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痴呆的研究进展(1)
一、概述
(一)、痴呆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有(近和远)记忆、认知、语言、行为障碍和人格改变,必须有记忆和认知障碍,语言、行为障碍和人格改变中有一项突出;不是发生在谵妄等有意识障碍时;已影响病人日常生活、职业和社交活动;历时4个月以上。
(二)、中国老年期痴呆。按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达国家65以上、发展中国家60岁以上为老年。中国高速老龄化:由于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平均期望寿命延长,老龄人增多;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推行晚婚节育,人口出生率降低,故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中国60岁以上为老年期,老年时期发生的痴呆为老年期痴呆(Elderly Dementia, ED)。按病因,ED又可分为:以进行性、退行性临床和病理脑病为特征的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 AD),由脑血管病所致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AD和VD的交织和混合的混合性痴呆(Mixed Dementia, MD),绝非AD+VD,和其它型痴呆。近年相继多次召开有关血管性痴呆的国际会议,共识为:尽量避免滥用“混合性痴呆”,否则可能会成为“纸篓”诊断。过去错误印象为:中国ED发病率低,且以VD为主。近年北京地区情况:65岁以上人群中ED的发生率为7%。分类为:AD、VD和其他依次占60%、30%和10%。这些与西方国家相仿。导致错误印象的可能原因:1, 中国,传统家庭多于核心家庭。2, 一般认为:老年人记忆力差等是一种正常现象。3, 76%ED病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有此病。4, 部分因经费问题而就医较少。
(三)、危害性:个人的不幸,家庭的痛苦,社会的负担。
二、病因
(一)、内因。遗传因素: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基因、载脂蛋白(Apo)E4等位基因、糖类代谢基因、线粒体老化。
(二)、外因。运动、雌激素、老化等
(三)、危险因素。受教育水平低等。
三、发病机制
AD病人脑内,尤其是颞叶、海马、CA1区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降低,但丁酰胆碱酯酶(BuChE)活性增高,与老年斑(Senile Plaque, SP)和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形成密切相关。
(一)、炎症参与AD发病机制的证据:1, Aβ不能完全解释AD病理改变中的炎症所见。2, 炎症参与了AD的神经元死亡和SP的形成。3,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非甾脂类消炎药能降低AD的风险。4, 消炎药能减少活化小胶质细胞的数量。活化胶质细胞分泌IL-1、IL-6和TNF-α。IL-1和IL-6诱导急性炎性蛋白(如ApoE等)生成。小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活化与Aβ积聚呈正相关。5, AD病人有IgG、TNF-α受体和sIL-2受体增高。
(二)、神经元功能障碍和死亡的机制
APP,早老素1(PS1),PS2基因突变致炎性反应、氧化损伤;Tau基因突变和信号转换导致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和双股螺旋丝(paired helical filaments,PHF),Tau 增高(神经元转运障碍);以上两者致神经元功能障碍,死亡。APP和PS1基因突变与β淀粉样蛋白(Aβ42)生成有关。APP和PS1基因突变导致α-和β-分泌酶使APP降解异常增高,使Aβ42生成过量。Aβ42与AD脑中SP形成和神经元功能障碍、死亡有关。
(三)、胆碱能缺陷性学说, http://www.100md.com(许贤豪)
(一)、痴呆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有(近和远)记忆、认知、语言、行为障碍和人格改变,必须有记忆和认知障碍,语言、行为障碍和人格改变中有一项突出;不是发生在谵妄等有意识障碍时;已影响病人日常生活、职业和社交活动;历时4个月以上。
(二)、中国老年期痴呆。按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达国家65以上、发展中国家60岁以上为老年。中国高速老龄化:由于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平均期望寿命延长,老龄人增多;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推行晚婚节育,人口出生率降低,故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中国60岁以上为老年期,老年时期发生的痴呆为老年期痴呆(Elderly Dementia, ED)。按病因,ED又可分为:以进行性、退行性临床和病理脑病为特征的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 AD),由脑血管病所致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AD和VD的交织和混合的混合性痴呆(Mixed Dementia, MD),绝非AD+VD,和其它型痴呆。近年相继多次召开有关血管性痴呆的国际会议,共识为:尽量避免滥用“混合性痴呆”,否则可能会成为“纸篓”诊断。过去错误印象为:中国ED发病率低,且以VD为主。近年北京地区情况:65岁以上人群中ED的发生率为7%。分类为:AD、VD和其他依次占60%、30%和10%。这些与西方国家相仿。导致错误印象的可能原因:1, 中国,传统家庭多于核心家庭。2, 一般认为:老年人记忆力差等是一种正常现象。3, 76%ED病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有此病。4, 部分因经费问题而就医较少。
(三)、危害性:个人的不幸,家庭的痛苦,社会的负担。
二、病因
(一)、内因。遗传因素: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基因、载脂蛋白(Apo)E4等位基因、糖类代谢基因、线粒体老化。
(二)、外因。运动、雌激素、老化等
(三)、危险因素。受教育水平低等。
三、发病机制
AD病人脑内,尤其是颞叶、海马、CA1区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降低,但丁酰胆碱酯酶(BuChE)活性增高,与老年斑(Senile Plaque, SP)和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形成密切相关。
(一)、炎症参与AD发病机制的证据:1, Aβ不能完全解释AD病理改变中的炎症所见。2, 炎症参与了AD的神经元死亡和SP的形成。3,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非甾脂类消炎药能降低AD的风险。4, 消炎药能减少活化小胶质细胞的数量。活化胶质细胞分泌IL-1、IL-6和TNF-α。IL-1和IL-6诱导急性炎性蛋白(如ApoE等)生成。小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活化与Aβ积聚呈正相关。5, AD病人有IgG、TNF-α受体和sIL-2受体增高。
(二)、神经元功能障碍和死亡的机制
APP,早老素1(PS1),PS2基因突变致炎性反应、氧化损伤;Tau基因突变和信号转换导致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和双股螺旋丝(paired helical filaments,PHF),Tau 增高(神经元转运障碍);以上两者致神经元功能障碍,死亡。APP和PS1基因突变与β淀粉样蛋白(Aβ42)生成有关。APP和PS1基因突变导致α-和β-分泌酶使APP降解异常增高,使Aβ42生成过量。Aβ42与AD脑中SP形成和神经元功能障碍、死亡有关。
(三)、胆碱能缺陷性学说, http://www.100md.com(许贤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