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1)
胃粘膜上皮细胞癌变并非是由正常细胞一跃而成为癌细胞,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发展为恶性肿瘤之前,常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变化。若能及早识别和治疗这些病变,不失为防治胃癌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外公认的癌前病变主要有二类,即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
一、胃粘膜异型增生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又称不典型增生,是胃粘膜上皮细胞偏离了正常生长和分化的一类病理形态学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异型、结构紊乱和分化异常。
(一)异型增生的检出率
因不同人群和对异型增生的认识不同,检出率亦明显不相同。文献报道西方国家异型增生的检出率为0.5-3.75%,而胃癌高发区的哥伦比亚和中国的检出率为9-20%。萎缩性胃炎、慢性胃溃疡和手术后残胃的检出率为4-30%;恶性贫血的检出率可高达40%。男性异型增生的检出率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1—3.9:1。年龄分布于28-86岁,发生部位以胃窦和胃角多见。根据胃镜下活检病理资料异型增生在胃溃疡的检出率为30%-60%,在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为8%-93%。异型增生在以上病变中检出率的差别如此之大,可能与对病人的高度选择性,将异型增生与粘膜再生相混淆和组织学诊断标准不同有关。异型增生在胃息肉的检出率为8%-30%,粘膜糜烂为0-9%,疤痕为0-3%。
, http://www.100md.com
(二)异型增生的分型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可分为腺瘤型、隐窝型、再生型、球型和囊性异型增生。
1.隐窝型异型增生
隐窝型异型增生(cryptal dysplasia)是最常见的异型增生,主要发生在肠化生腺管的深部,即隐窝部,特别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或萎缩伴增生性胃炎。由于异型增生是在肠化生腺管的基础上发生的,所以往往尚保存着肠上皮的一些特点(也曾经称为化生型异型增生),例如柱状并带刷状缘的细胞是主要的组成细胞,而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则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2.腺瘤型异型增生
腺瘤型异型增生(adenomatous dysplasia)都是扁平隆起或半球状隆起的病灶,有时称之为腺瘤或扁平腺瘤。病灶由大量增生异型腺管构成,腺管的形状及大小不规则,甚至形成假乳头状瘤的形态。腺瘤型异型增生与隐窝型异型增生虽然都是由肠型上皮构成,但前者是从胃粘膜浅层开始的,可累及粘膜浅1/3、1/2、2/3或全层。隐窝型异型增生一般起始于粘膜深层,即肠化生腺管生长增殖的隐窝部分。所以,两种异型增生的性质不同,组织发生亦有异。日本胃癌研究会的五组分级中,将这一型异型增生列入第3群,即GroupⅢ,也称之为“交界性病变”(borderline lesion)。
, http://www.100md.com
3.再生型异型增生
再生型异型增生(regenerative dysplasia)是指胃粘膜损伤致使粘膜缺损出现糜烂、溃疡后再生修复过程中出现的上皮异型增生。李义清等通过动物实验对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表现类型进行研究,根据其形态表现分四种亚型:Ⅰ型(糜烂面再生型异型增生),表现为糜烂面向上活跃增殖的上皮细胞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底部有异型分枝结构。这种异型增生组织可见于粘膜浅表的缺损部,也可见于组织溃脱后形成深陷的沟底。Ⅱ型(粘膜内再生型异型增生),表现为粘膜内大量增殖的纤维组织包绕着形态不一的,被互相分隔的异型上皮,病变常挤压周边腺管。Ⅲ型(溃疡边缘再生型异型增生),出现于慢性溃疡边缘,再生增殖的上皮具有细胞与结构的异型性,覆盖于肉芽创面或被包裹于致密疤痕之中。Ⅳ型(舌状再生型异型增生),表现为再生粘膜呈舌状、棒槌状增殖,其间陷窝深入,表面上皮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表现。, http://www.100md.com(房殿春)
一、胃粘膜异型增生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又称不典型增生,是胃粘膜上皮细胞偏离了正常生长和分化的一类病理形态学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异型、结构紊乱和分化异常。
(一)异型增生的检出率
因不同人群和对异型增生的认识不同,检出率亦明显不相同。文献报道西方国家异型增生的检出率为0.5-3.75%,而胃癌高发区的哥伦比亚和中国的检出率为9-20%。萎缩性胃炎、慢性胃溃疡和手术后残胃的检出率为4-30%;恶性贫血的检出率可高达40%。男性异型增生的检出率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1—3.9:1。年龄分布于28-86岁,发生部位以胃窦和胃角多见。根据胃镜下活检病理资料异型增生在胃溃疡的检出率为30%-60%,在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为8%-93%。异型增生在以上病变中检出率的差别如此之大,可能与对病人的高度选择性,将异型增生与粘膜再生相混淆和组织学诊断标准不同有关。异型增生在胃息肉的检出率为8%-30%,粘膜糜烂为0-9%,疤痕为0-3%。
, http://www.100md.com
(二)异型增生的分型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可分为腺瘤型、隐窝型、再生型、球型和囊性异型增生。
1.隐窝型异型增生
隐窝型异型增生(cryptal dysplasia)是最常见的异型增生,主要发生在肠化生腺管的深部,即隐窝部,特别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或萎缩伴增生性胃炎。由于异型增生是在肠化生腺管的基础上发生的,所以往往尚保存着肠上皮的一些特点(也曾经称为化生型异型增生),例如柱状并带刷状缘的细胞是主要的组成细胞,而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则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2.腺瘤型异型增生
腺瘤型异型增生(adenomatous dysplasia)都是扁平隆起或半球状隆起的病灶,有时称之为腺瘤或扁平腺瘤。病灶由大量增生异型腺管构成,腺管的形状及大小不规则,甚至形成假乳头状瘤的形态。腺瘤型异型增生与隐窝型异型增生虽然都是由肠型上皮构成,但前者是从胃粘膜浅层开始的,可累及粘膜浅1/3、1/2、2/3或全层。隐窝型异型增生一般起始于粘膜深层,即肠化生腺管生长增殖的隐窝部分。所以,两种异型增生的性质不同,组织发生亦有异。日本胃癌研究会的五组分级中,将这一型异型增生列入第3群,即GroupⅢ,也称之为“交界性病变”(borderline lesion)。
, http://www.100md.com
3.再生型异型增生
再生型异型增生(regenerative dysplasia)是指胃粘膜损伤致使粘膜缺损出现糜烂、溃疡后再生修复过程中出现的上皮异型增生。李义清等通过动物实验对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表现类型进行研究,根据其形态表现分四种亚型:Ⅰ型(糜烂面再生型异型增生),表现为糜烂面向上活跃增殖的上皮细胞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底部有异型分枝结构。这种异型增生组织可见于粘膜浅表的缺损部,也可见于组织溃脱后形成深陷的沟底。Ⅱ型(粘膜内再生型异型增生),表现为粘膜内大量增殖的纤维组织包绕着形态不一的,被互相分隔的异型上皮,病变常挤压周边腺管。Ⅲ型(溃疡边缘再生型异型增生),出现于慢性溃疡边缘,再生增殖的上皮具有细胞与结构的异型性,覆盖于肉芽创面或被包裹于致密疤痕之中。Ⅳ型(舌状再生型异型增生),表现为再生粘膜呈舌状、棒槌状增殖,其间陷窝深入,表面上皮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表现。, http://www.100md.com(房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