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脑膜炎(1)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 简称化脑, 也成细菌性脑膜炎 (bacteria meningitis) 是小儿时期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 近年来, 随着以抗生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的应用,化脑的预后已大为改观,但仍有较高的死亡率, 神经系统后遗症也较为常见。早期诊断和恰当干预是降低本病死亡率和后遗症发生率的关键。
[流行病学和病原学] 据美国资料,化脑的人群年发病率约为 5/10 万— 10/10 万。 5岁以下小儿的年发病率达87/10 万,5岁以上者仅2.2/10 万。 2岁以内发病着约占本病的75%, 高峰发病年龄为6—12 个月。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治病菌为肺炎链球菌,B 型噬血流杆菌 (Hib), 奈瑟脑膜炎双球菌等。 引起化脑的致病菌与患儿年龄关系密切(表1)。
, 百拇医药
近十余年来,随着欧美国家 B 型噬血感杆菌 (Hib) 疫苗接种工作的开展, 该菌引起的脑膜炎在这些国家已明显减少:据美国国立细菌性脑膜炎报告系统统计, 5岁以下小儿本病的年发生率由接种前的约20/10 万下降至 3.7/10万。 5—11岁小儿的年发病率也由0.6/10万下降至 0.15/10万。 我国目前也开始进行Hib 疫苗接种工作, 相信Hib脑膜炎必将逐渐减少。
肺炎链球菌感染是否表现为败血症或脑膜炎等严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与至病菌的血清型有关。血清型 9, 3, 6,14,17,18,19,21和23均可导致化脓性脑膜炎。 其发病率在国外为1/10万—3/10万。 大多为散发, 与病人的日常接触一般不增加发病的危险性。奈瑟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好发于冬春季节。一直所有血清型均可致病, 散发病例多由B、C、Y型感染引起, 而A、C组则唱造成流行。B 和2b型感染更易引起败血症, 死亡率较高。 流行季节人群带菌率为1%—15%。 家庭密切接触着同时发病的可能性约为1%, 较一般人群高1000倍。 日托儿童接触者, 发病的危险性约为1‰。
, http://www.100md.com
各种原因所至的解剖缺陷和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均可能增加化脑的发病率。 常见原因包括颅底骨折、颅脑手术、脑室引流、皮肤窦道、脑脊膜膨出, 以及各类免疫缺陷等。 这些患儿除易于发生上述各种常见致病菌感染外, 还容易出现一些少见致病菌或机会性致病菌如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的感染。
[病理] 常见病理改变包括脑膜炎 (软脑膜炎和蛛网膜炎)、脑血管炎、脑炎, 脑室炎等。 软脑膜炎和蛛网膜炎是化脑的基本病变。 脑组织表面特别是脑沟部位的蛛网膜下腔可见炎性渗出物。 脊髓表面也经常受累。 脚间池、交叉池、血管间隙及颅神经鞘周围下腔可见炎性渗出物。 其主要成分是多形可白细胞, 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在渗出物或其细胞成分中可发现致病菌。 在病程的第2—3周, 单壳细胞及巨噬细胞逐渐增多, 可见软脑膜纤维化。在病变极期伴有浅表皮层肿胀,脑实质出现不同程度的受累, 可见脑室炎性改变。 血管受累(血管炎)十分常见, 炎性细胞浸润、内皮细胞增加及广泛的血管痉挛可引起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继发脑缺血或梗塞,病理表现为皮层神经元固缩性病变, 局部皮层和白质可见苍白区, 或可伴有出血。 脑膜炎症的刺激和血管炎均可引起脑实质的水肿、坏死(脑炎), 促使细胞因子释放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加上广泛炎症性病变使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这些因素均可引起脑水肿和颅压高,重者甚至发生脑疝。, http://www.100md.com(秦炯)
[流行病学和病原学] 据美国资料,化脑的人群年发病率约为 5/10 万— 10/10 万。 5岁以下小儿的年发病率达87/10 万,5岁以上者仅2.2/10 万。 2岁以内发病着约占本病的75%, 高峰发病年龄为6—12 个月。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治病菌为肺炎链球菌,B 型噬血流杆菌 (Hib), 奈瑟脑膜炎双球菌等。 引起化脑的致病菌与患儿年龄关系密切(表1)。
, 百拇医药
近十余年来,随着欧美国家 B 型噬血感杆菌 (Hib) 疫苗接种工作的开展, 该菌引起的脑膜炎在这些国家已明显减少:据美国国立细菌性脑膜炎报告系统统计, 5岁以下小儿本病的年发生率由接种前的约20/10 万下降至 3.7/10万。 5—11岁小儿的年发病率也由0.6/10万下降至 0.15/10万。 我国目前也开始进行Hib 疫苗接种工作, 相信Hib脑膜炎必将逐渐减少。
肺炎链球菌感染是否表现为败血症或脑膜炎等严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与至病菌的血清型有关。血清型 9, 3, 6,14,17,18,19,21和23均可导致化脓性脑膜炎。 其发病率在国外为1/10万—3/10万。 大多为散发, 与病人的日常接触一般不增加发病的危险性。奈瑟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好发于冬春季节。一直所有血清型均可致病, 散发病例多由B、C、Y型感染引起, 而A、C组则唱造成流行。B 和2b型感染更易引起败血症, 死亡率较高。 流行季节人群带菌率为1%—15%。 家庭密切接触着同时发病的可能性约为1%, 较一般人群高1000倍。 日托儿童接触者, 发病的危险性约为1‰。
, http://www.100md.com
各种原因所至的解剖缺陷和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均可能增加化脑的发病率。 常见原因包括颅底骨折、颅脑手术、脑室引流、皮肤窦道、脑脊膜膨出, 以及各类免疫缺陷等。 这些患儿除易于发生上述各种常见致病菌感染外, 还容易出现一些少见致病菌或机会性致病菌如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的感染。
[病理] 常见病理改变包括脑膜炎 (软脑膜炎和蛛网膜炎)、脑血管炎、脑炎, 脑室炎等。 软脑膜炎和蛛网膜炎是化脑的基本病变。 脑组织表面特别是脑沟部位的蛛网膜下腔可见炎性渗出物。 脊髓表面也经常受累。 脚间池、交叉池、血管间隙及颅神经鞘周围下腔可见炎性渗出物。 其主要成分是多形可白细胞, 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在渗出物或其细胞成分中可发现致病菌。 在病程的第2—3周, 单壳细胞及巨噬细胞逐渐增多, 可见软脑膜纤维化。在病变极期伴有浅表皮层肿胀,脑实质出现不同程度的受累, 可见脑室炎性改变。 血管受累(血管炎)十分常见, 炎性细胞浸润、内皮细胞增加及广泛的血管痉挛可引起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继发脑缺血或梗塞,病理表现为皮层神经元固缩性病变, 局部皮层和白质可见苍白区, 或可伴有出血。 脑膜炎症的刺激和血管炎均可引起脑实质的水肿、坏死(脑炎), 促使细胞因子释放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加上广泛炎症性病变使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这些因素均可引起脑水肿和颅压高,重者甚至发生脑疝。, http://www.100md.com(秦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