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中医科 > 10
编号:10302536
当代医家论治中风特点(一)(3)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20.朱良春(1917~)认为中风在急性发病时,一是肝阳上亢,内风肆扰;二是痰热壅盛,蒙窍阻络。对虫类药的应用,极有心得。

    21.周筱斋(1899~)认为中风病应从瘀、热、痰等治疗。瘀热在上,闭阻清窍,当下其瘀热,法当通腑祛瘀,方用桃仁承气;痰火壅结阳明,内闭神机者,当泻其痰火,法当清化痰热,方用温胆汤。

    22.刘冠军(1930~)根据尤在泾的经验,归纳针灸处理中风的大法为:通关,开噤,豁痰,启闭,固脱,治后遗症。病在脏腑属闭证,应按通关,开噤,豁痰三法,必须按步骤进行,不可颠倒。属脱证,治以固护真气为主,当急灸百会以升清阳,关元助命门真阳,气海固真气,壮真元,达到扶阳救逆之效。再刺素j、内关提高血压, 人中通阳醒神。病在经络,应以循经取穴,局部配穴进行针灸。对中风发生的预防,介绍了运动经络和灸三里、绝骨两种方法。

    23.高濯风(1922~)认为中风一证,纵观文献,多是治重于防。言治者多,言防者略。岂不知,病发而治,难求完璧,能不落后遗症者几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中风先兆绝当重视。中风先兆,非中风可比。从宏观而言,今活血化瘀法,是治“未病”;从微观而言,亦是已病。
, http://www.100md.com
    24.郭维一(1930~)认为中风病在发病前是有一定预兆的,这与自然界“大风欲来,微风先到”之风性相似。中风先兆主要症候有头昏头胀,肢体麻木,头痛头闷,说话不利,耳鸣耳聋,神疲嗜睡。有的单独发生,有的二三种并发,主要病机是“痰瘀阻络(脑络)”预防用药有丹参、白芥子、水蛭、葛根等。

    25.张学文(1935~)认为“血瘀”乃为中风先兆症发生的关键环节,防治上则应以活血化瘀为基本大法。经过反复筛选,研制出以草决明、丹参、川芎、山楂等为主组成的“小中风片”,在防治方面,获得了满意效果。在脑出血急性期适当的使用活血化瘀药亦是十分必要的,认为离经之血便是瘀,出血愈多,瘀血也越重。在后遗症的治疗方面,首先当以活血化瘀兼以益气、理气、通络。且常规配用乌梢、僵蚕、全蝎、水蛭等长期服用。临床每嘱患者在服药后,将所剩之药渣再加陈艾叶、花椒等热敷或沾药汁擦洗患侧,使药力直达病所。

    26.丁甘仁(1865~1926年)这里借鉴职延广的研究结论,将丁氏治疗中风之经验归纳为中脏腑治疗五法和中经络治疗四法。九法当中包含了滋阴、熄风、开窍、涤痰、清神、潜阳、助阳、峻补元阳、祛风开痹、益气、通络、养血、活血、降逆等十几种具体治疗方法,其临床用药特点亦根据以上治法而选择。
, 百拇医药
    27.吴瑞甫(1871~1951)著《脑髓病论》、《删补中风论》等书,提倡中西医结合,讲求实效。认为中风为脑病,创血热生风之说,“夫中风,血病也。吐天士俞车扶辈用柔润熄风之法,最为有识。”“中风之人每多血热,头常痛,大便时常燥结,卫气热而中风以起,脑筋之血,受卫热煎熬,……则脉管不胜胀积而绽破矣,此中风之所自来者也”。吴氏汇通中西,提出了:“偏枯者,其源由血热者多,我国古圣名为中风,以热盛则生风也”“脑积血即我国所谓头风也。《嘉氏内科》云:“脑积血病状分三等……”。将中风一病与西医之脑脉闭塞,血涌入脑,而且细分脑外、脑里,并认为凡在大脑左前第三回处之脉管损破必令其言语不清,或有不能说出之音。血涌入前脑……。血涌入左中脑……。又乃血涌入后脑,或后中脑……。血涌入脑里各房(即脑室),则病状凶险,沉昏不醒,半体或周身抽筋,或半身麻痹,及两眼瞳仁不同,一大一小。”在治疗上主张清润疏风,兼化痰清热。用熊笏之汤加甘菊、生地之法。或先服竹沥汤及加味玉女煎,以治其热,则风自熄。另外,吴氏在中风先兆症和中风护理、主张静卧等方面论述,确有高见,验之临床,实为今人之所鉴。, http://www.100md.com(杨金生)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