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痴呆(1)
老年期痴呆是指发生在老年期由于各种病因所致的以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这些病因包括大脑退行性病变、脑血管性病变、脑外伤、脑肿瘤、颅脑感染、中毒和代谢障碍,其中以阿尔采木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最为常见,已成为当前研究痴呆的重点课题。
早在1907年Alzheimer描述了AD,即以其名字命名。传统上把大脑原发性病变所致的痴呆分为老年性痴呆(Senile dementia)和早老性痴呆(Presenile dementia),后者主要包括AD和Pick病。近年来的研究指出,老年性痴呆和AD除了在发病年龄上有差异外,在临床与神经病理学方面,两者并无本质上的差异。故70年代以来采用了老年性痴呆Alzheimer型(SDAT)或Alzheimer病一词,不再分为老年性痴呆和早老性痴呆,而将AD分为两个亚型,即老年期(65岁以后)起病者称为AD1型;早老期(65岁以前)起病者称为AD2型。
, http://www.100md.com
脑血管病所致的痴呆,过去曾用过动脉硬化性痴呆的名称。后来人们发现,仅仅是动脉硬化症,虽然可以发生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自觉症状,还可以发生意识障碍、遗忘综合征、精神病症状、神经症综合征,但并不一定会导致痴呆,或者只有轻度的痴呆。故近年来不再应用脑动脉硬化性痴呆这一术语。Hachinski(1974)等提出多发梗塞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 MID)一词,认为痴呆的发生是由大、小梗塞灶多发的结果。所以MID被广泛应用。但是,梗塞灶不一定都是多发的,一个面积较大的单发梗塞灶,也可能引起痴呆。而且,由于脑缺血引起的以白质脱髓鞘为主的Binswanger型脑病,也可出现痴呆症状。另外,脑梗塞以外的脑血管性病变,如脑出血也可以发生痴呆的结局。因此,把脑血管障碍引起的痴呆,统称为MID是不全面的。为此,ICD-10命名为VD。
1 患病情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为6‰~8‰。在西方国家,65岁以上老年人中AD最高,约占2.5%,VD次之,约占0.9%,两者同时并存者为0.9%,其它类型的痴呆不足1%。西方国家的资料还表明,AD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上升,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占5~10%,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占20~25%。东方国家的研究结果则相反,日本的报道为VD最高,约占2.0%,AD次之,约占1.2%,其它原因所致的痴呆约占1.6%。并认为AD与VD患病率的高低提示了东西方国家的差异。陈学诗等(1987)对北京市西城区几个地段进行老年期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VD患病率高于AD,支持日本的研究结果。
, 百拇医药
从性别和年龄的调查结果来看,AD的发病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而VD则不明显。AD的发病以女性为多见,男女之比为7:26;VD则男性为多,男女之比为46:31。这一点东西方国家的资料是一致的。
2 临床表现
2. 1 AD 患者多发病于50岁前后,也有30岁发病的报道。本病多隐渐起病,病程进展缓慢。临床表现为持续进行性的记忆、智能障碍,伴有言语、视空间技能障碍及人格改变等。轻度的近事遗忘和性格改变是本病的早期症状,随后理解、判断、计算等智能活动全面下降,导致不能工作或操持家务,直至终日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口齿不清、语言杂乱。一般经5~10年发展为严重痴呆,最后常因褥疮、骨折、肺炎等并发症引起脏器衰竭而死亡。
人格改变和记忆障碍往往出现在疾病的早期。最初的人格改变是,病人变得主动性不足,活动减少,孤独,对新环境难以适应,自私,对周围环境兴趣减少,对人缺乏热情。以后兴趣越来越窄,对人冷淡,甚至对亲人漠不关心,情绪不稳,易激惹,因小事而暴怒,无故打骂家人等。进而缺乏羞耻及伦理感,不讲卫生,常常拾捡破烂,藏垢纳污以为奇世之宝,乱取他人之物据为己有,争吃抢喝类似孩童。病情严重时,可表现本能活动亢进,当众裸体,甚至发生违法行为。记忆障碍也是首发症状之一,特别是近期记忆的减退尤为明显。例如,刚用过的东西随手即忘,日常用品丢三落四。严重时饭后忘记自己是否进餐,不能记住新近接触的人名或地名,甚至遗忘贵重物品。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远期记忆也受损,不能回忆自己的工作经历、生活经历、甚至自己的年龄。为了弥补记忆方面的缺损,有的病人以虚构或错构来填充记忆的空白。, http://www.100md.com(马辛)
早在1907年Alzheimer描述了AD,即以其名字命名。传统上把大脑原发性病变所致的痴呆分为老年性痴呆(Senile dementia)和早老性痴呆(Presenile dementia),后者主要包括AD和Pick病。近年来的研究指出,老年性痴呆和AD除了在发病年龄上有差异外,在临床与神经病理学方面,两者并无本质上的差异。故70年代以来采用了老年性痴呆Alzheimer型(SDAT)或Alzheimer病一词,不再分为老年性痴呆和早老性痴呆,而将AD分为两个亚型,即老年期(65岁以后)起病者称为AD1型;早老期(65岁以前)起病者称为AD2型。
, http://www.100md.com
脑血管病所致的痴呆,过去曾用过动脉硬化性痴呆的名称。后来人们发现,仅仅是动脉硬化症,虽然可以发生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自觉症状,还可以发生意识障碍、遗忘综合征、精神病症状、神经症综合征,但并不一定会导致痴呆,或者只有轻度的痴呆。故近年来不再应用脑动脉硬化性痴呆这一术语。Hachinski(1974)等提出多发梗塞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 MID)一词,认为痴呆的发生是由大、小梗塞灶多发的结果。所以MID被广泛应用。但是,梗塞灶不一定都是多发的,一个面积较大的单发梗塞灶,也可能引起痴呆。而且,由于脑缺血引起的以白质脱髓鞘为主的Binswanger型脑病,也可出现痴呆症状。另外,脑梗塞以外的脑血管性病变,如脑出血也可以发生痴呆的结局。因此,把脑血管障碍引起的痴呆,统称为MID是不全面的。为此,ICD-10命名为VD。
1 患病情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为6‰~8‰。在西方国家,65岁以上老年人中AD最高,约占2.5%,VD次之,约占0.9%,两者同时并存者为0.9%,其它类型的痴呆不足1%。西方国家的资料还表明,AD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上升,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占5~10%,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占20~25%。东方国家的研究结果则相反,日本的报道为VD最高,约占2.0%,AD次之,约占1.2%,其它原因所致的痴呆约占1.6%。并认为AD与VD患病率的高低提示了东西方国家的差异。陈学诗等(1987)对北京市西城区几个地段进行老年期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VD患病率高于AD,支持日本的研究结果。
, 百拇医药
从性别和年龄的调查结果来看,AD的发病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而VD则不明显。AD的发病以女性为多见,男女之比为7:26;VD则男性为多,男女之比为46:31。这一点东西方国家的资料是一致的。
2 临床表现
2. 1 AD 患者多发病于50岁前后,也有30岁发病的报道。本病多隐渐起病,病程进展缓慢。临床表现为持续进行性的记忆、智能障碍,伴有言语、视空间技能障碍及人格改变等。轻度的近事遗忘和性格改变是本病的早期症状,随后理解、判断、计算等智能活动全面下降,导致不能工作或操持家务,直至终日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口齿不清、语言杂乱。一般经5~10年发展为严重痴呆,最后常因褥疮、骨折、肺炎等并发症引起脏器衰竭而死亡。
人格改变和记忆障碍往往出现在疾病的早期。最初的人格改变是,病人变得主动性不足,活动减少,孤独,对新环境难以适应,自私,对周围环境兴趣减少,对人缺乏热情。以后兴趣越来越窄,对人冷淡,甚至对亲人漠不关心,情绪不稳,易激惹,因小事而暴怒,无故打骂家人等。进而缺乏羞耻及伦理感,不讲卫生,常常拾捡破烂,藏垢纳污以为奇世之宝,乱取他人之物据为己有,争吃抢喝类似孩童。病情严重时,可表现本能活动亢进,当众裸体,甚至发生违法行为。记忆障碍也是首发症状之一,特别是近期记忆的减退尤为明显。例如,刚用过的东西随手即忘,日常用品丢三落四。严重时饭后忘记自己是否进餐,不能记住新近接触的人名或地名,甚至遗忘贵重物品。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远期记忆也受损,不能回忆自己的工作经历、生活经历、甚至自己的年龄。为了弥补记忆方面的缺损,有的病人以虚构或错构来填充记忆的空白。, http://www.100md.com(马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