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麻醉科 > 02
编号:10302088
脑电功率谱原理以及临床应用(1)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一、全麻药物在中枢神经中作用的基本原理

    人体的中枢神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建立广泛联系的基本结构。人类对所有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输出等都与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活动密切相关。早期的神经生理研究认为,全麻药物主要是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从而产生麻醉效果。但是通过近来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人类大脑中位于脑干的网状结构在维持人体意识清醒、改变情绪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自大脑皮层、小脑、脊髓的信号在此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通过上行通路与丘脑和下丘脑中的各神经元发生联系,从而对意识状态、应急等产生反应。在这部分网状结构中,上行激活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它参与调整和控制睡眠、朦胧、觉醒等人体意识状态的调节。即在睡眠-觉醒周期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的研究认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可能是全麻药物作用的靶区域。

    二、脑电测定的临床意义

    脑电的变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反映了神经细胞活动。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脑电振幅增高、频率加快。区域性的脑电频繁的变化,通过分析波形可以为临床提供一些疾病的诊断。如局部区域出现棘波往往是癫痫的典型表现。在缺血性脑病的损伤部位,脑电频率下降,振幅减小。在手术麻醉过程中,随着刺激的增加,脑电活动趋于频繁,振幅增加、频率加快。静脉麻醉药物和吸入麻醉药物在亚麻醉剂量时就可以引起病人α波增加,β波消失。当病人进入睡眠时,脑电活动表现出慢波振幅增高、频率减慢甚至可出现所谓的爆发性抑制。

    三、脑电功率谱的一般原理和意义

    1、原理:

    原始的脑电波监测操作、记录、分析过程复杂,同时干扰因素众多,所以作为临床麻醉监测意义不大。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脑电监测在麻醉过程中的应用重新得到重视。

    脑电功率谱是应用频谱分析技术,采用傅立叶分析,对原始脑电信号进行综合的数学分析和处理。先将原始脑电信号通过数学分析分解成不同振幅的正弦波,使成为数量化的频率和振幅经傅立叶转化成为频率-功率(振幅的平方)关系。并以频率为横坐标,功率为纵坐标,据此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不同频率脑电波的功率分布。频谱分析对脑电信号的采样间隔时间可能影响分析结果,目前认为最佳的采样间隔时间为2-4秒。

    为进一步分析得到的脑电频率-功率资料,根据大量的临床研究和验证,目前主要应用的有以下五个频谱 分析参数:

    边缘频率(Spectral edge frequency,SEF)

    SEF是指频谱分析中脑电波功率在95%时的脑电波频率,即在该频率内脑电活动占总功率的95%。

    中央频率(Median frequency,MF)

    MF是指频谱分析中脑电波功率在50%时的脑电波频率,脑电活动在该频率中上下各占50%。

    峰值频率(Peak power frequency,PPF)

    PPF是指频谱分析中脑电波功率最大的脑电波频率,在该频率下脑电活动最强。

    δ比例

    δ波的功率/(α+β)功率, 百拇医药(沈浩)
1 2 3 4 5 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