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放射科 > 03
编号:10301894
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2)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国外文献在99年之前多提倡使用10ml/s的速度注射对比剂,经过系列研究,我们认为,在满足示踪剂原则的前提下,以4.5ml/s的速度“弹丸” 注射50ml对比剂,进行持续46秒的单层连续动态扫描(扫描速度为1层/秒,扫描条件为层厚10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100mA)也可得到高质量的灌注图像;且这种注射方法可以减少快速注射对比剂的危险性。1999年之后,这种注射方法也得到了国外学者的支持。

    动态扫描后,首先在病变侧及对侧相应部位选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比较各ROI的动态时间-密度曲线。然后,选择平扫CT密度在0~100 HU之间的组织,得到每一个像素的动态时间-密度曲线,根据公式计算各血流灌注参数。

    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CT灌注图像的表现

    由于缺血灶的血供减少,一般,病灶的时间-密度曲线较对侧相应区低平,波峰后移;与对侧相比,病灶侧的PT及MTT 明显延长,相对血流量明显减低。随访证实,在同一病灶内,梗死灶多表现为无信号区,而半暗带区多表现为相对血流量较对侧减低,PT及MTT 明显延长。也就是说,CT 灌注图像可以区分梗死灶与半暗带区。但是,对于发生再灌注的病灶,上述参数的变化便可能无此规律。

    3.CT灌注成像的影响因素

    CT 灌注图像的质量受对比剂注射总量速度,患者的心率和心输出量,以及CT扫描伪迹、部分容积效应等多种因素影响。结合我们的经验,一般小脑、脑干等常规CT扫描伪迹较大的部位,不适于进行CT 灌注成像;迅速进展的脑水肿以及迅速恶化的大面积的脑梗死不适宜进行此项检查;合并多发腔隙性病灶的缺血性脑卒中的CT灌注图像效果一般不好。

    4.CT灌注成像的应用意义

    近年来提倡的缺血半暗带理论(ischemic penumbra)认为,在正常区与严重缺血区之间存在中间区,即边缘带,这部分组织是功能性电活动可恢复区,但这种恢复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实验及临床研究证明,中风发病3~4小时后,缺血半暗带将发展成为不可逆的梗死灶,尽可能地保存、挽救缺血半暗带内有活力的组织是近年来的治疗重点。所以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成像的关键在于寻找一种特征性判定可恢复性脑组织区域及梗死灶范围的成像方法,以利于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包括选择溶栓的时机以及剂量等)。在血流动力学中,rCBF反映的是组织内血流量;MTT指的是对比剂通过感兴趣区的平均时间,主要是对比剂通过毛细血管的时间;rCBV计算的是感兴趣区内包括毛细血管和大血管在内的血管床容积。对比剂到达正常灌注区域造成组织强化时,CBF 与CBV成比例关系,并相互依赖;而急性脑缺血病人由于侧支循环代偿水平以及局部脑组织生化代谢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病例的这3个参数的变化也不完全一致;结合文献,已有CT灌注成像提示再灌注,而常规剂量的溶栓治疗最终导致出血性脑梗塞的病例。因此,个体化治疗是今后符合循证医学发展趋势的治疗方向,而CT灌注成像可以早期、快速地显示缺血病灶的范围;半定量地判断缺血程度,评价侧支循环;随访观察病变发展变化,以及进行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所以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有利和重要依据。, 百拇医药(刘翔 戴建平)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