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家治疗中风特点(一)(2)
(三)阐述中风乃内因之风
张氏认为昏瞀猝仆,痰壅涎流。语言蹇涩,瘫痪不仁即举世共知之中风病。然《素问》言中风者却不多见。惟《脉要精微论》“中恶风者,阳气受也”。《通评虚实论》“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以及《风论》之“饮酒中风”、“入房汗出中风”、“新沐中风”等,无一非外感之风,所以今之所谓中风,必不能援引《素问》之中风为据,以致《千金》、《外台》、《病源》、《甲乙》诸书,皆是外感之风,而绝无肝阳化风。对《素问》有关内风症状和病机(不以中风名之)则逐一剖析.《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 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五藏生成篇》“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玉机真藏论》“……则令人善忘(怒),忽忽眩冒而巅疾也。”《脉要精微论》“上实下虚,为厥巅疾”以及“煎厥”、“薄厥”、“大厥”等,说明血菀于上,气血并走于上则与西医之所谓血冲脑经大致相似,即内风昏瞀之病,皆是“肝胆火升,浮阳陡动,扰乱神志,或为暴仆,或为偏枯,或为脑晕昏厥,或为目冥耳聋,或更瞤动瘛疭,强直暴死,诸般病状,俱已历历如绘,此皆近世之所谓中风病也。批评汉唐医家,墨守中风二字,意用风药以治内风之错误,指出金元以真中、类中区别内、外二因,虽有所进步,但仍未言出中风实质。张氏认为:“与其仍类中之名,泛而不切,不得其要领,毋宁以内风二字,揭橥天下,而故名思义,易得指归。……即以内风挈其纲领,庶几名正言顺。”遂以内风二字郑重读之,而后中风病之真情实理,庶几大白于天下后世。
, http://www.100md.com
(四)论病机为血冲脑经
张氏推崇山东蓬莱张伯龙言中《素问》“大厥”之旨,气血并走于上即西医冲脑气筋,通过“以针锥伤兔脑”的实验观察,伯龙“悟及素问血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之病,即今所谓中风猝仆,不知人事之病。益信西医血冲脑气筋之说,与素问暗合,可以互相引证”所以他认为中风“皆由木火内动,肝风上扬以致血气并走于上,冲击前后脑气筋而为昏不知人,倾跌猝倒,肢体不用诸证,”的内风血冲脑气筋说。张氏山雷对此服膺最深,评价极高,称赞“是论之屏绝浮言,独标真义,尤为二千年来绝无仅有之作。”实则拔云雾而见青天,乃二千余年迷离恍惚之中风,始有定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临床验证和发挥,形成了更臻完善的内风血冲脑经说。
张氏对伯龙气筋之论给予补正为脑经。缘“西学脑经之论,其始译西人之书者,泽之为脑气筋。或称为脑经者,以其发源于脑,而分布于全体也。”并且指出:“惟经字是经脉之经,吾国医学本以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为全体气血循行之道路……,当作脑经为长,知旧译之作脑气筋者尚未尽稳惬”。且“此病发见之时,脑是受病之部位,而非酿病之源,病源为何,则肝阳不靖,气火生风,激其气血上冲犯脑,而震扰脑之神经耳。故谓是病为血冲脑经则可,而直以为脑病则不可。”“其内动之中风,则中字当读平声,是为肝风自中而发,由于水亏木动,火炽风生,而气血上奔……若激扰后脑,则昏不知人,激扰前脑,则肢体不动,激扰一部,则口眼喎斜,或为半身不遂,左右瘫痪等证”。
张氏在病机立法上也完善和补充了伯龙的理论。伯龙认为中风属“上实下虚”,“水亏火旺”。卒发之“中风”证是上实,而上实由于下虚。则其上虽实亦为假实,……而其下之虚,确是真虚,苟无实证可据,即当镇摄培补。”又言“肝木自旺之火为实火,肾水不能制火之火为虚火,而以小儿之急惊风,属于实火一类,大人之类中属于虚火一类。”而张氏则强调肾虚肝旺四字,必须分作两层设法,然后病情之标本知有缓急可分,治法之先后乃有次序可定。“盖肾水之虚,耗于平时,为是病之本;肝木之旺,肆于俄倾,为是病之标,急则治其标,缓则培其本。”这与伯龙“必以木旺水衰四字,扭作一气,纠结不开,以镇肝滋肾两法并为一路”的治法截然不同。张氏则根据习医十余年的临证体会,提出了镇肝熄风,潜阳降逆而佐以开泄痰浊之切合实际的治疗大法。如今在临床亦广泛运用。, 百拇医药(杨金生)
张氏认为昏瞀猝仆,痰壅涎流。语言蹇涩,瘫痪不仁即举世共知之中风病。然《素问》言中风者却不多见。惟《脉要精微论》“中恶风者,阳气受也”。《通评虚实论》“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以及《风论》之“饮酒中风”、“入房汗出中风”、“新沐中风”等,无一非外感之风,所以今之所谓中风,必不能援引《素问》之中风为据,以致《千金》、《外台》、《病源》、《甲乙》诸书,皆是外感之风,而绝无肝阳化风。对《素问》有关内风症状和病机(不以中风名之)则逐一剖析.《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 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五藏生成篇》“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玉机真藏论》“……则令人善忘(怒),忽忽眩冒而巅疾也。”《脉要精微论》“上实下虚,为厥巅疾”以及“煎厥”、“薄厥”、“大厥”等,说明血菀于上,气血并走于上则与西医之所谓血冲脑经大致相似,即内风昏瞀之病,皆是“肝胆火升,浮阳陡动,扰乱神志,或为暴仆,或为偏枯,或为脑晕昏厥,或为目冥耳聋,或更瞤动瘛疭,强直暴死,诸般病状,俱已历历如绘,此皆近世之所谓中风病也。批评汉唐医家,墨守中风二字,意用风药以治内风之错误,指出金元以真中、类中区别内、外二因,虽有所进步,但仍未言出中风实质。张氏认为:“与其仍类中之名,泛而不切,不得其要领,毋宁以内风二字,揭橥天下,而故名思义,易得指归。……即以内风挈其纲领,庶几名正言顺。”遂以内风二字郑重读之,而后中风病之真情实理,庶几大白于天下后世。
, http://www.100md.com
(四)论病机为血冲脑经
张氏推崇山东蓬莱张伯龙言中《素问》“大厥”之旨,气血并走于上即西医冲脑气筋,通过“以针锥伤兔脑”的实验观察,伯龙“悟及素问血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之病,即今所谓中风猝仆,不知人事之病。益信西医血冲脑气筋之说,与素问暗合,可以互相引证”所以他认为中风“皆由木火内动,肝风上扬以致血气并走于上,冲击前后脑气筋而为昏不知人,倾跌猝倒,肢体不用诸证,”的内风血冲脑气筋说。张氏山雷对此服膺最深,评价极高,称赞“是论之屏绝浮言,独标真义,尤为二千年来绝无仅有之作。”实则拔云雾而见青天,乃二千余年迷离恍惚之中风,始有定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临床验证和发挥,形成了更臻完善的内风血冲脑经说。
张氏对伯龙气筋之论给予补正为脑经。缘“西学脑经之论,其始译西人之书者,泽之为脑气筋。或称为脑经者,以其发源于脑,而分布于全体也。”并且指出:“惟经字是经脉之经,吾国医学本以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为全体气血循行之道路……,当作脑经为长,知旧译之作脑气筋者尚未尽稳惬”。且“此病发见之时,脑是受病之部位,而非酿病之源,病源为何,则肝阳不靖,气火生风,激其气血上冲犯脑,而震扰脑之神经耳。故谓是病为血冲脑经则可,而直以为脑病则不可。”“其内动之中风,则中字当读平声,是为肝风自中而发,由于水亏木动,火炽风生,而气血上奔……若激扰后脑,则昏不知人,激扰前脑,则肢体不动,激扰一部,则口眼喎斜,或为半身不遂,左右瘫痪等证”。
张氏在病机立法上也完善和补充了伯龙的理论。伯龙认为中风属“上实下虚”,“水亏火旺”。卒发之“中风”证是上实,而上实由于下虚。则其上虽实亦为假实,……而其下之虚,确是真虚,苟无实证可据,即当镇摄培补。”又言“肝木自旺之火为实火,肾水不能制火之火为虚火,而以小儿之急惊风,属于实火一类,大人之类中属于虚火一类。”而张氏则强调肾虚肝旺四字,必须分作两层设法,然后病情之标本知有缓急可分,治法之先后乃有次序可定。“盖肾水之虚,耗于平时,为是病之本;肝木之旺,肆于俄倾,为是病之标,急则治其标,缓则培其本。”这与伯龙“必以木旺水衰四字,扭作一气,纠结不开,以镇肝滋肾两法并为一路”的治法截然不同。张氏则根据习医十余年的临证体会,提出了镇肝熄风,潜阳降逆而佐以开泄痰浊之切合实际的治疗大法。如今在临床亦广泛运用。, 百拇医药(杨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