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妇产科 > 03
编号:10301590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1)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子宫内膜异位症首先由Rokitansky于1860年报道,至1927年Sampson提出经血倒流的理论后,子宫内膜异位症才逐渐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该病曾一度被认为是常见于上层社会白种妇女的“文明病”,之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该病是无种族差异的,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近些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显著增高,原因之一是随着腹腔镜的推广应用使诊断方法得到改进,妇产科医生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水平也逐渐提高,使原来误诊为盆腔炎或其他病症和病变轻微的患者,得到了正确的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约占人群的10%,占不孕患者的5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不包括子宫肌层)。异位内膜具有生物学活性,在卵巢性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增生和分泌期的改变。异位内膜在组织形态学上为良性,在生长行为上却具有恶性肿瘤的特征:增生、浸润、播散和远处转移。

    异位内膜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的卵巢、宫骶韧带、子宫直肠陷凹、子宫下部后壁浆膜面等,偶见于盆腔以外的部位。
, 百拇医药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推论与学说,例如,经典的经血逆流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免疫学说等,现今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很难用某个单一的学说来解释,可能是多因素多途径发病的。

    一、 临床表现和诊断

    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症状之一。痛经多为进行性加重,疼痛部位多在下腹正中,或偏向一侧。病变累及子宫直肠陷凹、宫骶韧带时,疼痛向直肠、会阴、腰骶部放射。痛经的发生率约50%。痛经的程度和病变部位有关,病灶在子宫直肠陷凹、宫骶韧带,或在深部致密组织,即使几个小结节,常引起严重痛经。随着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的上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所引起的急腹痛也增加,被称为“一种新型的妇科急腹症”。其他症状包括性交痛、月经失调、不孕、发热等。典型的体征为子宫后倾后屈、粘连固定,一侧或双侧附件区囊性、厚壁、活动受限、有触痛的肿物。子宫直肠后陷凹的触痛硬结节是最有代表性的体征,结节如米粒或黄豆粒大,位于子宫后壁峡部、宫骶韧带、后穹窿。病变轻微者盆腔检查多无异常发现。
, 百拇医药
    根据典型的症状及体征可作出临床诊断。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给诊断带来困难。术前诊断率在有经验的医生大约为75%,而在经验不足的医生只有20%。

    B型超声检查是辅助诊断的有效方法。主要用以观察卵巢内膜异位囊肿,并能发现盆腔检查未扪及的小包块。B超显示卵巢内膜异位囊肿壁较厚,粗糙不平,与周围脏器特别是子宫粘连较紧。B超检查无特异性,不能鉴别囊肿的性质。

    核磁共振(MRI)对内膜异位囊肿的诊断正确性较高,尤其对腹膜外病变、粘膜下方的病变以及脏器(如膀胱、肠道等)的病变很有意义,与腹腔镜结合应用可互相补充,但MRI对盆腔广泛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不高。

    CA125水平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妇女中升高,并与疾病的轻重及治疗反应相关。因此CA125可用于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的监测,评定治疗效果,及早测知复发。很多微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A125值并不升高,CA125作为筛查试验,特异性不高。, http://www.100md.com(耿力)
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