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消化内科 > 06
编号:10299125
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新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粘膜炎症疾病,重者发生溃疡。国外患病率达40~100人/105,在西欧和北美特别多见,近年来在国内报告逐渐增多,提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逐渐变得清洁、疾病谱的变迁致该病患病率逐渐提高,亦可能与人们对该病认识水平提高有关。近年来,在有关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特别是感染性肠病、免疫调节紊乱及细胞免疫改变的发病作用研究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从而使疾病的诊治直接获益。以下分述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

    一、UC诊断的进展

    1978年、199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曾先后两次制定了UC的诊断标准,2000年10月成都召开的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对标准多年实施情况进行认真讨论,并结合国内外进展进一步修改,作为一种诊断规范的建议,于2001年发表供国内外同行参考。

    (一)诊断标准概要
, 百拇医药
    1、临床表现:强调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强调病变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浅表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黏膜炎症,慢性阶段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慢性病变者还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3、钡灌肠检查常见黏膜粗乱及(或)颗粒样改变;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亦可见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4、黏膜病理学检查至关重要。⑴活动期固有膜内弥漫性、慢性炎性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隐窝上皮增生,同时杯状细胞减少;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⑵缓解期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性细胞减少;隐窝不规则,排列紊乱;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常见潘氏细胞化生。手术切除标本更可发现上述特点。
, 百拇医药
    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的基础上,可根据临床表现和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及(或)黏膜活检诊断本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而有典型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改变者,也可以临床拟诊为本病,并观察发作情况;临床表现典型而目前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并无典型改变者,应列为“疑诊”随访;初发病例、临床表现和结肠镜改变均不典型者,暂不诊断UC,可随访3~6个月,观察发作情况。

    5、一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其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病情分期及并发症。

    (二)反映疾病活动性与严重度指标

    血沉增快为活动期较敏感的指标,但受贫血、血浆白蛋白下降的影响,亦不能区别疾病的轻重。C-反应蛋白(CRP)可能由于炎症时IL-1刺激肝细胞合成和分泌增加,可更及时而敏感地反映炎症活动或急性状态,与另一急性时相蛋白血清α1 -酸性糖蛋白(α1 AG)为目前最为推崇的敏感指标。它们与抗胰蛋白酶(α1-AT)、IL-1等均有良好的相关性。此外,Hb、红细胞压积、血浆白蛋白水平可以反映疾病严重度。111In和99Tc 标记白细胞静脉注射后利用显像技术显示结肠炎症部位和范围,理论上可确定疾病范围,如结合结肠镜检查自然更能准确定位。但实际应用中一致性不佳,有待总结经验准确评价。最近,我们将临床上重度病例根据营养不良、发热程度,结合上述指标分出重中之重,即危重型UC,有利于及时布署抢救方案,作出手术决策。, http://www.100md.com(欧阳钦)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