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中医科 > 10
编号:10302510
中风病概念及辨证规律(3)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二)《伤寒杂病论》首创中风之病名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并指出其病因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可见张仲景所论的中风,其病因为气血亏虚,外感风寒,经脉痹阻,脏腑功能失调,乃内外并重,互为因果。其主症为神识不清,舌蹇语涩,口眼喎斜,半身不遂。 并以邪中经络脏腑之浅深轻重分证,囊括外风及内风。除此之外,在《伤寒论》中,更多的论述六经传变中的伤寒和中风证。

    (三)《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在卷一“风病诸候”项下提出了除“中风”以外的“风癔”、“风口噤”、“风痱”、“风失音不语”、“风口噤”、“风偏枯”“风角弓反张”、“风舌强不得语”、“风痉”、“风痿”以及“五脏中风”等中风相关名称。其重点论述了外风所致病证以及外风在中风发病中的重要性。

    (四)《千金方》

    《千金方》中亦有“风痱”、“风懿”、“风痹”、“偏枯”等记载。

    (五)《医经溯洄集》

    《医经溯洄集》中王履从病因学角度提出了“真中”和“类中”。

    (六)《医学纲目》

    《医学纲目》中楼英首次将中风称为卒中。

    (七)《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中张景岳倡导“非风”学说,提出了“内伤积损”的论点。

    (八)《临证指南医案》

    喻嘉言在《尚论后篇·真中篇》中,提出“内风”一词。叶天士进一步强调水不涵木,肝阳偏亢的病变机理,提出了“内风”,并作为病名,以兹区别。

    (九)《雪雅堂医案·类中秘旨》

    张伯龙在《雪雅堂医案·类中秘旨》中亦提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是中风的主要原因,亦言“内风”、“昏仆”“血冲脑神经”。

    (十)《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参合西医之观点提出了“脑充血”证和“脑贫血”证,使中风病的认识更加切合实质。

    (十一)其它相关名称的区别

    1.以下所论之“中风”,实均属伤寒,热病范围,与《金匮要略》中的中风名虽同而实大异,应加以区别,也不是本研究讨论范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五脏之中风”。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2.《医宗金鉴》:“类中风证,皆名尸厥。谓形厥而气不厥也。故口鼻无气状类死尸而脉自动也。中虚、中气、中食、中寒、中火、中湿、中暑、中恶等证,虽忽然昏倒,人事不省,类乎真中风病,但不见口眼喎斜,偏废不仁等证,自可辨也。”

    可见《医宗金鉴》是从临床表现的角度,将“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的厥证命名为类中风,谓“类中类乎中风证。”而王安道是从病因学角度将不因外风所致之中风称为类中风。二者概念完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作为本研究的议题。, 百拇医药(杨金生)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