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风湿免疫科 > 04
编号:10299625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2)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表2:1982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

    【治疗】

    因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不明,故目前尚无病因疗法,但应掌握表3所列的基本原则。

    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了解脏器受累的范围、程度及疾病的活动性,对系统性红斑狼疮预后的判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同样重要。

    治疗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① 去除诱因,包括避免日晒,停用可疑药物及预防感染等;② 纠正免疫异常,如使用各种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③ 抑制过敏反应及炎症,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④ 对脏器功能的代偿疗法,对肾功能衰竭者进行血液透析,循环功能障碍则给予前列腺素等。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纠正免疫异常,减轻自身免疫反应所造成的组织损伤。表4列举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方法,有些尚处于研究试用阶段。

    1.非甾体消炎止痛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各种NSAIDs被广泛用来治疗轻症病人。虽然所有的NSAIDs的主要作用机理都是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但每个药物之间以及各病人对同一药物的反应都可能有差异,因此,NSAIDs的选择需个体化。NSAIDs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性溃疡,肝肾功能损害等。新近上市的选择性抑制COX-2的NSAIDs可能会减少这方面的不良反应,而美洛昔康即为选择性抑制COX-2的NSAIDs。

    2.抗疟药

    抗疟药在治疗许多狼疮皮肤损害中很有效,它还对骨骼肌肉症状,轻微全身症状如发热、疲乏有效,因此常为首选药物。

    常用制剂是硫酸羟基氯喹及磷酸氯喹。服用前者六周可达到血浆稳态浓度,后者四周可达到稳态浓度。组织中浓度是血浆浓度的20,000倍,停药后5年仍可测得相当的浓度。抗疟药一般均可耐受,副作用少。对视网膜可能有副作用,但当羟基氯喹每天在6mg/kg以下,氯喹在4mg/kg以下时,临床很少有明显后遗症出现。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六个月应进行一次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眼底、视野等检查),以便发现早期可逆性视网膜病变。皮肤副作用较轻微,但应告知患者曝光部位皮肤可能变成蓝黑色,浅色头发可能变白。偶尔会出现苔癣样药疹,这时应及时处理,因为它很可能是严重骨髓中毒的信号。抗疟药诱发神经病变极少,但在鉴别诊断中也应考虑到。

    (1)氯喹 每日服500mg,,通常一个月内可起效。此后减为每天250mg,再服一个月,然后隔日250mg。服用 氯喹期间应每三个月进行一、二次眼科检查。对氯喹反应良好者,应改服羟基氯喹,以减少副反应(不可逆视网膜病,皮肤色素沉着,神经肌肉病和溶血)。

    (2)羟基氯喹 每天服600mg~800mg,在4周内可起效,由于其对视网膜的毒性,服用这个剂量不能超过六周。病情控制后,剂量应减为200~400mg/d。

    3.糖皮质激素, http://www.100md.com(吴东海)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