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排血量监测(5)
(三)温度稀释法(TDCO)
1、原理及方法 经肺动脉导管(PAC)采用温度稀释技术可测定CO。通过PAC末端的热敏电阻单臂电桥阻抗可探测肺动脉血流温度的变化,通过计算机算出温度稀释曲线下面积,结合注入液体的容积可推算出CO。温度稀释法再循环量很小(约为曲线峰值的4%),故可基本排除再循环所产生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
CO=V1 (TB-Ti)k1k2/△TB (t)dt
其中V1为注入溶液的容积,TB为血液温度,Ti为注入液体的温度,k1为密度因子(即比热乘以注入液体的比重除以血液比重和比热的积),k2为计算常数。公式的特点为血液温度变化与时间呈函数关系,并与温度稀释曲线下面积相当。
, http://www.100md.com
临床常用0~3℃或25℃(室温)的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作为指示剂。成人一般每次注入1~10毫升。小儿用1~5毫升。按体重计算,指示剂剂量(毫升)=10/70 体重(公斤)。将溶液从肺动脉漂浮导管头端30厘米开口于右心房的管腔内快速注入,溶液随之被血液稀释,同时温度随之由低而升高,经在离管端4厘米处的热敏电阻连续测定,记录温度-时间曲线,同时在仪器中输入常数,以及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平均动脉压,体表面积,仪器可很快报出CO及其他血流动力学指标,一般要连续做3次,取其平均值。
2、临床应用及评价 TDCO监测可广泛应用于重症心脏病患者术后、内科的严重心肌缺血、严重外伤以及心跳骤停等的心功能监护。但TDCO监测也存在一定的误差。首先是技术误差。包括:①注入溶液温度。冰溶液对干扰比值可提供信号,但是部分冷温经导管壁丢失;注射前在摆弄注射器时温度稍升高。以手握住10毫升注射器,则每13秒能增加1℃。而每升高1℃,估算CO将增大2.9%。使用室温的注射溶液就不必在注用前冷却注射器,影响也较小。但需注入较大容积才能感应热敏器。这对须严格限制输液总量同时又要连续测定CO的患者非常不利。②注入液的容积。所用容积越大,信号干扰的比值越佳,尤其是用室温注入液就更好。通常每次用10毫升,如果少于原定量,则测得CO将出现假象升高(曲线下面积减小)。③注入时间。肺动脉温度的基线水平随呼吸而变化。这是由于在呼吸不同时期从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反回心脏血量的比例不同所致。随呼吸而变化的肺动脉温度有赖于吸入气体的温度、湿度及流速。若注射与通气周期中某一点同步,则CO值变化范围在6.7%以内。如果注射时间与呼吸不同步,如超过周期一半时,CO值变化可高达14%。故有人建议将注射时间固定在呼吸周期中的某一点。另外,补液速度过快,致肺动脉温度过低,曲线下面积增加,估计出的CO值比实际值低,故要保持等同的注射速度或停注30秒,再测CO值。电灼器产生的干扰也是影响肺动脉温度的一个因素。再次是病理状态。如患者存在左向右分流,所测的CO包括肺血流量加分流血量。而在右向左分流时,某些注入液不通过热敏器直接进入主动脉,算出的CO值可能出现假性升高 。在低排状态下,由于注入液丧失明显等原因而出现误差。但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时,所测的CO较准确。
, 百拇医药
(四)连续温度稀释法(CCO)
1、原理及方法 CCO测定CO是将传统的肺动脉导管进行改进,在相当于右心室部位装入一热释放器,热释放器在安全范围内(不超过40℃)连续地、按非随机双序将热能释放入血,经右心室血稀释后,随右心室收缩,血液流到导管顶端,由于该处被稀释后血温下降而使传感顺产生一系列电位变化,形成与冷盐水相似的温度稀释曲线,从而计算出肺动脉血流速度和CO。
装入肺动脉导管的温度释放器有"开"和"关"两种状态,在"关"的状态没有热能释放人血,而在"开"的状态,温度释放器以7.5瓦的能量释放热量。"开"和"关"状态轮流交换,仪器内有自动监控释放温度装置并自动进行调节。因此监测CO不需人工校正。, 百拇医药(杭燕南)
1、原理及方法 经肺动脉导管(PAC)采用温度稀释技术可测定CO。通过PAC末端的热敏电阻单臂电桥阻抗可探测肺动脉血流温度的变化,通过计算机算出温度稀释曲线下面积,结合注入液体的容积可推算出CO。温度稀释法再循环量很小(约为曲线峰值的4%),故可基本排除再循环所产生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
CO=V1 (TB-Ti)k1k2/△TB (t)dt
其中V1为注入溶液的容积,TB为血液温度,Ti为注入液体的温度,k1为密度因子(即比热乘以注入液体的比重除以血液比重和比热的积),k2为计算常数。公式的特点为血液温度变化与时间呈函数关系,并与温度稀释曲线下面积相当。
, http://www.100md.com
临床常用0~3℃或25℃(室温)的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作为指示剂。成人一般每次注入1~10毫升。小儿用1~5毫升。按体重计算,指示剂剂量(毫升)=10/70 体重(公斤)。将溶液从肺动脉漂浮导管头端30厘米开口于右心房的管腔内快速注入,溶液随之被血液稀释,同时温度随之由低而升高,经在离管端4厘米处的热敏电阻连续测定,记录温度-时间曲线,同时在仪器中输入常数,以及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平均动脉压,体表面积,仪器可很快报出CO及其他血流动力学指标,一般要连续做3次,取其平均值。
2、临床应用及评价 TDCO监测可广泛应用于重症心脏病患者术后、内科的严重心肌缺血、严重外伤以及心跳骤停等的心功能监护。但TDCO监测也存在一定的误差。首先是技术误差。包括:①注入溶液温度。冰溶液对干扰比值可提供信号,但是部分冷温经导管壁丢失;注射前在摆弄注射器时温度稍升高。以手握住10毫升注射器,则每13秒能增加1℃。而每升高1℃,估算CO将增大2.9%。使用室温的注射溶液就不必在注用前冷却注射器,影响也较小。但需注入较大容积才能感应热敏器。这对须严格限制输液总量同时又要连续测定CO的患者非常不利。②注入液的容积。所用容积越大,信号干扰的比值越佳,尤其是用室温注入液就更好。通常每次用10毫升,如果少于原定量,则测得CO将出现假象升高(曲线下面积减小)。③注入时间。肺动脉温度的基线水平随呼吸而变化。这是由于在呼吸不同时期从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反回心脏血量的比例不同所致。随呼吸而变化的肺动脉温度有赖于吸入气体的温度、湿度及流速。若注射与通气周期中某一点同步,则CO值变化范围在6.7%以内。如果注射时间与呼吸不同步,如超过周期一半时,CO值变化可高达14%。故有人建议将注射时间固定在呼吸周期中的某一点。另外,补液速度过快,致肺动脉温度过低,曲线下面积增加,估计出的CO值比实际值低,故要保持等同的注射速度或停注30秒,再测CO值。电灼器产生的干扰也是影响肺动脉温度的一个因素。再次是病理状态。如患者存在左向右分流,所测的CO包括肺血流量加分流血量。而在右向左分流时,某些注入液不通过热敏器直接进入主动脉,算出的CO值可能出现假性升高 。在低排状态下,由于注入液丧失明显等原因而出现误差。但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时,所测的CO较准确。
, 百拇医药
(四)连续温度稀释法(CCO)
1、原理及方法 CCO测定CO是将传统的肺动脉导管进行改进,在相当于右心室部位装入一热释放器,热释放器在安全范围内(不超过40℃)连续地、按非随机双序将热能释放入血,经右心室血稀释后,随右心室收缩,血液流到导管顶端,由于该处被稀释后血温下降而使传感顺产生一系列电位变化,形成与冷盐水相似的温度稀释曲线,从而计算出肺动脉血流速度和CO。
装入肺动脉导管的温度释放器有"开"和"关"两种状态,在"关"的状态没有热能释放人血,而在"开"的状态,温度释放器以7.5瓦的能量释放热量。"开"和"关"状态轮流交换,仪器内有自动监控释放温度装置并自动进行调节。因此监测CO不需人工校正。, 百拇医药(杭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