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神经药理学研究的主要进展(上)(2)
在镇痛研究方面,邹冈、张昌绍等早在50年代就报道吗啡镇痛作用部位在下丘脑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得到国际同行的赞许。6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大规模地研究针刺镇痛原理,以生理学工作者为主,药理学和其他基础医学学科也参与了这一研究。韩济生等的大量研究证明,针刺在未达到伤害性程度的条件下即可激活中枢阿片肽的释放,产生镇痛效应。此外,还涉及到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非阿片肽(如P物质、甘丙肽等)和抗阿片肽(如CCK,AII,OFQ等),针刺镇痛及其原理的研究成果已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对防病治病和提示脑的奥秘特别痛觉的神经机制具有重大意义。在脑中存在μ、δ、κ阿片受体亚型,羟甲芬太尼(Ohmefentanyl, OMF)是高选择性、强亲和力的μ受体激动,可作为研究μ阿片受体亚型的工具药。氮杂二环壬烷类衍生物P7521镇痛活性为吗啡的2000倍。它的μ受体结合较牢固、解离甚慢、不易洗脱,可作为研究受体特性的工具药。
二、新药研究
1.中枢抑制药 灵芝是中医的一味珍贵的滋补药,有“仙草”之称。研究证明,灵芝孢子粉注射液及薄盖灵芝注射液有较强的中枢作用:(1)抑制小鼠自主活动。协同利血平和氯丙嗪的抑制作用以及完全对抗苯丙胺的兴奋作用;(2)延长巴比妥钠睡眠时间;(3)对化学药物如烟碱、戊四唑所致小鼠惊厥死亡和消炎痛、洋地黄毒苷所致小鼠中毒死亡有一定保护作用。(4)减少毛果芸香碱引起的流涎过多;(5)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6)用蒙古沙鼠做试验,灵芝注射液有抗脑缺血作用,且使缺血脑皮层内PGL2/TXA2比值升高。值得指出的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和萎缩性肌强直症,国内外迄今无较好的治疗药物。应用灵芝注射液治疗这两种疾病,取得一定疗效,症状改善有效率约50%。鉴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病人血清醛缩酶明显升高,刘耕陶用皮下注射2,4-二氯苯氧乙酸使小鼠产生高醛缩酶血症作为指标,寻找灵芝治疗肌病的有效成分。结果从薄盖灵芝中分离出的尿嘧啶及尿嘧啶核苷有明显降低醛缩酶的作用。临床也初少证明尿嘧啶核苷是灵芝治疗肌病的有效成分之一。此外,对皮肌炎、硬皮病、红斑狼疮和斑秃等也有一定疗效。实验还证明,五味子、僵蚕、天麻、石菖蒲等均有中枢镇静、神经递质和受体药理及药代动力学等,说明醇甲不仅有一定安定作用,还有抗惊厥作用,表明醇甲的中枢作用与多巴胺系统有联系。
, 百拇医药
2.抗胆碱药和拟胆碱药 青藏高原地区民间有使用唐古特山莨菪治疗各种疼痛的经验,但如用量过大,便出现阿托品样中毒副作用。据此,60年代初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与青海省协作从该植物地上部分分离出两种新的托品类生物碱——山莨菪碱和樟碱。山莨菪碱的化学结构与阿托品相似,只是托品环上多一个羟基;樟柳碱的结构与东莨菪碱相似,只是侧链上多一个羟基。
药理实验表明,山莨菪碱的中枢作用较阿托品弱6~20倍;樟柳碱的中枢作用比东莨菪碱弱,而与阿托品相近。山莨菪碱和樟柳碱的解平滑肌痉挛作用与阿托品相当,但抑制唾液分泌及扩瞳作用则比阿托品弱。在相同剂量下,三者均能对抗有机磷(DFP、敌百虫、E605)的毒性,提高对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其中以樟柳碱最显著。静脉注射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以阿托品最大,山莨菪碱、东莨菪碱次之,樟柳碱最小。
樟柳碱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眼底血管痉挛性疾患,有机农药中毒和预防眩晕等均有较好效果。在友谊医院儿科临床观察中山莨菪碱用于抢救各种感染性休克(中毒性痢疾、暴发性流脑、中毒性肺炎、出血性肠炎等),配合其他治疗措施,可显著降低病人的死亡率。根据临床观察首先提出山莨菪碱的治疗作用是由于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因而能治疗休克,后又被推广用于不同病因的休克如烧伤性休克、出血性休克等。
修瑞娟对山莨菪碱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做了大量研究,进而对微循环理论提出了新的观点,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杨国栋及其同事通过深入地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扩大了莨菪类药物的用途,如明显抑制肾上腺素、5-HT和组胺收缩肺小血管的作用,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提高细胞对缺血、缺氧、毒素的耐受、稳定细胞膜等等,特别是成功地用于戒毒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国内外前来治疗者甚多,这是适应证的一个突破。, 百拇医药(张均田)
二、新药研究
1.中枢抑制药 灵芝是中医的一味珍贵的滋补药,有“仙草”之称。研究证明,灵芝孢子粉注射液及薄盖灵芝注射液有较强的中枢作用:(1)抑制小鼠自主活动。协同利血平和氯丙嗪的抑制作用以及完全对抗苯丙胺的兴奋作用;(2)延长巴比妥钠睡眠时间;(3)对化学药物如烟碱、戊四唑所致小鼠惊厥死亡和消炎痛、洋地黄毒苷所致小鼠中毒死亡有一定保护作用。(4)减少毛果芸香碱引起的流涎过多;(5)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6)用蒙古沙鼠做试验,灵芝注射液有抗脑缺血作用,且使缺血脑皮层内PGL2/TXA2比值升高。值得指出的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和萎缩性肌强直症,国内外迄今无较好的治疗药物。应用灵芝注射液治疗这两种疾病,取得一定疗效,症状改善有效率约50%。鉴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病人血清醛缩酶明显升高,刘耕陶用皮下注射2,4-二氯苯氧乙酸使小鼠产生高醛缩酶血症作为指标,寻找灵芝治疗肌病的有效成分。结果从薄盖灵芝中分离出的尿嘧啶及尿嘧啶核苷有明显降低醛缩酶的作用。临床也初少证明尿嘧啶核苷是灵芝治疗肌病的有效成分之一。此外,对皮肌炎、硬皮病、红斑狼疮和斑秃等也有一定疗效。实验还证明,五味子、僵蚕、天麻、石菖蒲等均有中枢镇静、神经递质和受体药理及药代动力学等,说明醇甲不仅有一定安定作用,还有抗惊厥作用,表明醇甲的中枢作用与多巴胺系统有联系。
, 百拇医药
2.抗胆碱药和拟胆碱药 青藏高原地区民间有使用唐古特山莨菪治疗各种疼痛的经验,但如用量过大,便出现阿托品样中毒副作用。据此,60年代初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与青海省协作从该植物地上部分分离出两种新的托品类生物碱——山莨菪碱和樟碱。山莨菪碱的化学结构与阿托品相似,只是托品环上多一个羟基;樟柳碱的结构与东莨菪碱相似,只是侧链上多一个羟基。
药理实验表明,山莨菪碱的中枢作用较阿托品弱6~20倍;樟柳碱的中枢作用比东莨菪碱弱,而与阿托品相近。山莨菪碱和樟柳碱的解平滑肌痉挛作用与阿托品相当,但抑制唾液分泌及扩瞳作用则比阿托品弱。在相同剂量下,三者均能对抗有机磷(DFP、敌百虫、E605)的毒性,提高对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其中以樟柳碱最显著。静脉注射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以阿托品最大,山莨菪碱、东莨菪碱次之,樟柳碱最小。
樟柳碱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眼底血管痉挛性疾患,有机农药中毒和预防眩晕等均有较好效果。在友谊医院儿科临床观察中山莨菪碱用于抢救各种感染性休克(中毒性痢疾、暴发性流脑、中毒性肺炎、出血性肠炎等),配合其他治疗措施,可显著降低病人的死亡率。根据临床观察首先提出山莨菪碱的治疗作用是由于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因而能治疗休克,后又被推广用于不同病因的休克如烧伤性休克、出血性休克等。
修瑞娟对山莨菪碱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做了大量研究,进而对微循环理论提出了新的观点,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杨国栋及其同事通过深入地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扩大了莨菪类药物的用途,如明显抑制肾上腺素、5-HT和组胺收缩肺小血管的作用,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提高细胞对缺血、缺氧、毒素的耐受、稳定细胞膜等等,特别是成功地用于戒毒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国内外前来治疗者甚多,这是适应证的一个突破。, 百拇医药(张均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