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现状(3)
洋地黄:是传统的正性肌力药,此外还有神经内分泌作用,可恢复心脏压力感受器对中枢交感冲动的抑制作用,从而降低交感神经系统(SN系统)和RA系统的活性,增加迷走神经的张力。洋地黄的正性肌力作用虽弱,但不产生耐受性,是正性肌力药中唯一能保持LVEF持续增加的药物。一些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表明:地高辛治疗1-3个月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不论其基础心律是窦性或房颤、病因是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均有效。地高辛停药试验(PROVED、RADLANCE)表明加用地高辛的三联疗法心衰恶化率最低。1997年发表的DIG(Digitalis Investigation Group)试验是唯一的一项以死亡率作为主要终点的长期临床试验。次要终点是观察地高辛是否降低因心衰恶化的住院率。入选窦性心律心衰患者6801人,平均LVEF值28%,NYHA II级患者占50%,IV级2%,在标准治疗(ACE抑制剂和利尿剂)的基础上加用地高辛治疗28-58个月(平均37个月),标准剂量为0.25mg/d(70%患者)。结果:地高辛对总死亡率的影响为中性,在3.5年的随访中,二组的心血管死亡率均为30%。因心衰恶化而死亡的危险性,地高辛组有降低趋势。地高辛显著降低因心衰住院的危险性(28%,P0.55)的危险性降低更明显。患者对地高辛的耐受性良好,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毒性反应各为12%:8%,而治疗组中仅2%因毒性反应住院。这一试验表明:虽然地高辛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中性,但它是正性肌力药中唯一的长期治疗不增加死亡率的药物。其次,肯定了地高辛是长期治疗不增加死亡率药物,肯定了地高辛的长期临床疗效,特别是对重症患者;还进一步确定了对窦性心律患者的疗效。与医师的传统观念相反,地高辛是安全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主要见于大剂量时,但大剂量对治疗心衰并不需要。DIG试验70%患者应用0.25mg/d,最大剂量0.5mg/d。
, 百拇医药
美国FDA于1997年正式批准了地高辛--这一争议了200多年的老药用于治疗心衰,确认了地高辛继续有效的作用。国际上心衰治疗指南的意见是:地高辛可应用于全部心衰患者伴房颤和有症状的窦性心律心衰患者。房颤患者可根据室率调整剂量。窦律患者是否根据血清地高辛浓度尚无足够证据。根据DIG试验,推荐应用0.25mg/d。
β-受体阻滞剂[6-8]:早已明确,慢性心衰时,SN系统持续激活,可促进心衰恶化、猝死。血NE可作为反映心衰预后的指标。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从70年代开始,可改善症状,提高LVEF,但在用药后2-3个月才出现效应,初期还可能性使心衰恶化。这种急性药理学效应与长期效应完全不同的现象,被认为是心肌本身的效应,是改善心室重塑的结果。已有20个以上随机对照试验,近10000例心衰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全部入选患者为收缩性心衰患者(LVEF<35%~45%),已用利尿剂和ACE抑制剂治疗,用或不用地高辛。荟萃分析结果,死亡危险性下降36%(95%CI,25%~45%)。其中,近期发表的二项试验:CIBIS II共入选2647例心衰,应用比索洛尔治疗28个月,死亡率下降34%(P<0.0001),猝死降低44%(P<0.0011)。MERIT-HF共入选3991例,应用美托洛尔治疗6-20个月,死亡率降低35%(P=0.0062),猝死降低41%(P=0.0002)。美国四项卡维地洛尔试验,荟萃分析结果卡维地洛尔组死亡危险性下降65%(P=0.0001),上述试验均因治疗组死亡率明显降低而提前结束。这些试验的结果表明,在标准三联疗法(不一定包括地高辛)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可进一步降低死亡率,从而使β-受体阻滞剂确立了在治疗心衰中的地位。由于β-受体阻滞剂的长期效益,可减少心衰进展的危险性,因而建议:所有NYHA II级、III级病情稳定者均必须应用β-受体阻滞剂,除非有禁忌证。而且应及早使用,不要等到其它疗法无效时才用。应在ACE抑制剂和利尿剂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亦可应用。必须强调的是:β-受体阻滞剂不能用于"抢救"急性心衰患者。应告知病人,症状改善常在治疗2-3个月后才出现。虽然β-受体阻滞剂没有即刻效益,但仍能减少疾病进展的危险。应注意β-受体阻滞剂必须从极小量开始,每2-4周剂量加倍,达最大耐受量或靶剂量。, 百拇医药(戴闺柱)
, 百拇医药
美国FDA于1997年正式批准了地高辛--这一争议了200多年的老药用于治疗心衰,确认了地高辛继续有效的作用。国际上心衰治疗指南的意见是:地高辛可应用于全部心衰患者伴房颤和有症状的窦性心律心衰患者。房颤患者可根据室率调整剂量。窦律患者是否根据血清地高辛浓度尚无足够证据。根据DIG试验,推荐应用0.25mg/d。
β-受体阻滞剂[6-8]:早已明确,慢性心衰时,SN系统持续激活,可促进心衰恶化、猝死。血NE可作为反映心衰预后的指标。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从70年代开始,可改善症状,提高LVEF,但在用药后2-3个月才出现效应,初期还可能性使心衰恶化。这种急性药理学效应与长期效应完全不同的现象,被认为是心肌本身的效应,是改善心室重塑的结果。已有20个以上随机对照试验,近10000例心衰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全部入选患者为收缩性心衰患者(LVEF<35%~45%),已用利尿剂和ACE抑制剂治疗,用或不用地高辛。荟萃分析结果,死亡危险性下降36%(95%CI,25%~45%)。其中,近期发表的二项试验:CIBIS II共入选2647例心衰,应用比索洛尔治疗28个月,死亡率下降34%(P<0.0001),猝死降低44%(P<0.0011)。MERIT-HF共入选3991例,应用美托洛尔治疗6-20个月,死亡率降低35%(P=0.0062),猝死降低41%(P=0.0002)。美国四项卡维地洛尔试验,荟萃分析结果卡维地洛尔组死亡危险性下降65%(P=0.0001),上述试验均因治疗组死亡率明显降低而提前结束。这些试验的结果表明,在标准三联疗法(不一定包括地高辛)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可进一步降低死亡率,从而使β-受体阻滞剂确立了在治疗心衰中的地位。由于β-受体阻滞剂的长期效益,可减少心衰进展的危险性,因而建议:所有NYHA II级、III级病情稳定者均必须应用β-受体阻滞剂,除非有禁忌证。而且应及早使用,不要等到其它疗法无效时才用。应在ACE抑制剂和利尿剂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亦可应用。必须强调的是:β-受体阻滞剂不能用于"抢救"急性心衰患者。应告知病人,症状改善常在治疗2-3个月后才出现。虽然β-受体阻滞剂没有即刻效益,但仍能减少疾病进展的危险。应注意β-受体阻滞剂必须从极小量开始,每2-4周剂量加倍,达最大耐受量或靶剂量。, 百拇医药(戴闺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