维化,影响胰腺的长期功能。80-90年代,胰腺移植根据外分泌引流的不同主要有3种方法:1、胰腺导管堵塞;2、胰腺外分泌经膀胱引流;3、胰腺外分泌经肠道引流。胰腺静脉回流经门静脉或体循环途径。80年代末期大多数移植中心采用经膀胱胰腺外分泌引流途径;且文献报告该方法胰腺移植物1年存活率高于经肠道途径(11) 。
进入90年代,许多学者仍在不断探索胰腺移植的手术方法。堵塞胰腺导管的节段胰腺移植方法被淘汰。经肠道引流胰腺外分泌的手术方法逐渐被受到青睐。很多移植中心在外科技术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经肠道胰腺外分泌引流的同时,静脉回流经门静脉途径。这种方法更加符合生理。在外科手术方法的比较过程中,发现经膀胱途径术后并发症高于经肠道途径。Pirsh 等(12) 报告经膀胱途径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为12%,而经肠道途径为5%(P=0.06);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生率经膀胱组为21%,肠道组为8%(P=0.04);霉菌感染发生率膀胱组为17%,肠道组为4%(P=0.04);尿路感染发生率肠道组明显低于膀胱组20%:63% 。因此,他认为经肠道引流胰腺外分泌胰腺移植的方法符合生理,优于经膀胱途径。Sollinger等(13) 总结了1985年-1997年的500例胰-肾联合移植的病例,经膀胱途径388例,经肠道途径112例;其中术后因胰瘘、尿路感染、尿外渗及血尿而需将膀胱胰腺外分泌引流改为经肠道途径者占24%。其它学者的经验(14,15) 也认为经肠道途径可以减少或避免术后胰瘘、尿路感染、代谢紊乱等并发症;移植物存活率高于膀胱组。此外,Nymann等(16)报告,经门静脉-肠道引流途径胰腺移植术后,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经体循环-膀胱引流组,可能和胰腺静脉血直接回流进入肝脏具有免疫保护作用有关。总之,自1995年以后,经门静脉-肠道引流途径的胰腺移植方法因其比较符合生理逐渐被大多数移植中心接受。, 百拇医药(和不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