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治疗方法及预防研究(2)
二、其它疗法在中风病中的应用
(一)针灸
(1)中经络:①半身不遂: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 一般均刺患侧穴,也有先针健侧穴,后针病侧,交替施术,即“补健侧,泻患侧”的治法,适用于病程较久者。也有文献报导只针健侧与针刺患侧疗效无明显差异。选穴:上肢:肩髃、 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②口眼歪斜: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初起单针病侧,病久可左右均刺。选穴:地仓、颊车、合谷、内庭、太冲。
(2)中脏腑:①闭证: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毫针刺时用泻法,或点刺放血。 选穴:水沟、十二井穴、太冲、百会、风池、风府、颊车、大棱、合谷、太冲、行间、足三里、丰隆、涌泉。②脱证:取穴:神阙、关元、气海、肾俞、命门、足三里。
石学敏等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配穴:极泉、尺泽、委中、合谷,吞咽障碍加风池。治愈率54.84%,总有效率97.43%。是目前国内用针灸治疗中风案例最多,影响广大,疗效较高的治法。其主要学术特点是:(1) 在病因病机认识上的创新。在继承古代各家之论的基础上,针对中风病的两大症状──神志障碍和肢体瘫痪的主要原因是脑血管的闭塞不通,亦即“元神之府”失用,脑窍闭塞则神无所附,肢无所用,故明确提出中风病的根本病机为“窍闭神匿”,确定“醒脑开窍”为治疗中风的根本大法。(2)在选穴配方上的继承与创新。历代治疗中风多宗“治痿独取阳明”之论, 选穴配方多取阳经为主,石氏根据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选穴配方以“开窍启闭”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的生理功能为主,以疏通肢体经络之气为辅。(3)在针刺方面, 针刺手法及浅深方面的创新。在继承历代医家治疗中风多采用补法的基础上,经15年研究,石氏提出针刺方向、深度、频率、时间及两次治疗间隔时间为要素的手法量学概念。具体中风病诸穴的施术要求是:先刺双侧内关,进针1.5寸,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为度。 三阴交沿胫骨后缘进针,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度角,施提插泻法,至患侧下肢抽动三次为度。
(二)按摩
(1)推头: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头部垫毛巾。先用拇指推整个头部, 然后着重用拇指侧推病侧头部。同时多推百会穴,并从百会穴横行推到耳廓上方发际,往返数次。强度要大,以微有胀痛感为宜。最后用掌根揉病侧头部,并多揉风池穴。如有口眼歪斜,需用拇指推松弛一侧的太阳、听宫、听会、地仓等穴,同时用掌根轻揉痉挛一侧的面颊部。
(2)推上肢:半卧或坐位,用拇指推肩井、肩贞、肩髃等穴。然后用五指拿捏肩部,并沿三角肌、肱二头肌、三头肌肌腹捏到肘部。再用掐法取曲池、尺泽、手三里穴,使之得气。继而捏前臂肌肉,并捻转各手指。最后用两手搓动整个上肢,结束。
(3) 推下肢: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先用拇指推腰部肾俞穴,深推环跳穴。再用双手滚大小腿部,上下来回数遍,然后掐委中、承山、太溪、昆仑等穴,使之得气。然后患者改为仰卧位,用双手滚大腿肌肉。最后揉捏小腿至足部和各趾,结束。, 百拇医药(杨金生)
(一)针灸
(1)中经络:①半身不遂: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 一般均刺患侧穴,也有先针健侧穴,后针病侧,交替施术,即“补健侧,泻患侧”的治法,适用于病程较久者。也有文献报导只针健侧与针刺患侧疗效无明显差异。选穴:上肢:肩髃、 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②口眼歪斜: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初起单针病侧,病久可左右均刺。选穴:地仓、颊车、合谷、内庭、太冲。
(2)中脏腑:①闭证: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毫针刺时用泻法,或点刺放血。 选穴:水沟、十二井穴、太冲、百会、风池、风府、颊车、大棱、合谷、太冲、行间、足三里、丰隆、涌泉。②脱证:取穴:神阙、关元、气海、肾俞、命门、足三里。
石学敏等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配穴:极泉、尺泽、委中、合谷,吞咽障碍加风池。治愈率54.84%,总有效率97.43%。是目前国内用针灸治疗中风案例最多,影响广大,疗效较高的治法。其主要学术特点是:(1) 在病因病机认识上的创新。在继承古代各家之论的基础上,针对中风病的两大症状──神志障碍和肢体瘫痪的主要原因是脑血管的闭塞不通,亦即“元神之府”失用,脑窍闭塞则神无所附,肢无所用,故明确提出中风病的根本病机为“窍闭神匿”,确定“醒脑开窍”为治疗中风的根本大法。(2)在选穴配方上的继承与创新。历代治疗中风多宗“治痿独取阳明”之论, 选穴配方多取阳经为主,石氏根据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选穴配方以“开窍启闭”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的生理功能为主,以疏通肢体经络之气为辅。(3)在针刺方面, 针刺手法及浅深方面的创新。在继承历代医家治疗中风多采用补法的基础上,经15年研究,石氏提出针刺方向、深度、频率、时间及两次治疗间隔时间为要素的手法量学概念。具体中风病诸穴的施术要求是:先刺双侧内关,进针1.5寸,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为度。 三阴交沿胫骨后缘进针,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度角,施提插泻法,至患侧下肢抽动三次为度。
(二)按摩
(1)推头: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头部垫毛巾。先用拇指推整个头部, 然后着重用拇指侧推病侧头部。同时多推百会穴,并从百会穴横行推到耳廓上方发际,往返数次。强度要大,以微有胀痛感为宜。最后用掌根揉病侧头部,并多揉风池穴。如有口眼歪斜,需用拇指推松弛一侧的太阳、听宫、听会、地仓等穴,同时用掌根轻揉痉挛一侧的面颊部。
(2)推上肢:半卧或坐位,用拇指推肩井、肩贞、肩髃等穴。然后用五指拿捏肩部,并沿三角肌、肱二头肌、三头肌肌腹捏到肘部。再用掐法取曲池、尺泽、手三里穴,使之得气。继而捏前臂肌肉,并捻转各手指。最后用两手搓动整个上肢,结束。
(3) 推下肢: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先用拇指推腰部肾俞穴,深推环跳穴。再用双手滚大小腿部,上下来回数遍,然后掐委中、承山、太溪、昆仑等穴,使之得气。然后患者改为仰卧位,用双手滚大腿肌肉。最后揉捏小腿至足部和各趾,结束。, 百拇医药(杨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