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消化内科 > 05
编号:10299101
胰腺微循环障碍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2)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结合选择性皿液成份的荧光标记技术,在通过控制出血或阻断胰动脉血供诱发的AP模型上,观察到早期胰腺微循环的损伤:指出胰腺组织对缺血的高度敏感直接反映在胰腺微循环对缺血的高度敏感。Zhou等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发现,胰腺对缺血的高敏特性与其微循环的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即胰腺的小叶间血管存在丰富的血管吻合;而胰腺小叶多由独支的小叶内动脉供给血液,小叶内动脉及其分支之间缺乏吻合,这一构筑特征是胰腺微循环对缺血高敏的形态学基础。提示以缺血为特征的胰腺微循环紊乱是循环障碍所致胰腺炎发病的始动因子。

    (二)胰腺微循环障碍作为持续和加剧损害的因素实验研究提示,胰腺微循环紊乱存在于Ap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取便在胆源性胰腺炎的早期,也存在明显的局部微循环改变,并因局部微循环紊乱加剧而便胰腺局部损伤及临床表现加重。实验表明,间歇交替地或短暂完全的阻断胰腺血供,并不致引起胰腺的出血坏死,所造成的组织学和机能的改变是可逆的;然而,如在胆源性水肿性胰腺炎模型的基础上再施以缺血措施,阻断胰动脉仅15分钟即导致不可逆的胰腺出血坏死,提示胰腺微循环障碍可以成为Ap发展过程中持续或加剧胰腺损伤的因素。各类胰腺炎发展的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胰腺缺血和组织灌流不足或微循环淤滞,这与胰腺微循环形态学的构筑特点、Ap病理改变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产生所致微血管痉挛、通透性增加、持续的间质压增高、局部微血管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聚沉以及血栓形成等因素有关。诸多的实验结果亦印证,AP时的胰腺缺血和组织灌流不足往往先于动脉血压的下降及心输出量的减少,且不因周围循环的改善而增加,说明胰腺微循环障碍作为一种持续的损伤机制贯穿于AP发展的整个过程;是水肿性胰腺炎向出血坏死转化的重要因素。这支持Menger的假说,胰缺血后的微循环是原发的损伤靶,首当其冲受到损害。
, 百拇医药
    三、 AP的胰腺微循环损伤

    (-)胰腺小叶内动脉括约肌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AP胰腺微循环改变最早出现胰腺小叶内动脉括约肌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这是AP早期单核巨噬系统、粒系统激活,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如TNFa、ILI、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刺激内皮细胞表达不同的粘附分子,在增加单核细胞和粒细胞集聚、粘附和游出的同时,导致内皮细胞自身的损伤,对血管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内皮素(Endothelin,ET)、前列环素、前列腺素耳(PG耳)等的分泌调节失衡,从而导致胰腺小叶内动脉括约肌的损伤、微循环床的痉挛、缺血、淤滞。出血坏死等病理改变。故AP胰腺小叶内动脉括约肌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胰腺微循环改变的始动环节。

    (二)胰腺微血管痉挛

    早期胰腺微血管及其卒滑肌的损害己在Hemandez、Emparan和周总光的联合实验中得到证实。在活体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胰腺微血管痉挛发生在Ap的初期阶段。早期的微血管痉挛,可致胰腺缺血和局部微循环淤滞;持续地微血管痉挛将促使AP由水肿性向出血坏死性发展。胰腺微血管痉挛的主要原因有:

    1、胞源性微血管痉挛:即微血管痉挛系返流胆汁经间质途径的直接作用结果。实验表明:胰管高压可致导管。腺泡屏障破裂,使胆汁分布于胰间质血管周围,引, http://www.100md.com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