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检查设备及方法(2)
2 三面镜 为接触性检查。通过裂隙灯的光源和观察系统进行检查。中央部分与接触镜同,用于观察后极部眼底。三个镜面分别斜度为:75°检查赤道部以内;67°检查赤道部;59°周边部和房角,结合巩膜压迫法方可检查远周边部(含锯齿缘部)视网膜。
优点:放大率高,有立体感,用于分辨小裂孔,特别是后极部裂孔如黄斑裂孔。可详细分辨玻璃体、视网膜前或后的病变。
缺点:可视范围小,不易获得整体概念,不宜接触角膜者不能使用。
3 双目显微间接检眼镜
非接触性检查。应用眼科生物显微镜(裂隙灯)加非球面镜(+90D、+78D、+60D或全视网膜镜)置于患眼前,(不同屈光度的)以不同宽度的光带检查眼底,较双目间接检眼镜放大10~25倍的倒置虚象、立体感更强,利于识别极浅的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前或后病变。照明好、视野宽、图象足够大,设备简单,不接触眼表面,患者易于接受,但需患者良好配合。
, 百拇医药
二、特殊检查:上述检查方法均为肉眼直接静态观察眼底的形态,比较表面,以下简要介绍特殊检查法。
1 眼底血管造影:眼底血管造影包括两种不同的方法,即以观察视网膜血管为主的荧光血管造影和观察脉络膜血管的吲哚青绿脉络膜造影。分别以不同的滤光片组合摄象机进行拍摄,用照相机或监视器记录图象。使对眼底病的研究不断深入。早在1925年Noordensen制成眼底照相机,行眼底照相,1961年Novotny 和Alvis 创眼底荧光照相法。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isen angiography, FFA )视网膜荧光血管造影术的原理,是用装有特定的滤光片组合的眼底照相机,拍摄荧光素在视网膜血管中循行时吸收激发光线后所发射出的荧光,荧光素在眼底所循行之处均能在胶片感光而显影,因此通过荧光血管造影可以观察视网膜的细微结构,使活体状态下的眼底血液循环状态,由眼底镜的静态观察变成动态研究。在理解眼底组织的生理、病理学改变和临床诊断、治疗选择、疗效观察、推断预后等均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已较普遍应用。例如较常见的视网膜血管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病,应用荧光血管造影发现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达到一定范围则应给予激光光凝,防止新生血管形成,避免病变进一步加重。吲哚青绿脉络膜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吲哚青绿是一种染料,其分子量为775,易溶于水,难溶于盐溶液,以注射用蒸馏水充分溶解,使用时新鲜配制,静脉注射。ICG不参与体内代谢分解,由胆汁迅速排出。其副作用较荧光素轻,但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或禁用。ICG 进入血液中98%与血浆蛋白结合,吸收和激发光谱分别为805nm 及835nm,近于红外光谱区,适合红外光作为激发光源。可以用红外眼底照相机或激光扫描检眼镜进行摄像。经图象处理系统将动态的图象储存于高分辨率的录象带中,应用视频卡可获得静态图象,并存于硬盘或光盘内。用视频打印机可直接打印图象。通过吲哚青绿发出的荧光强度较弱,仅为荧光素钠的1/25。而计算机图象处理系统可以处理增强。荧光造影有局限性,不能准确的显示脉络膜的结构和循环的特点,许多眼底病如脉络膜肿瘤、葡萄膜炎、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等,由于吲哚青绿分子与蛋白结合,使其不易渗漏而遮蔽脉络膜血管,从而较清楚的显示脉络膜血管结构和新生血管等病变。但ICGA不易于显示视网膜血管,因此两种造影检查互为补充。ICGA对于色素上皮下和脉络膜眼底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图1 )
(a)彩色眼底图、(b)0:26.9 FFA黄斑区大片低荧光、(c)0:28.3 ICGA大片低荧光区内显示CNV荧光着染(d)FFA示晚期CNV荧光渗漏 ▽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 百拇医药(王景昭)
优点:放大率高,有立体感,用于分辨小裂孔,特别是后极部裂孔如黄斑裂孔。可详细分辨玻璃体、视网膜前或后的病变。
缺点:可视范围小,不易获得整体概念,不宜接触角膜者不能使用。
3 双目显微间接检眼镜
非接触性检查。应用眼科生物显微镜(裂隙灯)加非球面镜(+90D、+78D、+60D或全视网膜镜)置于患眼前,(不同屈光度的)以不同宽度的光带检查眼底,较双目间接检眼镜放大10~25倍的倒置虚象、立体感更强,利于识别极浅的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前或后病变。照明好、视野宽、图象足够大,设备简单,不接触眼表面,患者易于接受,但需患者良好配合。
, 百拇医药
二、特殊检查:上述检查方法均为肉眼直接静态观察眼底的形态,比较表面,以下简要介绍特殊检查法。
1 眼底血管造影:眼底血管造影包括两种不同的方法,即以观察视网膜血管为主的荧光血管造影和观察脉络膜血管的吲哚青绿脉络膜造影。分别以不同的滤光片组合摄象机进行拍摄,用照相机或监视器记录图象。使对眼底病的研究不断深入。早在1925年Noordensen制成眼底照相机,行眼底照相,1961年Novotny 和Alvis 创眼底荧光照相法。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isen angiography, FFA )视网膜荧光血管造影术的原理,是用装有特定的滤光片组合的眼底照相机,拍摄荧光素在视网膜血管中循行时吸收激发光线后所发射出的荧光,荧光素在眼底所循行之处均能在胶片感光而显影,因此通过荧光血管造影可以观察视网膜的细微结构,使活体状态下的眼底血液循环状态,由眼底镜的静态观察变成动态研究。在理解眼底组织的生理、病理学改变和临床诊断、治疗选择、疗效观察、推断预后等均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已较普遍应用。例如较常见的视网膜血管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病,应用荧光血管造影发现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达到一定范围则应给予激光光凝,防止新生血管形成,避免病变进一步加重。吲哚青绿脉络膜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吲哚青绿是一种染料,其分子量为775,易溶于水,难溶于盐溶液,以注射用蒸馏水充分溶解,使用时新鲜配制,静脉注射。ICG不参与体内代谢分解,由胆汁迅速排出。其副作用较荧光素轻,但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或禁用。ICG 进入血液中98%与血浆蛋白结合,吸收和激发光谱分别为805nm 及835nm,近于红外光谱区,适合红外光作为激发光源。可以用红外眼底照相机或激光扫描检眼镜进行摄像。经图象处理系统将动态的图象储存于高分辨率的录象带中,应用视频卡可获得静态图象,并存于硬盘或光盘内。用视频打印机可直接打印图象。通过吲哚青绿发出的荧光强度较弱,仅为荧光素钠的1/25。而计算机图象处理系统可以处理增强。荧光造影有局限性,不能准确的显示脉络膜的结构和循环的特点,许多眼底病如脉络膜肿瘤、葡萄膜炎、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等,由于吲哚青绿分子与蛋白结合,使其不易渗漏而遮蔽脉络膜血管,从而较清楚的显示脉络膜血管结构和新生血管等病变。但ICGA不易于显示视网膜血管,因此两种造影检查互为补充。ICGA对于色素上皮下和脉络膜眼底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图1 )
(a)彩色眼底图、(b)0:26.9 FFA黄斑区大片低荧光、(c)0:28.3 ICGA大片低荧光区内显示CNV荧光着染(d)FFA示晚期CNV荧光渗漏 ▽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 百拇医药(王景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