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肾脏内科 > 03
编号:10299415
药物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1)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随着药业的发展及临床广泛的应用,药物引起的急性肾损害在肾脏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严重者发生急性 肾衰危急生命。但是,如能及时诊治可使病情完全缓解,肾功能恢复正常。

    一、肾脏易受药物影响发生急性肾衰竭的原因

    (一)肾脏血流:肾脏是血流非常丰富的器官,有大量药物随血流到肾脏;而且肾脏毛细血管内皮表面积大,有利于药物与肾脏接触,并在肾内聚集;或由于药物过敏反应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肾内的沉积致ARF。

    (二)肾脏是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由肾脏排出,另外,药物在肾髓质内浓度高。以上均为造成药物对肾损害的重要基础。

    二、药物性急性肾衰竭的类型及病因

    (一)急性肾小管坏死:很多种药物能引起该种肾脏病变,常见于氨基糖甙类(AG)抗生素、先锋霉素Ⅱ、多粘菌素、顺铂、二性霉素B、、万古霉素、造影剂、重金属(铅、汞)、中药等引起ARF。
, 百拇医药
    (二)过敏性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引起该种肾脏病变的常见药物,有b内酰胺类抗生素、非固醇类抗炎药(NSAIDS)、利尿药、抗结核药(尤其利福平)、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巯甲丙脯酸、别嘌呤醇、甲氰咪呱、环孢菌素A、中药等。

    过敏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可伴肾小球肾炎:NSAIDS、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可引起肾小球病变,产生蛋白尿,大量时呈肾病综合征表现。

    (三)肾前性急性肾衰竭:造成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药物有非固醇类抗炎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环孢菌素A、造影剂等。非固醇类抗炎药可能引起已有肾损害者或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者致ARF;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引起肾动脉狭窄(尤其双侧肾动脉狭窄或移植肾动脉狭窄)、严重肾动脉硬化病人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致成急性肾衰。

    (四)肾内梗阻性急性肾衰竭:磺胺、氨甲喋呤、无环鸟苷、造影剂、二甲麦角新碱等。这些药物的结晶阻塞肾小管或集合管造成肾内阻塞致急性肾衰。
, 百拇医药
    (五)微血管病变致急性肾衰竭:由环孢菌素A、丝裂霉素、氟脲咪啶、口服避孕药等引起肾内微血管病变,其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临床表现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六)肾血管损害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致急性肾衰:如环孢菌素A 可引起肾血管和毛细血管损害致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非固醇类抗炎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致血管收缩,肾血流减少,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临床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七)药物性肾小球疾病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1.微小病变肾病:可由转化酶抑制剂,非固醇类抗炎药等引起肾小球微小病变。

    2.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如海洛因等引起肾小球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3.膜性肾病:如青霉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金制剂,汞制剂等可使肾小球发生膜性肾病。
, 百拇医药
    4.新月体型肾炎:临床用青霉胺、利福平、碳氢化合物、肼苯哒嗪等,肾小球可产生新月体,发生急性肾衰。

    三、药物性急性肾衰竭发生的机制

    (一)肾小管上皮细胞直接受损-与下述机制有关:

    1.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磷脂酶的活性 引起溶酶体形成髓样小体致细胞损伤,变性、坏死、肾小管基底膜断裂。见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急性肾小管坏死。其肾毒性发生机理,因肾脏是氨基甙类抗生素唯一排泄途径,药物从肾小球滤过后与近曲小管的细胞膜受体结合,各种氨基甙类抗生素与受体的亲和力依次是新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链霉素,亲和力大小和氨基甙类抗生素分子上带阳电荷的多少有关.新霉素具有带6个阳电荷的氨基组数,故亲和力最大,后几种抗生素仅有5个或3个带阳电荷的氨基组数。氨基甙抗生素的肾毒性恰与它们所具有的氨基组数密切相关,具有6个氨基组数的新霉素其肾毒性最大,而具有3个氨基组数的链霉素其肾毒性最小。氨基甙类引起肾损害过程中尚涉及到药物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氧化磷酸化过程受损;降低细胞膜 Na-K-ATP酶的活性;使肾小管细胞内ca++蓄积;抑制肾内高能磷酸盐的贮存。, 百拇医药(刘玉春)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