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教育就业 > 继续教育 > 口腔科 > 01 > 正文
编号:10302740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谭载友
1 2 3 4下一页
     1972年,Flowere和Vane首先提出[1],非甾体抗炎药(NSAID)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而阻断花生四烯酸合成炎症介质一前列腺素,从而发挥止痛和抗炎作用。

    1991年,Xie和Simmons等发现[2],COX存在两种同工酶:COX-1和COX-2。基于这一发现,人们提出了解释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机理和毒副作用机理的假说,其包涵两条基本假设:(1)介入炎症、疼痛和发热和前列腺素只由COX-2衍化而来,可促使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COX-2为诱导酶,主要在炎症细胞中表达;(2)参与调节正常细胞活动并在胃肠道和肾功能中起重要作用的前列腺素仅来源于COX-1衍化。COX-1是机体本身固有的酶,它存在于大多数组织之中。大多数非甾体抗炎药对COX-2和COX-1的抑制作用缺乏选择性,抑制了COX-1,则使在胃肠粘膜中起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合成受到了抑制,是非甾体抗炎药产生胃肠道损伤等毒副作用的主要原因。简而言之,这一假说认为:对COX-2的抑制是构成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的基础,同时选择性抑制COX-2可以减少或消除其在治疗剂量条件下的副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