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觉的传递和调制(3)
三、痛觉的调制
在神经系统中不仅有痛觉信息的传递系统,而且有痛觉信息的调制系统,实际上这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作用,不可截然分开。
(一)脊髓水平的调制
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闸门控制”学说。刺激皮肤发生的传入神经冲动进入脊髓后,被引进三个系统:①闸门控制系统;②中枢控制系统;③作用系统。总之,中枢通过一个闸门控制系统来接受有关伤害性的信息。闸门控制学说把来自外周和中枢的冲动对痛觉传递的调制和痛觉传递本身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有力地推动了痛觉生理学的争鸣和发展。
在脊髓背角胶质区,存在着大量的GABA能的中间神经元,其轴突及含囊泡的树突与传入神经C纤维末梢形成突触联结。GABA受体类型中,GABAB主要集中在背角Ⅰ、Ⅱ层,C纤维末梢上存在着这类受体。用GABAB受体激动剂baclofen,可对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产生长时程的抑制作用。
在背角胶质区,还有大量的阿片肽能(包括脑啡肽和强啡肽)中间神经元及各类阿片受体存在。脊髓鞘内注入微量吗啡或阿片肽则镇痛作用明显,提示阿片肽参与背角痛觉信息的调制,既有突触前机制,也有突触后机制。
(二)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
60年代研究吗啡镇痛作用的机制时,我国学者邹冈和张昌绍首先发现在兔第三脑室周围灰质内注入微量吗啡能够持久地抑制光热刺激所引起的痛反应。随后有许多工作证明从第三脑室尾端开始,沿中脑导水管到第四脑室头端为止的周围结构内注射微量吗啡均有镇痛作用,一般认为最有效区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腹外侧部。以后有人发现脑刺激镇痛与注射吗啡的有效镇痛区是完全一致的。
1973年国际上报道了脑内存在着阿片受体。1975年又首次发现了甲硫脑啡肽和亮脑啡肽。关于阿片肽与镇痛关系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证明阿片受体的分布与吗啡镇痛及脑刺激镇痛的有效部位十分一致,阿片肽在体内参与镇痛过程。, 百拇医药(吴根诚)
在神经系统中不仅有痛觉信息的传递系统,而且有痛觉信息的调制系统,实际上这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作用,不可截然分开。
(一)脊髓水平的调制
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闸门控制”学说。刺激皮肤发生的传入神经冲动进入脊髓后,被引进三个系统:①闸门控制系统;②中枢控制系统;③作用系统。总之,中枢通过一个闸门控制系统来接受有关伤害性的信息。闸门控制学说把来自外周和中枢的冲动对痛觉传递的调制和痛觉传递本身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有力地推动了痛觉生理学的争鸣和发展。
在脊髓背角胶质区,存在着大量的GABA能的中间神经元,其轴突及含囊泡的树突与传入神经C纤维末梢形成突触联结。GABA受体类型中,GABAB主要集中在背角Ⅰ、Ⅱ层,C纤维末梢上存在着这类受体。用GABAB受体激动剂baclofen,可对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产生长时程的抑制作用。
在背角胶质区,还有大量的阿片肽能(包括脑啡肽和强啡肽)中间神经元及各类阿片受体存在。脊髓鞘内注入微量吗啡或阿片肽则镇痛作用明显,提示阿片肽参与背角痛觉信息的调制,既有突触前机制,也有突触后机制。
(二)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
60年代研究吗啡镇痛作用的机制时,我国学者邹冈和张昌绍首先发现在兔第三脑室周围灰质内注入微量吗啡能够持久地抑制光热刺激所引起的痛反应。随后有许多工作证明从第三脑室尾端开始,沿中脑导水管到第四脑室头端为止的周围结构内注射微量吗啡均有镇痛作用,一般认为最有效区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腹外侧部。以后有人发现脑刺激镇痛与注射吗啡的有效镇痛区是完全一致的。
1973年国际上报道了脑内存在着阿片受体。1975年又首次发现了甲硫脑啡肽和亮脑啡肽。关于阿片肽与镇痛关系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证明阿片受体的分布与吗啡镇痛及脑刺激镇痛的有效部位十分一致,阿片肽在体内参与镇痛过程。, 百拇医药(吴根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