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超声检查术的临床应用(2)
5、预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危险性。
6、胰腺假性囊肿引流。
7、慢性胰腺炎。
8、引导细针穿刺(诊断及治疗)。
内镜超声检查术的禁忌证基本上与一般胃镜检查相同,但由于超声内镜的头端硬性部较长,最大径约13mm,插镜通过食管入口部有时会发生困难,尤其是年迈患者由于颈椎变形更难插入,此时切不可勉强,以免造成食管入口部撕裂或穿孔;此外,遇有严重食管及大肠癌性狭窄时也不可勉强通过。
消化管粘膜下肿瘤及胃粘膜粗大皱襞的诊断
消化内镜学的发展使得消化管粘膜表面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一般消化内镜仍难以准确诊断消化管壁内的病变。内镜超声检查不仅能够观察粘膜表面,而且能将消化管管壁的全层厚度及其五层结构清晰显示,它不仅能够准确诊断粘膜下病变及异常,而且对表面覆盖正常粘膜的任何消化管管腔内隆起做出判断。因此内镜超声检查能够准确地对消化管壁内病变与壁外压迫作出鉴别,准确率达95%,而一般内镜为39%,X光造影为75%,CT为67%(2)。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自1989年至1996年7月间对196例经普通胃镜诊断为胃粘膜下占位的患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确定126例为真正的粘膜下肿物,68例为外压性隆起,其中53例为正常器官或组织外压,15例为病理性肿物外压,经手术及随访证实内镜超声的判断全部正确(3)。消化管壁外压迫可以是周围正常脏器也可以是周围病理性变化所引起的消化管管壁的轮廓变形,因此在腔内隆起的表面仍覆以消化管管壁的五层正常结构;而真正的粘膜下肿瘤则起源于消化管管壁的某一层次。但是当壁外病变对消化管管壁的压迫太紧或有浸润时,消化管管壁的五层正常结构可显示不清而引致判断错误。内镜超声检查能够准确地测量粘膜下肿瘤的大小,准确率达87.5%,但是当肿瘤直径太大时由于内镜超声的穿透距离有限而无法测得其边缘(2)。
, http://www.100md.com
粘膜下小的肿瘤经内镜超声确认起源于粘膜肌层或粘膜下层且第三层完整者可试行经内镜电凝切除。内镜超声可清晰辨认粘膜下肿瘤中的血管结构,也可对胃粘膜粗大皱襞与胃粘膜下的静脉曲张作出肯定性的鉴别,后者绝对禁忌活检,否则会引起大出血。
内镜超声检查可辨认粘膜下肿瘤起源于消化管管壁的层次,根据超声回波的强弱及均匀性,肿瘤边缘轮廓是否光滑,周围是否有肿大转移淋巴结等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可对粘膜下肿瘤的基本特征(囊性、实性、血管性)作出准确判断,但对其组织学特征及良恶性只能作出大致的估价,内镜超声不能替代病理组织学检查。近年来兴起的内镜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也由于标本太小,难以判断粘膜下肿瘤的性质;而需应用能够采取大块组织具有切割作用的针(Guillotineneedle)获取标本后做组织学诊断。
胃粘膜粗大皱襞是某些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所共有的特征,通常的活检若为阴性则一般的内镜检查很难对其性质作出判断。内镜超声能够辨认胃粘膜粗大皱襞增厚的具体层次及正常的层次结构是否存在。通常,Menetrier病表现为第二层增厚;硬癌表现为第三层及第四层增厚;第二层及第三层增厚既可出现于正常人的单纯性皱襞肥大也可出现于胃淋巴瘤;第四层明显增厚仅出现于恶性病变。必要时可作大块活检进一步确诊,但事先应通过内镜超声检查排除粗大皱襞中的血管性病变。
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手术前分期
由于影像诊断方法的进步,目前临床上已能够发现非常早期浸润深度局限于粘膜层的小癌肿,它很少伴有淋巴结转移及远隔转移,因此完全可以采用微创的外科局部切除术或内镜切除术来达到完全根治的目的。相反,浸润深的进展期消化管癌肿可出现周围淋巴结转移甚至远隔转移,手术前若辅以化疗或放疗可提高手术的疗效;已有远隔转移或已浸润周围重要血管或脏器的晚期癌肿则应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探查,尤其是对高龄重危患者。手术前若能按照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TNM分期标准,对消化管癌肿的浸润深度(T),区域淋巴结转移(N)及远隔转移状况(M)作出正确诊断,即手术前作出准确的TNM分期,对于选择和制定恰当的手术治疗方案,提高疗效,预示预后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百拇医药(张齐联)
6、胰腺假性囊肿引流。
7、慢性胰腺炎。
8、引导细针穿刺(诊断及治疗)。
内镜超声检查术的禁忌证基本上与一般胃镜检查相同,但由于超声内镜的头端硬性部较长,最大径约13mm,插镜通过食管入口部有时会发生困难,尤其是年迈患者由于颈椎变形更难插入,此时切不可勉强,以免造成食管入口部撕裂或穿孔;此外,遇有严重食管及大肠癌性狭窄时也不可勉强通过。
消化管粘膜下肿瘤及胃粘膜粗大皱襞的诊断
消化内镜学的发展使得消化管粘膜表面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一般消化内镜仍难以准确诊断消化管壁内的病变。内镜超声检查不仅能够观察粘膜表面,而且能将消化管管壁的全层厚度及其五层结构清晰显示,它不仅能够准确诊断粘膜下病变及异常,而且对表面覆盖正常粘膜的任何消化管管腔内隆起做出判断。因此内镜超声检查能够准确地对消化管壁内病变与壁外压迫作出鉴别,准确率达95%,而一般内镜为39%,X光造影为75%,CT为67%(2)。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自1989年至1996年7月间对196例经普通胃镜诊断为胃粘膜下占位的患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确定126例为真正的粘膜下肿物,68例为外压性隆起,其中53例为正常器官或组织外压,15例为病理性肿物外压,经手术及随访证实内镜超声的判断全部正确(3)。消化管壁外压迫可以是周围正常脏器也可以是周围病理性变化所引起的消化管管壁的轮廓变形,因此在腔内隆起的表面仍覆以消化管管壁的五层正常结构;而真正的粘膜下肿瘤则起源于消化管管壁的某一层次。但是当壁外病变对消化管管壁的压迫太紧或有浸润时,消化管管壁的五层正常结构可显示不清而引致判断错误。内镜超声检查能够准确地测量粘膜下肿瘤的大小,准确率达87.5%,但是当肿瘤直径太大时由于内镜超声的穿透距离有限而无法测得其边缘(2)。
, http://www.100md.com
粘膜下小的肿瘤经内镜超声确认起源于粘膜肌层或粘膜下层且第三层完整者可试行经内镜电凝切除。内镜超声可清晰辨认粘膜下肿瘤中的血管结构,也可对胃粘膜粗大皱襞与胃粘膜下的静脉曲张作出肯定性的鉴别,后者绝对禁忌活检,否则会引起大出血。
内镜超声检查可辨认粘膜下肿瘤起源于消化管管壁的层次,根据超声回波的强弱及均匀性,肿瘤边缘轮廓是否光滑,周围是否有肿大转移淋巴结等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可对粘膜下肿瘤的基本特征(囊性、实性、血管性)作出准确判断,但对其组织学特征及良恶性只能作出大致的估价,内镜超声不能替代病理组织学检查。近年来兴起的内镜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也由于标本太小,难以判断粘膜下肿瘤的性质;而需应用能够采取大块组织具有切割作用的针(Guillotineneedle)获取标本后做组织学诊断。
胃粘膜粗大皱襞是某些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所共有的特征,通常的活检若为阴性则一般的内镜检查很难对其性质作出判断。内镜超声能够辨认胃粘膜粗大皱襞增厚的具体层次及正常的层次结构是否存在。通常,Menetrier病表现为第二层增厚;硬癌表现为第三层及第四层增厚;第二层及第三层增厚既可出现于正常人的单纯性皱襞肥大也可出现于胃淋巴瘤;第四层明显增厚仅出现于恶性病变。必要时可作大块活检进一步确诊,但事先应通过内镜超声检查排除粗大皱襞中的血管性病变。
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手术前分期
由于影像诊断方法的进步,目前临床上已能够发现非常早期浸润深度局限于粘膜层的小癌肿,它很少伴有淋巴结转移及远隔转移,因此完全可以采用微创的外科局部切除术或内镜切除术来达到完全根治的目的。相反,浸润深的进展期消化管癌肿可出现周围淋巴结转移甚至远隔转移,手术前若辅以化疗或放疗可提高手术的疗效;已有远隔转移或已浸润周围重要血管或脏器的晚期癌肿则应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探查,尤其是对高龄重危患者。手术前若能按照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TNM分期标准,对消化管癌肿的浸润深度(T),区域淋巴结转移(N)及远隔转移状况(M)作出正确诊断,即手术前作出准确的TNM分期,对于选择和制定恰当的手术治疗方案,提高疗效,预示预后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百拇医药(张齐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